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生平简介简短(还是才子不自爱)

范晔(398年~445年),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官员、文学家、史学家。他在今天已经少有人知,主要靠《后汉书》作者这一身份保留些许存在感。《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记载:“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意为他是母亲上厕所时所生,由于坠地时额头被砖所伤,所以以砖为他的小名。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风云人物,就这样从厕所开始了坎坷的一生。

范晔生平简介简短(还是才子不自爱)(1)

范晔

范晔不仅出生在厕所,而且长得还丑。今人常自嘲为“外貌协会”,古人也一样以貌取人。正史中的人物尤其是女子,如果长得美是要被郑重记上一笔的,同样的道理丑人也逃不脱史官的法眼。范晔,这个一生才华横溢、跌宕起伏的风云人物,本人却其貌不扬。《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范晔身高不到七尺,躯体肥胖,皮肤黝黑,眉秃鬓疏。短短十个字,就让范晔的丑陋形象跃然纸上,真是杀人诛心,堪称灵魂画手。

不过丑归丑,范晔其他方面还是很突出的。“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范晔自幼好学,广读经史诸书,,很会写文章,又能写隶书,通晓音律。这么博学多通,又出身高贵,自然前途无量。义熙十年(414年) 范晔十七岁时,州郡里征召为主簿,被他拒绝。初次征召就拒绝,倒不一定是范晔恃才傲物,而是古人为表谦虚而刻意为之的惯例,南朝门阀士族社会尤其如此。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即位后,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冠军将军刘义康长史。从此范晔踏上了仕途,并与刘义康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成也义康,败也义康。

回顾范晔的一生,有两场葬礼特别引人注意,甚至可以称之为范晔的人生转折点。

《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彭城太妃去世,下葬的头天晚上举行祭祀路神的仪式,义康的僚属故旧云集东府料理丧事。范晔的弟弟广渊,当时是司徒祭酒,这一天正在值班,范晔和司徒左西属王深、王广住在广渊的处所,喝酒至深夜,并且打开北窗听挽歌取乐。范晔本来就通晓音律,不知道这次失态是真的很醉还是被音乐激发而情不自禁。义康大为震怒,将范晔贬为宣城太守。“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范晔长期任义康的僚佐,曾受义康的厚待,及至范晔贬官宣城太守后,就不相友好了。刘义康当时是宋文帝刘义隆最亲近的弟弟,深受倚重,权倾朝野,所以范晔不仅是被贬官,还遭到了朝廷的孤立,自然在宣城待了好几年。范晔第一次饱尝贬官和失宠的心理落差,因为仕途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于是删削各家《后汉书》成为自己的一家之言,企图以此排解痛苦。可以说,没有这场葬礼上范晔的失态被贬,那他就没有合适的机缘、匹配的心境与充足的时间,《后汉书》也大概率永远不会问世。一言以蔽之,范晔所著《后汉书》亦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范晔生平简介简短(还是才子不自爱)(2)

后汉书

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晔宣城太守任满,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当时其兄范暠为宜都太守,范晔的嫡母在范暠的住所。“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次年,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宋文帝欣赏范晔的才华,并未将他治罪。古人讲究嫡庶有别,虽然嫡母并非范晔的生母,但按照礼数应该享受比生母更高规格的荣哀。范晔从小生在世家门阀,此种礼数绝非不知,为何如此怠慢呢?范晔虽出身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范晔出生在厕所可能就与此有关。“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那也就意味着范晔从小生长在伯父范弘之家中,与生父范泰家交集不够多,感情自然也就寡淡。更何况嫡母并非范晔的生母,可能对范晔并不太好,母子之间并没有多少亲情。但是感情归感情,礼数归礼数,范晔不仅故意怠慢拖延,还携带妓妾同往,可谓一错再错,于情于理都是不孝不敬,这画风多少有点不对劲。这在当时也是严重的个人操守和生活作风问题,有御史弹劾他完全理所应当,好在宋文帝刘义隆欣赏范晔的才华不予追究,不然范晔的仕途可能到此为止了。那宋文帝刘义隆欣赏范晔,范晔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范晔一生才华横溢,不仅史学成就突出,还“晓音律”,连宋文帝刘义隆也是他的粉丝。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故作不知,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请你为我弹琴。"范晔只得奉旨弹奏,文帝歌一唱完,范晔马上停止弹奏,不肯多弹一曲。这是《宋书·范晔传》唯一一处关于他的演奏的记载,恐怕也是宋文帝刘义隆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一次听得范晔的演奏。范晔后来谋反被抓,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对于自己的音乐成就说道:“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毫似者。此永不传矣。”意为我对于音乐,耳听的功力不如自己手弹,但所精通的又不是雅声,这是很遗憾的。然而在乐曲的终结处,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弹琴时其中的深长的趣味,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的,而弦外之蕴意,声外之声音,也不知是从何处来的。虽然只有那么些,但其意却无穷。我也曾以此教给别人,但不论是官员或百姓,没有一个人能与我奏的有一点相似之处。这方面也永远不能传下去了。可见他对自己的演奏是很自负的,也就难怪那么不肯轻易为文帝刘义隆演奏了。

虽然粉丝开大,免了范晔嫡母葬礼大不敬的罪过,但范晔携带妓妾同往多少让人无法接受,况且他又不太给皇上面子为其演奏。换句话说,表面上这场葬礼失态范晔没有被问罪,但实际上他可能因此丢失了很多东西。“晔素有闺庭论议,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范晔的家风素来不正,招人议论,官府民间都知道,所以虽然他的门第是望族大户,但皇室却不与他联姻。这句话记载在范晔嫡母葬礼失态之后,如果之前还多少属于个人癖好的话,那范晔携带妓妾同往嫡母葬礼的事就彻底坐实了他家风不行,至少在孝敬自爱上有重大缺陷。皇室联姻当然要注重家风,以为天下嫁娶的表率,又怎么会把公主嫁入这样的人家呢?

此外,“晔少时,兄晏常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终如晏言。”范晔小时,其兄范晏常说:“这小子喜欢追名逐利,终究是要败坏家门的。”最后果然被他说中。才华横溢却庶出,又从小被过继,再加上喜欢追名逐利,当然容易误入歧途。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刘义康有恩于其父,便联络朝臣,密谋反叛,更立刘义康为帝。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的时候,成了孔熙先首先留意的对象。孔熙先认识范晔后,倾全力伺候范晔,并拉拢范晔赌博,故意输钱。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于是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孔熙先见时机成熟,就尝试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被范晔拒绝。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频致歉意,范晔终于参加进来,决心反叛朝廷。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文帝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杀了,时年四十八岁。

范晔生平简介简短(还是才子不自爱)(3)

范晔

范晔和前辈谢灵运都是南朝宋人,二人的结局相似,都是才华横溢却以谋反失败被杀,并且都在文帝朝。二人都恃才傲物,不拘礼法而行为不检点,最后偏激走错路。范晔的一生当然参加过很多葬礼,但在两场重要葬礼上却严重失态,一错再错,或直接或间接地把自己引向歧途,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让别人办了自己的葬礼。不管是丑人多作怪,还是才子不自爱,范晔之死都足以令人唏嘘。

(关注“读史奇闻录”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领略历史上的奇闻异事,个人原创,敬请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