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有共同剧情吗(这部戏中的角色)
导读: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剧作,《雍正王朝》对于角色的塑造绝对无可挑剔,甚至有人认为但凡有正脸出现的人物,都不容忽视,都有着他存在的必然理由。但既然是朝堂争夺、权力对决,剧中人物虽无好坏之分、对错之别,但在观众心中却也有着主观判断。
比如“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好人”;比如“徒有贤名、收买人心”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坏人”。再比如“公忠体国、侠肝义胆”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是“好人”;而“心如蛇蝎、一心敛财”的皇九子胤禟就是“坏人”。但这也只是夺嫡阵营不同造成的主观判断,更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以后的必然结果,如果真要公平地予以客观评价,也就不能用简单的“好和坏”来评价。
可在《雍正王朝》的角色中,还真就有这样一位不管主观还是客观都不会得到好评价的角色。他用生动的形象诠释了什么叫“犬儒”,诠释了什么叫“大奸似忠”;在他心中什么都不重要,自己乃至自己代表的阶层利益要远远重于百姓疾苦、国家利益。
他就是“天下闻名的大清官”、“天下读书人的精神象征”、“清流派领袖”——李绂。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看他好像一条狗”,李绂,就是这条狗!
李绂第一次出现在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桥段中,在三爷府,皇四子胤禛想要追回皇三子胤祉因为编书而挪借国库的三十万白银。就像皇四子胤禛所言:“借国债著韵书,恐怕于国计民生裨益不大啊”,黄患泛滥,百万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个时候著书的意义何在?人都死光了,再给国家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的意义又何在?
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照四爷的话说,那么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喽?”
李绂的这句话,就好像皇四子胤禛所言:“我哪有心思生这门子闲气啊”,和李绂这样只关心自己的饭碗,只停留在自己的儒家世界而全然不顾国家利益、百姓死活的书生,压根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只是,“仓颉造字”也动用国库存银了?“仓颉造字”,也和百姓疾苦有着直接关系了?动不动就用远古圣贤,或者儒学大家的所谓名言警句来回击、愚弄世人,本就是这些所谓读书人的惯用伎俩,他们才不管这些名言当时的语境和背景。
更令人气愤的是,面对皇三子胤祉的提醒,李绂则高傲的回应:
“三爷,您知道,要不是四爷,我还懒得说呢!”
高傲、自负、不可一世,一副清流派代表人物的铮铮铁骨;可在皇四子胤禛升级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将李绂任命为“恩科”副主考时,我们再来看下李绂的君前奏对:
“臣那时年轻气盛、出言无状,顶撞了皇上,请皇上赎罪!”
注意,雍正皇帝只是说了“记得当年在诚亲王府,朕见过你”;而且面对李绂的请罪,雍正皇帝也只是给予了“书生本色,不畏权贵,也谈不上什么罪不罪的”。为国择才,便放弃前嫌,更何况雍正皇帝压根就不认为这是“前嫌”,更谈不上什么罪过,这才叫大胸怀,才叫始终如一。
反观李绂,因为皇四子胤禛反对编书,追回欠款,李绂就全然不顾传统礼制,和当朝郡王顶撞;可等到皇四子胤禛升级为雍正皇帝,并对自己委以重任以后,李绂便开始将自己所学的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识时务者为俊杰”。首鼠两端、表里不一,实大可恶者!
或许,有人会说,李绂当时是皇三子胤祉的门人,必然会为自己的主子说话;而且,修编书籍,正是李绂的本职工作,胤禛所行无疑于砸了李绂的饭碗。所以,李绂对胤禛的反驳无可厚非。可你既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维护自己的主子的利益就别拿着先古圣贤来为自己站台,更别将这件“争骨头”的事上升到理论争议。更何况,你既然觉得自己没错,为何敢于顶撞当年的雍郡王,而向现在的雍正皇帝请罪?
这可不是“书生意气”,更不是“不畏权贵”,这叫“不要脸”!
另外,在时任“户部主事”孙嘉诚遭到雍正皇帝的训斥和贬黜以后,已经被任命为“恩科副主考”的李绂又出现了。
注意,按照孙嘉诚的说法,“臣当时实际上考得了探花”;而且,孙嘉诚遭到贬黜后,仍能被众多同年们请客喝酒以示安慰,足以证明孙嘉诚在读书人中的巨大影响;再结合随后的几次弹劾事件中,孙嘉诚在国子监、翰林院、都察院等官员中间的领导地位;我们能够明确得出一个结论:孙嘉诚,才是雍正朝初期的清流派领袖,才是当时读书人的代表人物,李绂在这个时候还只是“声誉很高”,和孙嘉诚压根就没有可比性。
可面对这样一位“清流派领袖”,一旦被废黜,李绂的自大又开始展现出来:
“你这个人我知道,你的事我也知道,我心里还不明白,你有理没理!你就不能等等瞧瞧?”
