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在什么时代被发明的(今日解字弓矢)
汉字的长寿,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经史子集,人类文明的无数宝典,赖其携带珍藏,安然无恙,千古如新。因此,每一个热爱文化、崇敬文明的人,不能不在汉字面前庄严肃立,虔诚致敬。
今日汉字主角:弓、矢“弓箭”最早不是发明用来杀伤敌人的,而是打猎用的。
关于“弓”的发明,在中国有一个传说,更有文字记载。谁发明的呢?就是姓张的人发明的,“张”姓,“弓长”也。
话说,黄帝的第六个儿子叫挥,此人臂力无穷。他在打猎过程中发现树和树枝有弹性,他最早的时候是把一棵不太大的树扳过来,用绳皮把它绑住,等有动物过来时就在拉弯的树上放下石头,当猎物靠近了就松开树干把石头弹出,打击猎物。
后来,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山坡上休息,看到天上的“天狼星”——天狼星座,他感觉到那是射天狗,于是受到了启发,找来硬木、树皮、兽皮绳线做出了弓。
“弓”就这样被发明了,但那时还没有箭,仅仅用来弹射石子为“弹”。子弹的“弹”字最初并不是我们今天这样写的,它是在“弓”的上面厾有一点,这就是弹,它是一个“弹”的古字,今天只能从甲骨文中看到。
其实中国的汉字看着复杂,可一旦讲透就发现它很简单,且极具道理。“弓”上有个“丶”就指子弹,后来才又造了有读音的“弹”字,“单”表示发音符号。
有了弓,有了弹,打猎就更方便了,可石子弹出去方向不好掌握,人们又发现用一个长物搭在这弓背上,用弦发射更容易掌握方向,这就出现了“矢”,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箭。
有了弓和矢的样子,造字就容易多了。来看甲骨文的“弓”,画得非常像一张弓,还有弦。
所以古人的文字,从甲骨文那时候看就是象形字。到了石文时“弓”字就没有绷着的弓弦了,但弓弦实际还画了一段,字形主要表示了弓是弯曲的。
画了一段弦表明弓在不使用的时候弦必须要摘下来,因为长时间紧绷会使木头没有了弹性。所以人们把弓弦拉开叫“张”,把它摘下来松开叫“弛”,如“有张有弛”。
小篆根据石文画的字形加以标准化,到了隶书就和今天楷书基本一致画了一张弓,一张弯弯曲曲的弓的形象。
“弓”的字音就是拉弓的声音,模仿它发出的声音而来。
最早没有造字时,一定是先发明这个物,而且使用了一定程度以后才能造字,所以造字是画它的形象,而它的名称,则是模仿它自身发出的声音来定。
有了弓,还有箭,弓和箭得配合起来使用。
今天的箭(jiàn),古汉语中为矢(shǐ)。“箭”字的本意不是射出的箭,而是一种竹子,所以上面部分是个竹字头。
这种竹子的特点是长得比较细、比较短,不是我们见的很粗、很高大的毛竹。“箭”这种竹子做矢比较好,用弓射出去是往前飞,所以命名为箭竹,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是个前后的“前”。
这做箭用的竹子,后来人们把它就当成了射出去的箭来用。但在古汉语当中没有这个字,只有“矢”。
“弓”人们是画出来了,这个“矢”也一样是画出来的。“矢”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支箭的形象。
甲骨文就是一支箭,还特别突出了箭头,下面有一个尾翼,末端还必须要有个卡着弓弦的部分。
“矢”在古文当中有好多种写法,但都是画得像一支箭的样子。到了金文有一个尖头,还是一支箭的形象,中间加着一点表示箭分两部分,前面是有尖的部分,后面是尾翼部分。
古人发现射出去的箭矢要使它方向准确,可以在后半部分加上羽毛做尾翼,这样它在空气中运动时方向就更准确。所以到金文的时候,这个“矢”字比较明确地表出了中间一点,表示有前尖和尾翼。
到了小篆时,汉字系统融入许多文化思想。
小篆的“矢”在金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上面为一个大小的“小”,又像个尖,下面写成了几座的“几”。就是我们现在做箱、柜等,下面有一个底座“丌”,这个字念“jī”。
箭还有几座吗?箭自己它动不了,发射的时候必须把“几座”卡在弓弦上,这才能发射出去。到了隶书时,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规范笔画减少弯曲。
到了楷书,仍旧不失上面是尖,下面是岔,金文中的一点,彻底成了一横,总体还是这个样子。
所以汉字的演变,尽管这笔划有所变化,它的意思一直没有变。
“矢”字的读音怎么来呢?也是模仿而来。箭一射出划破空气,就是“shi”的一个声音。所以模仿它能发出的声音就念“shǐ”。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本文作者:白双法老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