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中如何谋篇布局(作文布局谋篇的神奇技巧)

小学作文中如何谋篇布局(作文布局谋篇的神奇技巧)(1)

作文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的基础上,讲究布局谋篇的技巧,既能迅速捕捉写作素材,更能采取有效的技法,能巧妙而合理地将所选择的材料顺利成文。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能掌握更独特的安排材料的方法,让作文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也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独特,那作文自然也就高人一等了。

其实,记叙文中也有一种叙述方法,能让所叙之情节摇曳多变,也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吸引人,这就是插叙。它是短时间内丰富作文故事情节的定海神针,对于考场作文非常实用的一种构思。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事件或情况作为情节的补充,然后再接找原来的情节继续叙述的方法。插叙可以扩大叙事的跨度,能够丰富、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从而使文章的情节更吸引人.

插叙的基本形式

开头点题→叙述主体事件→情节中断→转入插叙情节(可以有多个情节)→承接主体事件→自然结尾点题

插叙有基本类型

1.追叙。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2.补叙。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交代,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或缺失,丰富叙述的内容。

插叙的主要方法

1.联想式插叙。通过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插入相关内容和情节。

2.直叙式插叙。不借助文中任何人的口述和联想,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和介绍

3.语境式插叙。通过文中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如对话、独白叙述相关内容或情节。

范文示例:(一)

感动(语境式插叙)

感动是那一个关怀的眼神,那眼神,让人倍感亲切;感动是那一声轻柔的叮咛,那叮咛,让人顿觉温馨。(开头)

下晚自习了,我迅速收拾东西,快步下楼,推出自行车。刚走到小门,迎面走来了数学老师。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老师,再见。”老师回头看了看我,借着校门口的灯光,我感觉那充满笑容的眼神里满是关怀。随即,就在我经过老师身边的时候,他突然亲切地说:“自习上的习题都掌握了吧,不懂的明天再问老师。记住,要好好的呀,保持轻松的心情。”猛然,就觉得老师这样的一句熟悉的话让我一下子抛弃了刚才的烦恼。那一刻,仿佛我不是他的学生,而是他的孩子……(主体事件)

我心头一颤……(过渡,引起“我”的回忆。)

记得刚上小学时,学校离家不远,我都是自己去学校。每天出门前,妈妈都会叮嘱一句:“要好好的呀!”……(插叙一)

后来上中学了,学校离家较远,妈妈也去外地工作了,奶奶在家照顾我。由于刚学会骑自行车,开始上学的时候老是摔倒,身上总是留下了伤痕。外婆放心不下,每天早上出门前也要叮咛一每“路上小心要好好的呀!”……(插叙二)

周末回到家时,家里最唠叨的人是爸爸,有事没事地总是打电话给我,问这问那的,就连发生在学校的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问一下。虽然我有点烦,但忘不了的是,每次爸爸打电话给我最后一句都是“在学校要好好的呀!”……(插叙三)

也许我就是这样,习惯了别人的关心,将别人的那一份份关爱当成了理所当然,从而忽略了内心感动。(过渡,结束回忆。)

今夜,数学老师一句“要好好的呀”却让我怦然心动。是啊,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享受与他人的交往,这些,不仅使生活更充实,更能让内心体会到一分欣慰与感动……(回归主体事件)

走在回家的路上,享受着晚风的吹拂,回味着那一句“要好好的呀”,我觉得神清气爽,丝丝感动又涌上心头。(结尾)

范文示例:(二)

感动(直叙式插叙)

记忆中的父亲总爱穿着宽松的素色衬衣,任风吹得鼓胀,配合着一双大大的胶底拖鞋,“嗒嗒”的声音与黄昏中的风儿结伴而行……每每头脑中涌现父亲的这一形象,就像一尊雕像一样,常常令我心生感动……(开头)

正在认真上课的我,突然被同桌捅了一下。原来,父亲正在教室窗外向内张望。我一愣,忙站起来,跟老师说了一声便来到走廊。父亲头发蓬乱,穿的衣服也是满是褶皱。看到我出来了,父亲眯着眼,笑了起来,把一包零食塞给我,说:“下雨天不耽搁工,还搭了个便车过来,不要钱……”父亲羞涩地笑着……(主体事件)

我觉得自己有些讨厌父亲的斤斤计较……(过渡)

一次,我和父亲到集市上去,正值中午,我们着了一个小饭馆吃饭。他却只点了两个便宜的菜。还叫饭馆老板多送了一碟腌菜……(插叙一)

父亲心里总是时时牵挂着我,那天下大雪,天气骤然降温,父亲由于在工地一时没法回来,就打电话到学校办公室,询问我带衣服没有,冷不冷……(插叙二)

现在,望着父亲被岁月的风霜压得佝偻的腰背,我猛然明白……(过渡)

我决定把父亲送出校门,走在校园的小径上。他的手伸进那个布袋里掏着,并掏出了几个橘子递给我……(回归主体事件)

那一刻,我的心猛然一颤。父亲啊,你节衣缩食,为的却是儿子能在好的条件下读书、学习。我仰起头,望着父亲一一像一座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剥蚀后的雕像。那雕像,永远耸立在我心里,使我时时涌起感动……(结尾)

