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浇开幸福花(磨角楼村巧媳妇)

全媒体记者 楚红岩 焦宇炜

巧媳妇浇开幸福花(磨角楼村巧媳妇)(1)

记者与扶贫干部座谈。全媒体记者李俊生摄

“八里湾小麦丰收,全县人就能吃上白面馍。”八里湾熟,开封足。被誉为“豫东粮仓”的祥符区八里湾镇,一向以粮食高产而闻名。

磨角楼村是位于八里湾镇的一个已脱贫村,耕地面积近4000亩,人均耕地1.45亩。2017年8月,市委书记侯红来到这里调研。她走进村口的仿真花扶贫车间,对该村实施“巧媳妇”工程助力脱贫攻坚给予高度评价。从昔日“粮仓”到今日“钱仓”,磨角楼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了“仓廪实而收入丰”的精彩脱贫故事。

3月10日,惊蛰已过,气温回升,小麦进入返青生长期,记者来到磨角楼村实地探访。

走进磨角楼村,迎面是气派的迎宾门,平坦的水泥路旁是一望无垠绿油油的麦田。田间地头,不时能看到群众在进行节水灌溉。

“太像了!真漂亮!”走进位于磨角楼村村口的省级“巧媳妇”创业示范基地——开封市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我们被村里留守妇女手工粘制的仿真花成品“以假乱真”的效果深深折服。

巧媳妇浇开幸福花(磨角楼村巧媳妇)(2)

女工在开封市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作仿真花。 全媒体记者 焦宇炜 摄

一楼的粘花车间一派忙碌景象。41岁的闫二红正忙着将一片片绿色的“凤梨花”半成品粘合成形。闫二红娘家是磨角楼村的,已经在仿真花厂干了5年。“我之前在广州打工,孩子留在老家顾不上管。现在好了,这个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既能挣钱养家,又不耽误做饭领娃,我很满足!”闫二红说。正在娴熟粘制“梅花”的女工张艳梅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仿真花,她一天能完成100枝,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每天还不影响回家给老公做饭。

“留住了妈,守住了家,看住了娃,乐开了花。”市委书记侯红来到这里调研后,对“巧媳妇”创业示范基地产业带贫模式给出了贴切的高度评价。如今,仿真花厂将侯红书记的寄语悬挂在厂房外墙上,激励女工们“脱贫不等不靠,幸福自己创造”。

二楼展示车间是一片花的海洋,“满天星”“石榴”“蝴蝶兰”……百余种仿真花系列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作为我市唯一一家仿真花加工企业,开封市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生产的仿真花产品飘洋过海,远销欧美国家。“去年我们光‘石榴’的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该公司销售主管说,“产品在天猫、淘宝、阿里巴巴批发网等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4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1/3。”

仿真花制作工艺简单,特别适合留守妇女、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位残疾妇女正将仿真花半成品装上三轮车。一问才知道,她是装卸工,平时主要任务就是把仿真花半成品拉到各家各户,分发给加工散户,待仿真花粘合成形后,再将成品收回厂里。贫困户权秋鸽的婆婆常年瘫痪在床,权秋鸽一边照顾婆婆,一边在家进行仿真花加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姐妹们用自己的双手浇开幸福花,只要肯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刚刚被评为“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的公司总经理闫利霞说。2007年,闫利霞放弃南方某企业的高薪,回到老家磨角楼村创业。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娘家人”各级妇联的支持下,注册了开封市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散户加工等运营方式,设立外花加工点30多个,带动周边2000余名留守妇女、残疾人增收致富。

人勤春早。田间地头,农民正在抢抓农时浇水、施肥、除草。青青麦苗,长势正旺。微风吹拂,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芬芳——

春天的气息沁人心脾。

巧媳妇浇开幸福花(磨角楼村巧媳妇)(3)

全媒体记者 李俊生 摄

好日子唱着过

全媒体记者 焦宇炜

在磨角楼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小麦已经进入返青拔节期,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正在浇地的已脱贫户李胜强和记者唠起了党的好政策:“党和政府给咱农民帮大忙了,现在浇地很方便!一亩地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浇完,成本也就是几度电的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让贫困村群众尝到了种地的甜头。“风调雨顺的年景,我们的小麦亩产能达到1700斤。”李胜强说。

如今,李胜强两口,除了种地收入,还都有“外块”。闲聊中,我们得知,李胜强是村里出了名的“网红”农民,经常活跃在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网络平台。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摇滚电吉他、萨克斯、葫芦丝、口琴样样精通。有时,李胜强会应邀参加一些表演活动,一次出场费就能拿到两三百元。李胜强的妻子在家门口的仿真花厂打工,一个月下来也能挣2000元。

“现在的快乐日子真是唱着过!”正说着,李胜强拿出手机,调出伴奏,兴高采烈地哼唱起一段豫剧来。

巧媳妇浇开幸福花(磨角楼村巧媳妇)(4)

磨角楼村新貌。 全媒体记者 李俊生 摄

让“粮仓”更加丰实

全媒体记者 焦宇炜

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同时要求“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开封黄河河务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汉华说,为了让农民的“粮仓”更丰实,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转变,2017年,工作队积极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装田间变压器7台(套),铺设地埋电缆近4万米,实现84眼机井通电,近4000亩可耕地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良田。磨角楼村对口帮扶单位区农业农村局为村里争取到“玉米主产县一次性补助项目”,将种子、农药、化肥等优良农资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仅此一项,就为群众节约资金55万余元。整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8万元,对全村3200亩耕地进行了秸秆还田。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支持,磨角楼村改良了农作物品种,改善了土壤结构,农业生产抗逆能力明显增强。据估算,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落实,磨角楼村小麦产量由以前平均亩产1000斤达到如今亩产1400斤。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腰包更鼓了。

为了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2018年12月,祥符区农业农村局特地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搬到了群众家门口,邀请市农技专家对该村40名种植能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并带领这些学员前往商丘、尉氏实地观摩学习,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磨角楼村,在驻村工作队和对口帮扶单位的努力下,通过争取扶贫项目,新修建道路11条,安装太阳能路灯108盏,配备了秸秆垃圾清运车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粮仓”变得更加丰实。

记者手记

脱贫不等不靠 幸福自己创造

全媒体记者 焦宇炜

多年前,记者曾去过磨角楼村。印象里,磨角楼村很穷,进村道路坑洼不平,基础设施薄弱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短板”。

现在的磨角楼村真的变了样。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迎宾门,条条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夜幕降临,100多盏太阳能路灯亮起,全村灯火通明。忙碌了一天的留守妇女在广场上跳起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不会从天降,小康社会靠奋斗。磨角楼村最大的变化,是村民观念的变化。记者采访时,正遇上八里湾镇党委书记薛宝刚在贫困户家中开展“我为贫困户做顿饭,拉家常,话脱贫”活动。“扶贫干部要用真情、用行动帮扶贫困户,帮助他们找路子、出点子,消除他们‘等、靠、要’的思想,通过自食其力,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薛宝刚说。扶贫先扶志,要让贫困户在心里脱贫,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在返乡创业带头人、“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称号获得者闫利霞的带领下,磨角楼村的留守妇女、残疾人积极投身仿真花生产,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浇开幸福之花,实现了“留住一个妈,守住一个家,鼓起了钱袋子,孩子乐开了花”。磨角楼村的扶贫车间成为省级“巧媳妇”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更多村庄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实现了从昔日“粮仓”向今日“钱仓”的蝶变。

磨角楼村的脱贫故事告诉我们,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甩穷帽”;只要踏实肯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