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冰川的魅力(史海回眸超级热浪)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近日全球多地频繁出现极端热浪,一些国家高温甚至打破历史纪录,民众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受到威胁。历史上,世界多国曾多次遭遇热浪的侵袭,酷暑甚至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过美国总统的人选,从而改变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

酷暑“助”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

为穷人免费发冰块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然而,在罗斯福的政治生涯中,也有不为世人熟知的一面,美国的酷暑或曾助其一臂之力。1895年,罗斯福担任纽约警察总局局长。次年夏天,一场罕见的热浪袭击了纽约市。当时,据统计约有10万多名贫民聚集在纽约下东区的老旧楼房中,一家人蜗居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小房间中是常态,有的地方连走廊的狭小空间也租给单身的新移民了。而且,这里的居民多数从事重体力劳动,很多人要在烈日下或者闷热的厂房里工作。在8月,纽约市有连续10天的气温超过了32摄氏度,这在当时的北美算高温了。特别是在没有任何降温和通风设施、连自来水也没有的下东区贫民聚居区,室内温度最高可达48摄氏度。结果有1500多人在这场酷暑中丧生。

万年冰川的魅力(史海回眸超级热浪)(1)

而在热浪带来的这场灾难面前,纽约市政府几乎毫无作为。时任市长仅仅是在热浪来袭一个多星期、灾害快结束的时候,才召集有关官员开会讨论应对办法。与市长形成鲜明对比,罗斯福提出采购冰块派警员免费分发给穷人降温的措施,并立即付诸实施。他本人也深入到贫民区,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并督促警员分发冰块。后来,他还下令打开消防栓,喷水给街道降温。这些相对廉价的措施,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也为罗斯福在底层劳动者中赢取了巨大的声誉。1896年适逢美国总统大选,纽约的热浪无形中从两方面改变了历史走向。一是帮助共和党在纽约的选战中赢得先机,因为当民主党候选人晚些时候来纽约举行竞选活动时,酷暑高温令其铩羽而归。二是让当时的共和党候选人、后就任第25任总统的威廉·麦金莱见识到党内新秀罗斯福的才干。

1898年,在美西战争中大放异彩的罗斯福重返纽约政坛,并依靠良好的选民基础当选纽约州州长。在1900年总统大选中,威廉·麦金莱连任总统并任命罗斯福担任副总统。1901年,威廉·麦金莱遇刺身亡,罗斯福接任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并在1904年成功连任。1911年,罗斯福决定再次参加大选,依然有着良好的选民基础。而这一切,都与罗斯福当年深入贫民区战酷暑、发冰块不无关系。1896年以后,罗斯福开创的分发冰块、消防栓喷水降温,成为美国贫民区抵御热浪的常用招数。

热浪催生现代空调

据记载,1901年美国东部的酷暑造成9500人丧生。这一年,纽约的热浪也催生了人类对付酷暑的一件利器——空调。这年夏天,酷热的天气让纽约的印刷厂陷入困境,过热的天气造成印刷品连续报废。后来,一家印刷厂找到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解决这一问题。年轻人名叫威利斯·开利,刚从康奈尔大学获得机械学的硕士学位。开利一开始尝试用当时比较普遍的冰块制冷方式给印刷车间降温,但这种方法在降温的同时带来湿度升高,纸张和油墨受潮后容易洇开。开利不断改良他的装置,最终研制出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调节器。1906年,开利为他的这项发明申请并得到了其人生中的第一个专利,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空调之父”。

后来,开利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空调公司,并于1921年研制生产出第一台离心式水冷机组。袭扰美国东部的热浪成为开利最好的营销助手。在1925年夏天纽约的酷暑中,一家大剧院打出巨幅广告“情感与身体的双重享受”。好奇的观众进入剧院时,那难得的清凉让他们十分惊喜。很快,到了1930年的炎夏,全美国已经有300多家剧院打出了“空调制冷”的广告招牌。

1928年,开利制造出第一代家用空调。上世纪50年代,不断改良的家用空调终于走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为纪念“空调之父”的贡献,开利制造的第一台离心式空调陈列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他也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

百年酷暑热死的主要是穷人

尽管有了空调,但每当热浪袭来,美国依然会有不少人死于酷暑。1988年夏天,热浪袭击了美国东部和中部各州,据报道可能有上万人死于这场灾害。1995年7月,一场热浪袭击了芝加哥,一个星期之内,有700余人因高温中暑而死亡,当时的芝加哥一度被称为“死亡城市”。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克兰纳伯格写了一本书,叫作《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通过芝加哥的这场灾害,剖析了美国面对酷热等灾害暴露出的社会弊端和人权问题。