范文示例:(三)

感动(联想式插叙)

1,3,8,6,7,……”我用颤抖的手指在电话键盘上拨着父亲的电话号码。(开头)

这是我第一次拨打父亲的电话,手指每往下按一次,心就像跳动的火苗一样往上蹿一截……(主体事件)

以前,我总觉得父亲对我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再加上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我感觉与父亲无话可说。确实,从小到大,我感觉自己喊“父亲”的声音也是屈指可数。但那一次却改变了我的看法。(过渡)

父亲和母亲都在外地打工。去年暑假,父母特意接我到他们打工的城市。因为我眼睛有点近视,父母就给我配了眼镜,那天晚上,偶尔听到父亲对母亲说的语,那说话,是对我成绩的欣慰,对我听话的欣喜。那是我初次感受到父爱的温暖。(插叙一)

第二天起来时,妈妈已把早餐做好了。我把父亲的粥亲自端给他,哪知脚下一滑,手中的碗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看到了,迅速跑了过来,关切地询问我烫伤没有……(插叙二)

“喂!”电话那头终于传来了父亲那低沉的声音,我猛然从记忆中回来,我的心也一下子提到嗓子眼。(过渡)

我有点结结巴巴,略带羞涩,叫了一声爸,话一出口,我感觉电话那边传来了父亲那高兴的笑声……(回归主题事件)

放下电话,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可心里却异常轻松。回味着电话里父亲的叮咛声,想着父亲平时对我的殷殷照顾,内心里又涌起了阵阵感动……(结尾)

★模版结构设置★

1.开篇第一部分,叙述主要事件或人物,或交代故事发生场景或故事背景,迅速展开故事情节。

2.文章第二部分,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插入一则或两则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3.文章第三部分,中断对往事的回忆重新回到中断叙述的故事或情节中去。

佳作示范:(一)

第一次给父亲洗脚

父亲生病住院了,手术后,只能或躺或坐,病痛与失去自由让他不时叹息,也让守护在身边的我心疼不已。晚上,打开热水,为父亲脱去鞋子,将他的双脚深泡在盆子里,第一次为他洗脚。(开头交代文章的主体事件一一父亲生病住院,我给父亲洗脚,是下文的插叙缘起。)

父亲的脚掌宽大,茧子很厚,脚上的污垢和汗泥也不少。唉,一辈子与土坷垃打交道的父亲总也爱不上清洁。

记得有许多次,我给他端来洗脚水或放好洗澡水,他就是不情愿去洗,还总嘟囔:“我又不下煤窑了,三天两头,洗啥呢,净浪费水!”就连每次我让他换洗衣服也要费尽口舌,因为他的理由很充分:“穿再干净的衣服只要去农田或猪圈里转一圈,回来立马脏,一个农民,又不出远门,讲究啥!”说这话时他声音很高,口气总是不容置否,让我很无奈。(直叙式插叙,直接叙述以前为父亲洗脚却遭到他拒绝的经历,情节变得丰富、曲折起来)

只是今天,父亲虽然略显不安,却像没了力气反驳,默默地坐在床边,看我把袖子挽得高高的,蹲下身子,低着头,一点点用双手揉搓着他的双脚。水凉了,我加点热水,水浑了,我换上新水。半个小时后,我来不及拭去额头上的汗珠,用毛巾把他的双脚擦干,又掏出指甲剪,开始给他剪指甲。这期间,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望着我,几次张口欲言,都被我用微笑制止,并一再安慰他,别急,马上就好。就这样他只好忍着,好像是幸福地忍着,任由我抱着他的双脚又修剪好半天。然后,给他轻轻脱去上衣、外裤,把病床的一端慢慢摇高,父亲用双手攀着我的脖子缓缓躺下(伤口让他无法自行起坐)。最后,把床摇平了,为他盖好被子,吩咐他好好睡,不舒服了叫我。父亲如孩子般笑了,使劲点着头,挥手让我快去休息,说着便闭上了眼睛。但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他眼角处溢出的点点微雨,不觉中自己的眼睛也潮湿了。(有了第二段父亲拒绝“我”为他洗脚的经历,这一段“我给父亲洗脚对父亲感动、流泪的叙述才显得真切、动人。)

我知道,六十多年来不曾住过医院的父亲,还是第一次这样享受女儿的关爱。对此,他好像很不习惯,甚至为此感动得落泪。这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已平时亏欠父亲的太多了。

印象中,从我记事到上中学,就很少见到在外打工的父亲,每天睁眼闭眼都是母亲辛劳的身影、慈祥的笑容。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到家,母亲对我在工作、生活、交友等方面总是事无巨细地问长问短,或鼓励或批评或叮嘱,而一旁的父亲不是点头微笑就是摇头叹息。尽管我很清楚,这么多年我们家多半是靠父亲在苦苦支撑,但因聚少离多还是让我感觉他不如母亲那么亲近,不像母亲那么关心我。特别是自五年前母亲病倒后,我有时还埋怨他对母亲照顾不周,却从未考虑

