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绿同行福满榕城(与绿同行福满榕城)

从让人敬而远之的黑臭水体,到风廊、水道、绿带交织的河道,这是福州写下的“治水新曲”;

由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红庙岭填埋场,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园区,这是福州绿色生活的创新实践;

从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榕树绿”,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千园之城”,这是福州守好“生态宝库”的积极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在福州期间,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许多重大实践。沿着“3820”战略工程的指引,30年来,福州不断书写生态文明的崭新答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样本。绿色,已成为这座山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的最美底色。

与绿同行福满榕城(与绿同行福满榕城)(1)

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犹如福州的城市绿肺。记者 林双伟 摄

在水一方 绘幸福图景

“五一”假期,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三捷河上悠然泛舟的市民群众,成为沿线的美丽风景。从断头淤积、黑臭难闻,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福州这座水城,写满了科学生态与坚持不懈的治水故事。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福建、福州工作的亲自擘画和推动,福州水系治理擂响战鼓——

按“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理方针,源头治理、生态引水、内河立法及西湖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把福州内河建成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的目标”。

从2011年的32条内河阶段性整治完成,到2012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再到2016年覆盖主城区92条主干河道(含44条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循着为福州治水留下的宝贵财富和创新做法,30年间,福州用绿意满眼的新图景,重新定义了身边的幸福。

除了讲好福州故事的悠悠水脉,在福州,“两江”、湿地与海湾,也是山水画卷的一抹亮色。

水体治理、岸线整治,公园提升、山体修复……从城市到乡村,从上游到入海口,闽江、乌龙江两江四岸,迎来一场美丽蝶变。一条条精品景观带旅游线路,让140公里的江岸线,画出串山连水的“诗和远方”。

由江畔一路前行,拥有35公里滨海岸线,25公里长的延绵沙滩的滨海新城岸段映入眼帘,它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全国8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荐名单)的海湾。

作为岸段亮点,得益于的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并用10年时间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三级跳”。如今,自由嬉戏的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亚成鸟,成了这里生态最鲜活的记录者。

在该岸段,东湖湿地、漳港海蚌增殖保护区也用满目的绿,汇聚成江、海、山、林、沙、鸟生态要素交汇映衬的景观,成为“清新福建”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

“锚定”生态 创“时尚”生活

今年4月,红庙岭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落地建成。“绿意”充盈的展馆内,一卷横跨30年的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1992年,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在全面调研、多方选址的基础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前瞻性规划,决定选址红庙岭,建设当时福州城区唯一、全国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场这一跨世界的造福工程。

30年间,福州接力传承、践守初心,按照当年擘画的蓝图,一代又一代生态建设者,将红庙岭打造成一座涵盖厨余、有害、大件的完整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园区。

垃圾进厂,出厂的却是电、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无法“消化”的厨余沼渣、大件园林厂的木屑等集中到协同处置项目用于焚烧发电;单个项目中产生的沼气、余热可用于项目内部发电、保温……

各类垃圾尽数变废为宝,园区实现了“近零排放”。每年可节约能耗约23.4万吨标准煤,减排约53.8万吨二氧化碳,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建成,为福州生活垃圾分类打通“最后一公里”。2019年5月起,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行;2020年12月31日,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步入了生活垃圾“零填埋”时代。

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新习惯,绿色生活方式在榕城大地盛行——

从全国首推“三端四定”工作模式,实现垃圾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到《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福州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各项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福州市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在垃圾分类住建部大城市考评中位居第一档(第5名)。

悉心守绿 护“福地”清新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它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荫泽后人,造福一方,在调节气候、绿化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在一篇题为《让榕树造福榕城》的跋中这样写道。

岁月如梭,2014年,来福州调研时又提出“福州要多植榕树”。

向往绿色的种子一经种下,便破土生根,枝繁叶茂。秉承着“多植榕树”的生态构想,福州以城乡为画布,以草木为画笔,种树木、拓绿地、建公园,以生态绿色铺就幸福生活。

在河道网络上建公园,福州以整治后的内河步道及绿带为“串”,延伸出的块状绿地为“珠”,建起了379个串珠公园,打造出500多公里滨河绿带。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建公园,福州将文化古迹完整展示出来,再通过补植烘托园林氛围,与当代城市风光、居民生活融在一起……

作为全国最“绿”的城市之一,从“全民动员、绿化福州”,到“绿进万家、绿满榕城”,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珍视福州的生态优势,倾心呵护绿水青山。目前,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福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在这座“千园之城”,市民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

从城区到乡野,福州还不断拓宽“增绿”边界。2017年与2018年,福州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成为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刊推介森林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已然成为福州的“烫金名片”。

福州还大力开展“村植千树”村庄绿化行动,全市已全面完成1800个行政村村庄绿化任务,共种植各类果树和乡土树种194万余株,让绿意在乡野绵延。

时代号角,吹响奋斗新篇。赓续奋斗,福州勇往直前。福州将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用心画好有福之州的幸福“山水画”。(记者 孙漫 沐方婷 钱嘉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