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大学之道的理解和现代价值(华不注校门敞开)
近日,随着新冠疫情形势渐趋平稳,特别是即将迎来大规模师生返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部分驻济高校等宣布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这引起了一些讨论。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对外开放?校外人员进入,会不会对教学秩序和日常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认为,在保证师生安全和教学秩序前提下以合理方式向公众开放,更显著的意义在于让公众参与高校共建,共享丰富的资源。
大门打开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人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即便疫情爆发之前,校外人员进入大学校园造成不利影响的声音也曾此起彼伏。比如,市民纷纷涌入武汉大学观赏樱花,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校内道路两旁的花枝被观光客随意摇晃攀折,影响了教学秩序,学生因校内人员鱼龙混杂蒙受了财物损失。如今,随着全国旅游“井喷式”的复苏和春天赏花季的到来,若进校人数超出了高校的管理能力,一些热门高校又免不了被校外游客“踏破大门”,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校内师生权益。
对于公众来说,高校大门敞开无疑是一件好事,高校的丰富资源可以辐射附近居民,提供宝贵的运动、文化活动空间,市民游客还能有机会感受大学校园的美好环境,给精神以熏陶和启迪。对高校来说,首要任务是保证校内师生的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活动秩序,敞开大门会增加管理成本,对安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开放的校园也并不仅仅意味着责任,在与各方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也可能会为高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中小学生想去心仪的大学感受气氛,这份赤子之心尤其值得鼓励,也曾有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大学校园开放日由所在学校老师带队组团游学。学生们不仅可以进入校园,还可以对高校的教学设施、治学理念乃至教学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活动的显然比简单在校园转转更具价值,值得各地高校借鉴。
高校可以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制性地开放,比如实施线上实名制预约参观机制;在周末和节假日限制时间、人数开放;进门查验身份证和预约信息;不得携带宠物入内;开大门关小门,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等禁止参观;对扰乱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等等。
另外,大学的开放和包容,不一定体现在物理意义上的“校门”是否向所有公众敞开,而更多地体现在是否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踏入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学术观点能否在广阔天地自由争鸣。现在很多知名高校都开设了线上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为公众免费提供线上教学视频课程,也是打开了一扇“无形的大门”。
开放是大学的胸襟,公立大学作为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共场所,除了承担教学、科研等职责之外,也负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责,理应发挥教育辐射功能,而这种公共服务具体以何种方式展开,每所高校的情况不同,校园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各不相同,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应对高校多些理解,对师生多些关怀,同时希望政府、高校能不断出台、完善政策,为公众建设更多公共资源空间,让人民共享这些美好。(爱济南原创评论小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