到父亲由于早年下煤密、做苦力的缘故,身体也不太好。咽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一直困扰着他,为了让我们兄妹能安心工作,他执意自己去照顾母亲,每天为她洗刷、喂饭,扶她走路,这些年,他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苦痛一直被我们所忽视。就如同现在,给母亲洗过数百次脚的我,还是第一次给父亲洗脚,但就是这举手之劳,这微不足道的关心竟让不曾流过泪的老人双眼模糊,想来,真让我惭愧与自责!(再次直接插叙小时候父亲在外打工苦苦支撑家庭并照顾病倒后的母亲,再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父亲形象,感人至深。)

夜深了,耳边传来父亲的酣睡声,恍惚中耳畔传来了筷子兄弟深情的歌声: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第一次给父亲洗脚,洗去的是我心灵的尘埃、岁月的铅华,也让我读到了父爱的深如海,高如山!(结尾顺利收束,并表达真切感受,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

(方法导引: 本篇结构模式:描写眼前之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物------直接插叙与人与物相关的其他事件-----书写对所写之人的感激或思念或怀念。)

佳作示范:(二)

告别 何铭宇

有些告别是为了遗忘,有些告别是为了记忆,有些告别是为了一份感激,有些告别也蕴藏着希望。

------题记

(赏析:题记的运用紧扣文题,句式应用了排比的修辞,整齐且有气势,让文章增色不少。)

黑板前的守候

那是最后一节课,我们齐刷刷地站在讲台上,老师站在台下,此刻,老师高大的身材变得矮小了。老师泪眼朦胧,声音响亮但不乏哽咽地说:“我的孩子们,你们长大了,将要奔向另一个天地,老师只希望你们永远站得高高的,将来让老师仰视你们!”我们把拳头举到肩部,教室里响彻了我们的誓言:“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努力!不辜负您的教诲!”

(赏析:老师和同学告别的场面凝重,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都体现出了他的留恋和对学生的爱意,“我们”的动作语言也凸显出积极进取的决心,内容与大题目和小标题都相吻合。)

我们怎会忘记,老师用粉笔猛戳黑板,那“咔咔的粉笔声,听上去像是对我们还没有理解的着急。一次又一次,我们终于理解了动点和各种图形的关系“老师,您这个平行四边形画歪了。”“哦哦,不好意思。”老师豆大的汗珠淌了下来,双手捂住腰部。后来我们才知道,老师得了腰椎盘突出。但他拒绝入院,因为他要陪我们走完最后一程……

(赏析:插叙老师为我们的付出,用回忆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赞美老师的无私和伟大,为告别更增添了依依不舍的情意。)

此刻的告别,将要远离老师对我们的守候,也让我懂得人世间的那份不老的师生情谊。

(赏析:段尾点题,抒发留恋之情)

百草园的约定

最后一次,我们拿着铁锹进入小田地,我们将要重新把属于我们班的这块小地---百草园翻整一遍,重新栽种上新的草莓秧。班长第一个拿起铁锹挖起来,他满含深情:“同学们,我们最后一次修整这片土地,我们也即将与这片土地告别。这里洒满了我们的汗水,将来某一天我们一定要在这里相聚,品尝我们亲手裁下的新品种的果实!”

(赏析:我们要与百草园告别,“最后一次”、“我们也即将与这片土地告别”等语句都是点题之笔,这份告别是想留住一份记忆。点题之笔的添加,一下子与题目相吻合了。)

眼前浮现起三年前我们挥动铁锹、种下一颗颗草莓的景象。待到草莓结果时,沉甸甸的果实映衬着我们红扑扑的脸蛋,我们争先恐后地分享劳动的果实,像是从来没有吃过草莓的样子,红丝丝的口水在嘴角挂着。如今,新的草莓秧占据了这个小小的空间,等待我们未来的相聚。

(赏析:插叙曾经的劳动与收获场景,尤其是吃草莓的细节描写,特别生活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和分享的快意,说明此次分别也是为了下一次相聚。)

此时的告别,我们的脸都挂满了汗水,但是却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的憧憬。

司令台的誓言

升旗、表彰大会、运动会等活动都在司令台上进行……这是代表学校最高荣誉的地方,这是我们一进初中就向往的地方。如今,我们站在这里,听着校长给我们致辞:“你们在母校成长,如今已经能独立,就像飞翔的鸟儿离开小巢,学校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走到更遥远的地方,但是不要忘记母校给于你们的哺育!”

(赏析:这是在司令台上的告别仪式,校长的谆谆教诲,就是临别赠言,也是我们铭记的理由。)

曾经我们为能站在司令台上一分钟而奋斗;我们为能在司令台上被念到自己的名字和班级而雀跃;我们为能整齐划一地走过司令台敬礼而苦练……司令台,这个激发我们斗志,舞动我们青春的地方,我们将要与它告别,怎能不留恋?

