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

2019年年初的时候,一句古文意外地成为热门关键词,“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很多人好奇的翻起了久违的词典,这个谏鼓,谤木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 的“自知”一节。原文为:“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相传尧、舜为了鼓励老百姓进谏献言,分别设立谏鼓、谤木,作为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渠道。用现代通俗的话讲倾听民意,鼓励民众积极进言谏言,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1)

上古时人民其乐融融,社会大同。三皇五帝均贤明无比,言行皆可为万世之表。比如尧,《史记·五帝本纪》说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忘之如云”。有这样神灵的王,人民自然也过起了神仙日子。后代儒生们对尧帝心仪神往,流传记录了很多有关尧的圣明故事。

所谓“欲諫之鼓”,就是尧帝在朝堂之外化了一块地,专门设置了一面鼓,只要有人击鼓进谏,他便会出来接待。根据后人的记载,“諫鼓”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2)

白居易的《敢谏鼓赋》云:“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纳其臣于忠直,致其君于明圣。将使内外必闻,上下交正。于是乎唐尧得以为盛治者也,至矣哉!君至公而灭私,臣有犯而无欺。讽谏者于焉尽节,献纳者由是正辞。言之者无罪,击之者有时……

尧所立的“谏鼓”被后世全套继承下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欲谏之鼓逐渐成了“鸣冤之鼓”,相对主动提出意见,“鸣冤”就属于蒙受冤屈之后的无奈举动,在积极意义上大大低于“谏言”。按照很多朝代的规矩,但凡敲响“鸣冤之鼓”的人,首先要挨上一顿板子,证明所愿非虚,其中所需的勇气可想而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3)

再说诽谤之木,尧帝之后舜帝继位,在欲谏之鼓的基础上,他有设立“诽谤之木”,这里所谓的“诽谤”,并非如今造谣污蔑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放言曰谤,微言曰诽。”通俗的说就是可以公开表达和私下表达不满的“意见薄”。

舜在各路口设置“诽谤之木”,鼓励民众留言,发表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但细细一想,“谤木”的诞生,并没说明舆论之风的兴盛,相反民众已经丧失了当面击鼓的勇气,只敢在“谤木”上以匿名的方式留言,可见当时已经世风日下。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4)

“诽谤之木”虽然也被后代所继承,但到了秦汉时,“谤木”已完全成为了摆设。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到了汉代,更是演变为指示道路的标记,以及宫殿、陵墓前的装饰物了。据《古今注·问答释义》记载:“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示衢路也。”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5)

我们现在看到的“华表”,其实就是“谤木”的衍生。立木或立石上加横木(石),修饰成云板,刻有花纹和图案。据说因舜帝的名字叫“重华”,所以将原来的“谤木”尊称为“华表”。

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华表,神道上的石柱华表多有艺术性极高的雕饰,是珍贵的传世艺术品。但其设立的初衷只是为了标识。而像天安门前和门后的华表,还是根据尧设“诽谤之木”的典故,为君王粉饰太平,表示虚心纳谏的标志物。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6)

与华表一同被置于神道的还有石刻人物、走兽及传说中的怪兽,统称为“石象生”,其目的有标示墓主身份、彰显功绩、墓前仪卫、驱邪、烘托陵墓气氛等。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意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