一副高高在上的嚣张模样,一副“事后诸葛亮”的事不关己。你既然清楚孙嘉诚的为人,为何不提前提醒;更何况,早就对雍正皇帝有所了解的李绂,能不清楚雍正皇帝对孙嘉诚的最终处理结果绝不会贬黜了事,必然会有重用?
(更更重要的是,你李绂在“科场舞弊案”的时候,为什么就不等等、瞧瞧?)
可李绂偏偏就在这个时候,非要请孙嘉诚喝酒,这场酒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张廷玉带着雍正口谕前往孙嘉诚府上的时候,等待许久,而且孙嘉诚已经喝醉了。试想一下,如果雍正皇帝亲往呢?如果张廷玉将孙嘉诚借酒浇愁的具体表现,汇报给雍正皇帝呢?
孙嘉诚借酒浇愁,甚至心有不满,遇点挫折就颓废弃世的负面形象,必然会在雍正皇帝的心中牢固树立。如此一来,还有孙嘉诚后来的辉煌和地位吗?如此一来,这个一直想要取代孙嘉诚“清流派领袖”地位的李绂,是不是就能如愿了?
这就是同年之间的“关怀”,就是文人之间的“杀人不见血”,就是李绂一步步走向“清流派领袖”的有效办法。
李绂在“科场舞弊案”中的具体表现,无疑让其向“清流派领袖”的地位更近了一步,在读书人心中的正面形象树立更加的稳固。面对拒绝停止考试的张廷璐,李绂宁愿“不要这个官身、辞掉这个差事”,也要维护科考纪律,保证为国抡才的公正性。
对于李绂的表现,雍正皇帝也给予了至高评价:
“李绂,就是朕为你们树立的第二个楷模,他这次担任会试副主考,是他第一个发现了客场舞弊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装聋作哑,犯不着得罪那么多人,冒那么大风险,掼纱帽、出考场,举发这件事情。”
诚然,李绂举发“科场舞弊”的举动,是值得称颂和赞扬的!但他真就是因为对雍正皇帝的忠心,真就是为了维护国法纲纪,保证科举的公平性才会这样做的?
因为这些花钱买了答案考中的进士们,不会将李绂视为“恩师”,不会领李绂的情,甚至压根就不会将李绂视为“领袖”。只有那些被其圈定的学子,那些经过李绂的手举荐给雍正皇帝的学子们才会将李绂视为“恩人”,唯其马首是瞻,推崇其为“精神领袖”。
说白了,如果这场“恩科”不被阻止,李绂担任的这个“副主考”就会失去现实意义,白白失去一个拉拢学子势力的大好机会。
如果这些还不能证明,我们再来看下雍正皇帝对李绂的继续评价:
“后来,有人告发你们进士之中有人逛青楼,他竟然不顾朕的主张,顶撞着非要把这个考生刷下来,他认为代朕办差,就一定要对朕负责,要把这个事情办好,这就是众,忠心不二!”
李绂,为什么非得将刘墨林刷下来?真就是因为刘墨林逛了妓院,和妓女比才斗艺?
当然不是!
因为刘墨林是雍正皇帝挑中的“探花”,必然会成为雍正皇帝身边的近臣,或者为后继之君培养的辅佐之臣。再加上刘墨林在参加考试过程中的“另类表现”,让李绂意识到这个学子压根就不会受自己的拉拢,更不会甘心于自己的控制。
既然刘墨林不会为己所用,不会成为自己的党羽势力,李绂还会白白让出一个“探花”,哪怕是“进士”的位置给他吗?
这才是李绂的真正目的,才是李绂“为国抡才”的阴暗伎俩。
除此之外,在李绂和田文镜引起天下轰动的互相弹劾中,李绂对自己的主子——诚亲王胤祉道出了针对田文镜的真正原因:
“田文镜在河南弄得太不像话,他对读书人太苛刻,在河南把我几位朋友都给整惨了!”
为什么针对田文镜?因为田文镜把李绂的几位朋友整惨了!
美其名曰:维护斯文;美其名曰:为天下读书人发声;其实,还不就是为了维护朋友的切身利益,还不就是为了维护读书人的既得利益。李绂,不愧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他的眼中只有读书人,而且还是那些身居高位,和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读书人。因为,只有这样的读书人才能让李绂保证地位,保持影响;至于那些普通的读书人是死是活,他压根就不关心。
这样的李绂,田文镜对其的评价极为精确——“呸,伪君子!”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