(赏析:回忆曾经的过往,极力渲染我们告别时那份留恋的原因)

此处的告别,我们面对司令台上矗立的国旗,将手高高举过头顶,眼含热泪,记录着我们的誓言。

别了,我的老师,别了,我的母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哦,告别不是再见,告别是为了再见,告别是为了再重逢,请等着我满载而归的那一刻。

(赏析:小标题的设置,能控制一下内容,将内容与大题目更拉近一些。“黑板前的守候”一段,添加了同学们站在黑板前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告别讲话的情形,“守候”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老师曾经的守候,也是我们离别之后不会忘记的思想方面的守候。“百草园的约定”中,我们与校田地告别,添加了点题之笔之后,内容也与题目相符了;“司令台的誓言”添加了校长在司令台上的讲话,这是种告别仪式,自然与题目相关。的文章诸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也增添了点题之笔,这样,文章自然就没有跑题之嫌,题目和内容也不貌合神离了。)

佳作示范:(三)

那一刻,我长大了

难得与父亲逛街。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更觉得父亲变得越来越严肃刻板,父子之间已有了深深的代沟;在父亲眼里,我已不再是听话的乖孩子了。

曾经是父亲的自豪,母亲眼里的乖孩子。小时候,每每给下班的母亲送上拖鞋,给喝茶的父亲递上茶杯,父母的脸上总会荡漾着无限的笑意;他们总会摸着我的头,说“真乖!”“真乖!”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我们平静地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谁也不说一句话。忽然,父亲在一个简陋的小摊前站住。

“多少钱?”父亲微笑着间,有些出人我的意料。

“五块。”

“什么,一个破玩艺还要五块?送我都不要,傻瓜才会买。”我颇愤愤不平。

“拿一个给我。”父亲显得很兴奋。他仔细地挑选了一个,放在嘴边,鼓起腮帮,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吹了起来。

清脆的唢呐声引来不少人的顿足。可父亲似乎没有觉察,脸上荡漾着幸福和满足。我受不了路人嘲笑的眼光,赶紧拉了拉父亲的衣角。

刹那间,父亲的笑容僵住了,嘴角微微动了动,但终于没有说话。我心里一颤。曾翻看小时候的一张张照片。照片上,爸爸嘴里衔着一枚红红的唢呐,鼓着腮帮陶醉地吹,我坐在妈妈的怀里傻笑,一边伸出手去拿唢呐,父母的脸上写满了笑意。这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面啊!

不知何时,我学会了顶嘴,学会了将门重重的一撞应对父母的反抗。喜欢把小事藏起来,刻意保持着与父母的距离。多少次,看到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看到母亲眼流露出的忧郁、无奈与不解,我竟为自己的所谓独立而自豪,我以为自己长大了。

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父亲。他努力对我好,可我经常无缘无故地惹他生气,无缘无故对他发火,有时反而还责怪他不理解我。我要带一份惊喜给父亲。

“爸,等我一会。”丢下发愣的父亲,不一会,我手中多了一份和父亲一模一样的唢呐,我鼓起腮帮,放肆地吹了起来。幸福立刻从我的唢呐声中飘到父亲的脸上,父亲也得意地吹了起来,我分明看到父亲眼里闪过一丝泪花。立刻满街都流淌着父子的唢呐声。

其实,很多时候,父亲们很容易满足。母亲节里一束鲜花,偶尔为疲劳的父亲泡上一杯香茗……都会令他们感动不已。

此时,我才觉得,我真正地长大了!

名家垂范:(一)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赏析:开篇点题,由葵花引出本文所写人物一一祖母。)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赏析:自然过渡,下文的六段话展开联想式插叙。)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黃花,就开在叶间,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赏析:以上两段话,又运用直接式插叙,描述了丝瓜、黄瓜、南瓜和“乌子”的生长状态,与葵花形成鲜明对比。)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型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

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到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就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去了。

(赏析:“我”深情地回忆,通过想象再现了祖母对葵花的喜爱。)

凡高在1888年的《向曰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进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仿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赏析:这段话叙述凡高的画作《向日葵》,也属于联想式插叙,通过其作品表现葵花给人爱与温暖,用以衬托祖母的形象。)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也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赏析:回到主体事件,收束全文,再次点明文题,同时使文章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方法导引:行文结构模式:描写眼前之景和人-------联想法插叙与前文景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抒发对人对景的感怀。)

名家垂范:(二)

桂花,开了哦 莫庆伊

校园里被修整的桂树,规矩地立着。它们全都默默地等着,等着……一到月份,就全开了。若不是事先约好,又怎会如此齐整地开了。(这一猜测妙极,惊喜之情蕴于其中,却不着痕迹) 八月的校园里,有一两天会嗅到莫名的香,起初,并没在意。待满园的桂树洋洋洒洒结了数以万计的花苞时,我终于惊愕她的存在了。小心地拨弄下一朵两朵,夹入厚厚的书中,淡淡的汁水浸染开来,书页也芳香了。不禁要想到“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样的情景。(“惊愕”“小心”这些充满情感的词语很好地勾勒出“我”的微妙的心理体验。

“放学了,穿行于小巷的暮色中,那是又一种馨香。斜挎着书包,鞋跟小心地敲击着石板小路,怕惊扰这一巷的宁静。眼前有三两株桂树,心中是满怀的桂香。幽幽的,纯静的,像你梦里的佳人。有亮丽的衣服,光彩的配饰,却探不清那气韵;像呢喃在空气里的细语,有温暖的感觉,甜蜜的心绪。(以“梦中的佳人”喻“色”,以“呢喃的细语”喻“香”虚实相生,顿生无穷趣味。)