百年来,每逢热浪来袭,富人们可以在室内吹着空调,或者选择去往凉爽的异地旅游度假;而空调造成的污染以及异地旅行带来的碳排放的恶果和风险,是由穷人来承担的。每逢酷暑,热死的基本都是老人或穷人等弱势群体,克兰纳伯格在书中尤其指责了美国政府的无能以及媒体的不作为。他认为,灾害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把公共服务设施转移到私有公司经营,受市场机制支配,其结果自然不利于弱势群体使用公共资源。

1976年,英国热浪引发瓢虫“瘟疫”

今夏,伦敦局部地区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为1841年英国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最高温,难怪英国政府会启动国家紧急状态。历史上,酷暑曾经给英国以及欧洲带来不少难忘的教训和奇特的经历。

英国在1995年、1997年、2003年和2018年都经历了热浪,并且在今年体验到了40多摄氏度的历史“极限”温度,但1976年的夏天仍然在英国人的印象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实际上,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英国人似乎是把1976年的酷暑作为夏天炎热的标准了。据记载,当年的6月至8月,英国经历了连续15天超过32.2摄氏度的高温以及5天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而且在以多雨著称的英国,西南部有45天滴雨未下。这种情况同时打破了英国350多年来的高温纪录和200年来的干旱纪录。高温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树木和庄稼,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

根据当时的记载,人们不分年龄涌向海边、河边和池塘,到水中纳凉。即使在城市喷泉旁边,一些身着正装、戴着礼帽的商务人士路过时也忍不住把公文包暂放一边,脱下鞋袜、挽起裤角,把脚泡到水里凉快一下。据报道,那年夏天,英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同比增加了20%,因中暑和因高温引发心脏病而住院的人数激增。

酷暑中,水资源尤其显得宝贵。为节约水资源,时任首相甚至临时任命了一位干旱大臣,主要任务就是鼓励公众节约用水。但干旱加剧了缺水,当时英国不少水库和河流干涸,有记载称,威尔士的孩子们甚至可以沿着塔夫河干旱的河床骑自行车。

令英国人记忆更深的是,酷暑中的英国被一大群瓢虫袭击了,英国人称之为瓢虫“瘟疫”。后来,经过科学家调研,事情源于上一年度的夏季高温和暖冬,造成1976年的蚜虫异常多,而以蚜虫为食物的瓢虫也得以大量繁衍。到了盛夏,英国的蚜虫突然死于热浪和干旱,大批饥饿的瓢虫被迫疯狂地寻找替代食物,“饥不择路”的瓢虫们“侵入”了人类的活动区域,犹如瘟疫般突然遍布英国的村庄和城市。有的地方,屋里屋外遍布红色的瓢虫,一落脚就能踩死一大片。据英国昆虫学和自然历史学会估计,那年夏天约有236.5亿只瓢虫蜂拥在英格兰南部和东部海岸区域。

近代以来,欧洲有记载的热浪袭击愈发频繁,高温的纪录也不断被突破。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一样,原本凉爽的地方遭遇热浪袭击更加引人关注,也更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1972年的夏天,热浪就侵扰了“凉爽”的北欧国家芬兰,引起世界的关注。不知是否与那年的热浪相关,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希尔多冰川据记载从1973年开始融化,到2010年不足40年间就融化了近1/4。意大利人把今年欧洲正经历的热浪命名为“末日4800”,“4800”就是指冰川的海拔,意为担心热浪将导致海拔4800米的山区冰川融化。

意大利和瑞士的国土被阿尔卑斯山分隔开来,阿尔卑斯山的山脊部分刚好形成天然的国界。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的山脊是冰川,希尔多冰川的融化就让意大利和瑞士两国的边界发生了漂移,甚至导致建在山顶的滑雪酒店随之“漂移”到了邻国去。为此,两国官员无奈重新进行测量和谈判,不时重新划定国界并明确“财产”归属。

近年来,有欧洲学者从统计学的角度研究起酷暑与犯罪率上升之间的关系;还有人通过对以往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热浪与战争和武装冲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有学者指出,酷暑给工农业和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是导致许多犯罪、冲突甚至战争的元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