桂花的香也很容易勾起馋虫,至今我还记得那一次吃桂花糕的情景。透明的盒子里装着一小块果冻似的桂花糕,还可以看见底下的桂花。在春夏相交之际,放了五六天竟没坏,不知里面有什么呢!掰下一小块儿放入口中融化,不够香,也太甜,口感完全不是我想象的绵软醇香,色泽也不如期待中的那样粉黄。我再也不对它有兴味了。(一段插叙,很有意味:中断了叙述,如静湖投石,行文微起波澜,回想过去,多了一层对桂花的体验,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深化文章的主旨做了铺垫,桂花的香有了时空的穿透力!) 但我从未引以为憾,小小的桂花粒儿虽不华贵,但还未丢掉真实的自我。她从自然中来,又在自然中绽放她的美。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她总要在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开起来。 “桂花,开了哦!”一个女孩的欢声漾起,在氤氲的香气中……

(赏析: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标题中的“哦”已定下了全文的抒情基调,使得全篇协奏出一种温婉的叙事调子。本文的亮点是插叙的第五小节。正如旁批中所言,这一联想和回忆引出的插叙,“中断了叙述,如静湖投石,微起波澜;回想过去,多了一层对桂花的体验,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深化文章的主旨做了铺垫,桂花的香有了时空穿透力!”)

名家垂范:(三)

感念老师 阎连科

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

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幼小的苗芽。 我把这滴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 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四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业已是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赏析: 文章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我”的老师的几件事:一是老师过年时写对联,非常有学问;二是老师评改“我”的长作文,并把它推荐上墙;三是电视片花中七十多岁的老师讲述“我”的学习、读书情景。插叙的缘由,来自作为专业作家的“我”,在一次写作时被窗外一株小小的幼芽所吸引,也就是文章开头结尾写到的那棵榆树。作者以树自喻,借助榆树的成长,突出自己在老师春风细雨般的教育下,一步步走上文学道路,成长为一棵大树、一个人才的过程。回想往事,抒发对老师的感念,塑造了一位热心、教导有方、关心学生、有学问的老师形象。文章注重过渡,巧妙地将几处插叙完美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结尾呼应了开头,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突出“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

名家垂范:(四)

我的“斑蝥”故事 毛忠洁

“下面请大家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的内容。”这是我们语文老师那亲切的语调。第一段赏析完了,到了第二段,老师读道:“……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还没读完,同学们的眼光就齐刷刷地向我这个姓“毛”的身上转移。 大家指着我笑道:“斑蝥!斑蝥!”老师维持了秩序,然后大家接着上课。但从此我就多了一个绰号:“斑蝥”。

现在我也知道同学们是闹着玩的,所以谁叫我“斑蝥”我也不生气,玩笑似的瞪他一眼,待他如故。 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那天,我心情如外面的天一样灰蒙蒙的,正在为丢了心爱的东西生气,忽然一个叫小宇的男孩跑了过来,按着我的背,嘴里还念念有词:“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我正在气头上,他跑来惹我,我瞪着他火冒三丈叫了一声:“你真烦,滚!”他一下子就愣住了,脸上瞬间一红一红的,然后一溜烟“逃跑”了。 后来,我反省了一下:同学跟我闹着玩,我却对他发火,真是不应该,我怎么能把自己的气撒在同学身上呢?友情很珍贵,怎能这样就失去一个朋友呢?于是,第二天我向他解释了当时的情况,他也诚恳地向我道歉,我与他和好如初,我如释重负。

其实人间有很多情:亲情、友情、爱情……每一种情都是无价之宝,正是这些情装饰了我们的一生,所以要珍惜。 从那件事以后,我对与人相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个“斑蝥”也有了全新的意义,我把它当作朋友对我友好的称呼,它就多了一份友好的气息。于是我与朋友相处越来越融洽,好朋友也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你珍惜每一份友情与亲情……你的生活就一定会丰富多彩,幸福无比。像我,“斑蝥”的绰号不但没有给我带来烦恼,反而成了我与同学们之间友好相处的纽带。

( 赏析: 小作者写了借自己姓“毛”引起绰号“斑蝥”的故事。其中插叙了一次生气时被人叫绰号而大发雷霆,反省后两人又重归于好的经历。插叙的内容是引发作者反省的缘由,下面作者关于友情的议论和见解就有了基础,令人信服。通篇文章语言流畅,一些细节描写真实自然,插入的内容较好地表现了作者生气时的情状,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尾的句子画龙点睛,提升了文章主旨。)

名家垂范:(五)

背着幸福上楼

徐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感觉一样,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着梳子。我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只在城里住几天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运用直叙式插叙,解释了我为什么要接母亲来“我”家住的原因,对文章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恩。)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走要我背。我说,那时候你总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运用语境式插叙,写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我背着你在这小花园里转一圈,试试我的力气。母亲说我胡闹,累趴下不是玩的。我说没事的,小时候都是你背我,现在儿子背你一回,就当还账。也是想叫你看看,儿子膘肥体壮,你就是回老家住了不是也放心?

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求告说:“放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留下眼泪,一方面是被母亲对自己的爱而感动,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没能明白母亲的心而感到羞愧,有了前面两处插叙做铺垫,到这里才真切感人。)

(赏析:1.运用插叙,情节委婉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这就是插叙。插叙就是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有时解释说明。《背着幸福上楼》在人物对话中,通过回忆的形式来进行插叙。母子的对话回忆了儿时母亲背“我”的情形,字里行间中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母亲的慈爱,“我”的可爱都在这回忆的视角里得到了诠释。为后文“我”背母亲做了铺垫。这段插叙的运用推动了故事情的发展,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

2.抓住特写,极尽描绘

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的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此篇散文,作者抓住了好几处的特写镜头:“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作者抓住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表情动作,进行细致地描绘。让我们通过这些特写镜头,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母亲的爱子情怀和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百般关爱。这些特写对细节描述更加直观生动,耐人寻味。)

名家垂范:(五)

你身上有个洞 张爱国

“志平,你身上有个洞。”左志平刚穿上西装要上班,母亲说,“妈给你补一下。”

“哪里?”左志平翻起衣服找。母亲一手从袖口拔下一根针,针上已穿了线,一手撩起他的后襟:“这里。”

左志平凑眼一看,果然有一条不足一厘米的划口。母亲将针在嘴唇上蘸了蘸,就要给他补。

“来不及了,上班了。”左志平说着将衣襟拉回来,抬腿要走。

“身上有个洞,怎么出去见人?”母亲的嗓门本来就不低,这下更高。左志平不由一惊----多年来,他一听到母亲大声就惊恐。母亲又撩起他的衣襟,又将针在嘴唇上蘸了蘸。

“真来不及了,今天还有……”左志平一把拉回衣服,逃一般地冲出去。

左志平钻进车里,抬头见母亲还站在窗前大声说着什么。左志平不由地瞪了她一眼。

左志平对母亲实在亲不起来,从小就是。或许因为他小时候过于顽劣吧,母亲对他管得十分严,稍一犯错就巴掌鞋底、棉棒上身,或者半夜将他摁床上打,甚至脱光他吊起来用湿井绳抽。左志平不怕打,每次挨打,也就老实个三两天,然后,同样的错误又照样犯。直到那次他偷了同学的钱,学校通知家长---左志平的家长只有母亲。左志平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哪知母亲破天荒地不骂不打,只站在学校门口,见到人,不论老师、学生,还是路人,她都向人家下跪,说她无德无能,对不起大家,生了个小偷儿子……

“下跪事件”后,左志平彻底服了母亲,也彻底怕了她,于是发奋读书考大学,目的是永远离开她。母亲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因此这些年从没来过城里,左志平曾经几次假惺惺地要接她来,她只是笑笑,不来。可是上周她怎么就自己来了呢?来就来吧,还总是管事,不是说左志平这个习惯不像农民的儿子,就是说他那个德行不是老左家的传统,没完没了,仿佛儿子还是当年那个顽劣的野小子,少了她的管就要被枪毙似的。

左志平也明白母亲是为他好,要不是她当年那样管,至少自己没有现在这一切—当年跟他一起胡闹的孩子没一个读成书不说,一半以上还坐过牢,其中一个都被枪毙了三十年。明白是明白,但心里的结,就是解不开。

路上,左志平还想,一会儿叫人送一套新衣服来,免得晚上还要面对母亲。哪知到了单位后发生的事让他魂飞魄散,哪里还能想到这件事?好在这一天有惊无险,他还是回到了家。“来,把身上的洞补上。”母亲见了他就说。左志平脱下西装,扔给母亲。

“不用脱,天凉。你站着,妈补。”母亲说。左志平一瞪眼,又立即忍住,穿回衣服。

“把这个含在嘴里。”母亲不知从哪儿拿出一根稻草,戳到左志平嘴边。

“干什么啊?”左志平声音不高,但狠。

“让你含上!”母亲的声音又高了。左志平真想一拳打掉母亲的手,还是忍了,站着,双臂抱胸,耷拉着脑袋,闭着眼。

“为什么含稻草?妈后悔啊。”母亲穿一针,“老辈人说的,衣服穿在身上补,不含稻草就会偷……”

听母亲说“偷”,左志平的脸就红了,瞅瞅母亲,还好,弯着腰,眼睛几乎贴在针上。

“妈以前不信,所以那时候虽然差不多每天都要在你身上补洞,却一次也没让你含稻草。妈那时想,一个人会不会做贼,在于爹妈的管教。现在知道了,爹妈只能管小管不到大。儿子大了,爹妈就管不到。”

左志平浑身一凛:“妈,我……”

“你呀,小时候,妈管得严,你恨妈。妈知道。长大了,上了大学,有了文化,又当了官,妈想你不用管了,就不管了,哪知.....爱,一个人,哪能没人管呢?哪能只靠人管呢?”

母亲的声音变了,幽幽怨怨,“说到底,怪妈,怪妈那时不给你含稻草。现在补上,不迟吧?”

左志平扭头看母亲,不知哪一年,母亲的头发少了,

白了,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他忽然想到,早晨,光线还很暗,母亲是怎么发现自己衣服上那个小口子的?那个小口子又是怎么划的?他又想到这一天,这一天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这一天虽然回来了……

左志平一把抱起母亲:“妈---你怎么就不管我

了……”

(赏析:读完此文,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赫然在读者的面前了,一位目光长远的母亲用循循善诱的方式,约束着孩子成为一个超越于他人的人。阅读此文,也许你的心灵也会受到一次洗礼。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当自已的衣服有一个小洞的时候,要随时补救,尤其是要接受他人对你的补救。

1.欲扬先抑起波澜

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张爱国的《身上有个洞》一文,起初左治平对母亲充满了冷漠:对自己的小错误,母亲从来都不放过,打骂成了母亲的家长便饭。在他看来,母亲的严厉近似于过度,恨意自然而生。尤其让左治平难以忍受的是,自己偷了同学的钱,这一次母亲没有打也没有骂,而是跪在公共场合,向所有的人道歉,自责教育不当。从此左治平逃离了家,逃离了原先生活的圈子,也逃离了严厉的母亲,之后读了大学有了工作成了家,不想待见的母亲来到了自己的身边,依旧严厉地修补着他的衣服上的漏洞依旧用当年的事来说教,依旧用守护道德的底线为规矩来约束着孩子。左治平突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自己有了同龄人无法企及的前途,都是母亲的所赐,这种特殊的爱的方式怎会不令人感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2、插叙运用结构紧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张爱国的《身上有个洞》一文,贯穿始终的事件是母亲拿着针线,强迫着要把左治平衣服上的洞进行修补,开始逃脱之后的左治平,回到家母亲依旧不依不饶,而且还让他含稻草,补着衣服含稻草,不会再去偷,母亲是用这种方法来规矩自己啊。但是在自己不情愿让母亲补衣服的情节之后,插叙了一段自己的顽劣,母亲的严厉对待,尤其是偷同学的钱母亲下跪的故事,用以来说明自己恨母亲的原因,突出母亲过分的严厉,让自已无法忍受的事实。同时为后文自己思想发生了改变做了很好的铺垫。插叙的运用,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更刻画了母亲的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从而升华主题。)

实战演练:

一、请同学们运用插叙的方式,以下面的作文题目为例,写一篇作文。

题目:解开缚心的绳索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散文。②写记叙文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⑤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而要解读题目的隐喻性,关键词在“缚心的绳索”上,这个“绳索”是虚指,是指内心情感上对自己心灵的束缚,而“解开”二字,则明确表示要将这种对心灵的束缚解除,使心灵得以释放、自由。也就是说,“解开”是文章情感表达的倾向,“心的绳索”是文章内容的主体与中心的体现。人生历程中,能“缚心的绳索”是什么呢?从学生阶段来说,不外乎自卑、自满、自负等情绪,或者是陈旧落后的观念、受不良习性影响的喜好等,还可以是亲情、友情等情感。从一个成人的角度来说,除上述因素外,还有金钱、名誉、地位、权势等欲望,还有陈腐的思想与观念等。而“解开”,则是用正确的情感与心绪去剔除负面情绪,用正确的人生观与习性来纠正落后与不良的观念与喜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欲望等。需要指出的是,写记叙文,则侧重对生活中那种不良情绪与亲情、友情等情感,写散文除此之外,还可瞄准人的欲望与思想、观念,将历史正反面人物或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则文章更有深度。

示范佳作

解开缚心的绳索

放学了。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回家了,刚才在喧闹的校园慢慢变得寂静了。校门口,我久久地驻足着,心里有些惆然……(赏析:开头简活,点明放学的环境,突出其“寂静”,是整个故事的大环境特点。)

告示栏目里几个显赫的大字整齐地排列着---校园作文大赛正在征稿。(赏析:文章的主体事件------参加校园作文大赛。)

几片火红的枫叶轻轻飘落,在眼前盘旋几圈,飘零落地,我的心又同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赏析:过渡到下文的回忆,属于语境式插叙。)

那次校园作文赛采用的是评委现场评价的方式,我有幸在班里得到老师的青睐,从而有了让评委当场评分的机会。拿着作文稿,心里怀着紧张的小鹿,我走进征文办公室,把稿子小心翼翼地递到评委老师的手中。评委老师微笑着接过我的稿子,然后他们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完后,他们骤在一起小声地交谈了起来,那可是决定我作文命运的时刻呀!我感觉到自己的每根神经都紧绷了起来,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跳动了起来,周围的空气好像都要滞息了。特别是看到评委老师那手指头的稿子上的轻轻点动,他们相互交谈时那每一个眼神,我的心也纠成一团了……经过评委老师一番紧张的讨论和我感觉漫长的心里煎熬之后,结果出来了---我落选了。只听见评委老师说什么“文笔还是很优美的”“写得挺用心”“但主题挖得不够深”等等。走出办公室,我的心凉到了冰点,心里默默地流淌着泪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教室的。(赏析:插叙1:忆自已去年参加校园作文大赛遭受失败的事件,为下段的抒情作铺垫,同时使文章情节更充实而曲折。)

这一次,我还要去吗?不去,我不甘心,文学是我从小种在心中的梦想;去,那次失数历历在目,让我难以迈开前进的步伐。此刻的我,仿佛是一只羽翼尚未丰满、翅膀还不坚硬的小乌,想摆脱绳子的束缚,飞向蓝天,飞往通望的梦想的天空,可又怕自己挣脱绳子的束缚之后又跌下地来……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夕阳洒下大片的金黄,给周围的一切披上了一层金妆。青翠的香樟树叶在夕阳下也透着点点金色,显得那么柔美。我的心,终于也慢慢平复下来。

眼神不时瞟过一片草丛,咦!这里什么时候开出了一些美丽的小花呢?唉,这片草丛,不正是遭受了一次“浩劫”吗?

是啊,那是去年的秋天,学校正在安装教室走廊的铁栏杆。几个焊接的师傅工作之时把抽完了烟的烟头随意便扔了下去。不料正丢在这片草地上。已近枯黄的草丛再加上天气的炎热,竟烧了起来,等到老师和同学们把火打熄后,草坪也烧得一片漆黑。(赏析:插叙2:回忆这片草丛被烧的经历,再现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属于联想式插叙。)

哪知只过一秋,这片草丛便重新焕发出了生机。看,金黄色的花瓣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精神了,

一阵轻风吹过,花儿随风摇曳,显得更妩媚了。看看季节,已经入秋了,当其他花儿都归于沉寂时,他们竟开放了,虽算不上凌霜傲雪,但却能展现出自己亮丽的身姿,为大地增添着美丽的色彩。

花却如此,何况人乎?面对一次失败,我却一蹶不振;面对心灵的创伤,我却以泪洗面:面对自己的梦想,我却犹豫不前。是啊,我应该像这朵小花一样,哪怕曾经经历过磨难,也要把握机会,去绽放自己的美丽。(赏析:由物及人,由事及理,感悟深刻,让人回味。)

突然间,我感觉那条缚着心灵的绳索一下子断了。我彻底释然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夕阳下,一个身影行走在地平线上,是那么昂扬自信,是那么大步流星。

(赏析:1选材真实,中心突出。文章以现在准备参加校园作文大赛的犹豫为突破口,引出上一次参加作文比赛时遭受失败的事例,两次事件形成因果,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进而从发现秋天盛开的小花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而解除内心羁绊心灵的绳索,并重新自信乐观。由此,文章由事入理,合情合理,中心自然无比突出。

2.描写细腻,巧用插叙。本文的一大特色便是描写,文中开头与行文之中的景物描写,简洁到位,吻合季节特点同时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此外,文章中叙事巧妙运用了两次插叙一一文章前半部分插入了一年前参加校园作文赛遭受失败的事件,后半部分插入了使自己情感发生转交的一片草地被大烧的情况。两处插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行文曲折多姿,也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

二、请以“同学中数他(她)最 ”为题作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可填“谦虚”、“自强”、“勤奋”、“有礼貌”、“调皮”等。所填的词,是“他(她)”的特点,也是写作重点。

3.可以一件事为主,中间插叙其他相关的事。

4.600字左右。

三、我们一直都在告别,告别了儿时的任性,渐渐懂得了世事人情,告别了小学的校园,迎来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告别,不一定是遗憾,告别错的,才能迎接对的;告别过去的一切,才能找到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要学会去告别,唯有告别,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世界;唯有告别,才能让我们找到成功的曙光。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真实的愿望。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规范、美观,不少于600字。

【写法指导】

1.看好题目确立中心。

首先明确什么是“告别”,在词条释义中有三种解释:辞行、辞别;离别、离开;和死者进行诀别以示悼念,根据词义理解可以明确选择怎样的材料,但还必须看提示语,得知“告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能是消极悲观的,这也正是中心所要体现的地方。如果写辞别,所体现的可以是一种对往事的留恋;如果写离别,可以从依依不舍的离别中表达对亲情的眷恋,对友情的依恋等等;如果是与死者的诀别,表达一种思念,对死者曾经对自己和他人付出的感激和赞美等。

2.选好材料巧妙构思

材料一定要围绕“告别”来写,没有告别便没有回忆,便没有那些情意的滋生,这也是让内容和题目必须吻合的方法。比如写校园内的告别,毕业之后与校园、老师、同学的分别在告别中可以插叙曾经的快乐与烦恼,交代告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原因;写自己成长中的告别,告别了稚嫩的童音,告别了光着脚丫奔跑的习惯,告别了无知的喧闹,证明了自己渐已长大;写与自己曾经居住的巷子告别,回忆在那里的欢乐,和同伴的情意等,表达深深的依恋。根据所选材料,可以运用片段式、题记式、小标题式、日记体等,记叙顺序可以利用倒叙或插叙,使行文富有波澜。

3.打造语言新颖别致

语言是一篇文章出彩的一个方面。此文所表达的情意应该是留恋、感激、想念等,怎样将事件与情感联系起来,让读者产生共鸣。首先炼字炼句,让语言精美简洁。告别自己曾经玩耍的乐园,用几句勾勒出乐园带来的快乐。其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让语言美丽多姿。如告别大自然回到书房里去,蝴蝶像小舞蹈家一样向我颔首、鸟儿像小歌唱家样唱着离别之歌,柳树像婷婷少女恋恋不舍地向我招手,在这个告别场景中,运用了多种修辞,语言清新淡雅,生动别致,引人阅读。另外,巧用借用、标新立异、意蕴之美都在行文中大胆运用,让文章富于文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