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散文教学创新(笔底生澜群文生风)

文/龙运(资阳市雁江区第二中学) 司体忠(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群文阅读散文教学创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群文阅读散文教学创新(笔底生澜群文生风)

群文阅读散文教学创新

文/龙运(资阳市雁江区第二中学) 司体忠(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

原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4月B刊

“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某个议题展开阅读活动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还能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并运用多种写作的方法。以叙写波澜的手法为例,教师可以从多种角度选择经典文本,展开群文阅读,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几种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写出情节的波澜是诸多叙事类作品常用的写作技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也常是此类佳作的共同特征。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这种写作技法,采用“群文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一、“议题”的确定

确定“情节有波澜,叙事更出彩”这一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议题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时,肯定喜欢情节波澜曲折、引人入胜的作品,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忽略情节的设置,学生作文多平铺直叙。要突破这一难点,单篇阅读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情节有波澜,叙事更出彩”这一群文议题针对性强,有较为实际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情节波澜起伏的魅力,又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具体而不同的写作方法,还能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围绕议题精当选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就非常关键了。

二、“群文”文本的选择、阅读与评鉴

首先着手搜集大量与本议题有关的典型文本,所选文本尽量涉及古今中外、课内课外。为了教学的务实性和有效性,须注重文本写作指向的多元性并将文本分类。

(一)第一类文本——意外突转类

篇目1《变色龙》(契诃夫)

篇目2 小品《我就是这么个人》

篇目3《塞翁失马》(刘安)

篇目4 小小说《爱,没有名字》

契诃夫小说《变色龙》围绕狗的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变对狗的态度。小品《我就是这么个人》中,冯巩扮演的人物巩巩也是随着主任退休与否不断改变送不送礼的态度。两个作品通过情节的反复突转,塑造了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势利小人。

《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反复逆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的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小小说《爱,没有名字》,班里贫困学生小艳丢失了二百块钱,老师“机智”地让拿钱的学生迷途知返,钱失而复得,一切都顺理成章,可十年后,小艳写信向老师坦白了实情,当年她并没有丢钱,她撒谎只是为了能缓交学费。情节的转折使当年那位并没有拿同学钱却填补了两百块钱的无名同学的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他善良,关心他人疾苦,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的可贵品格让人肃然起敬。

亚里士多德说,“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突转是由情节结构中产生出来,往往是剧中人和观众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意外突转类”,莫泊桑的《项链》就是典例。

(二)第二类文本——铺陈误会类

篇目1《高贵的捐赠》(方冠晴)

篇目2《冷遇》(柯于民)

篇目3《向日葵》(尤今)

《高贵的捐赠》一文中,一场火灾让一个家庭遭受重大损失,孩子还失去了妈妈。人们前往关心,捐助。其中有一对母女,母亲看到女儿捐了个已经开了缝的熊,努力引导女儿能捐出她最宝贝的东西,女儿显得很不情愿。读者一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够大方甚至有点自私的孩子。母亲一再引导,女孩最终含着泪郑重地捐出了自己最宝贝的东西——妈妈,原来小女孩认为最宝贝的东西并不是大人认为的最好的玩具,她在心中要经受多大的痛苦才能最终作出这样的决定啊!故事前半部分,作者故意让读者误会小女孩是自私的、吝啬的;到了后半部分读者明白小孩内心真实想法以后无不为之感动,多么纯真、可爱、无私的孩子啊!

《冷遇》是一篇小小说。孔副县长要到市里参加活动,走到半道发现名片只有几张了,于是叫司机回去拿,县长到路边的小镇休息。县长来到镇上,受到一系列冷遇,因为谁都没把他当县长看。这个故事让读者深思,如果人们知道县长是县长,又会怎样?

《向日葵》中,主人公夫妇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公寓里。一天,相约共进晚餐,夫妇俩在小公园等下班赶来的女儿。天气寒冷,两人冻得瑟瑟发抖,女儿却迟迟才到,两人心情很不愉快。第二天,暖阳,向日葵,女儿的陪伴让夫妇俩倍感幸福。原来,女儿昨天迟到是因为绕远去尽善尽美买妈妈最喜欢的向日葵,因为第二天就是妈妈的生日。故事有了误会,有了抑扬,不平铺直叙,幸福的味道才更浓,更感人。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件,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铺陈误会类”。

(三)第三类文本——偶然巧合类

篇目1《寄错情书给父亲》(贺双龙)

篇目2《奇遇》

篇目3《局长家狗与我重名》(魏金树)

篇目4《巧遇》

《寄错情书给父亲》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和爱的阴差阳错的美好故事。一封寄错地址的情书,被“我”怨恨的嗜赌成性的父亲收到,父亲被“我”的亲情所感化,冒着大雪来看“我”,而“我”也在父亲的忏悔中原谅了父亲,从此父亲改邪归正,父与子过上幸福的日子。一次巧合让爱融化了心灵的坚冰,正是父子的宽容与爱带他们走进生活的阳光地带。

《奇遇》讲述了一位老人老王遇到一位给他修脚却不收钱的小伙子。原来,十年前,小伙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打,是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给他钱。后来,小伙学会修脚,还进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免费为老人们修脚,相信有一天会碰到救过他的恩人。这个小伙确实就是十年前老王救的那个孩子。

《局长家狗与我重名》《巧遇》两个故事也是因巧合引发、推动情节,也让情节主题显得与众不同。

巧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起伏曲折的写作方法。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所以,古人认为“无巧不成书”。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偶然巧合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是佳作。

巧合是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必然性即情理。设计巧合,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要合乎情理,切不可胡编巧合,违背常理。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弄巧成拙。

(四)第四类文本——抑扬交错类

篇目1《老张开车去东北》(王君翔)

篇目2《天色已晚》(朱山坡)

篇目3《长大后,你就成了他》(詹有星)

《老张东北》一文,老张开车途中车胎被扎破,小修车店妇女为他修好了车。老张心存感激,返程准备去感谢女师傅,却得知她在公路上偷偷撒玻璃时被车撞死了。故事对修车女师傅先扬后抑。

《天色已晚》,在我这个穷小子眼里,电影院管理员卢大耳是一个“粗鄙委琐”的家伙,故事前半段这个家伙一直和我这个对电影喜欢得要命,却没钱买票只能在电影院外听电影的小孩作对,我情不自禁溜进电影院,却被卢大耳抓住,我不得不从本是为祖母生日买肉的钱里拿了两元补票……电影散场,我无法回家交差,卢大耳却早在肉铺打烊前为我买好了三斤肉……

《长大后,你就成了他的主角,一个是世俗目光定义下的“低微卑贱的”擦鞋女工,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尊贵的”达官贵人,然而在心灵尊卑的较量中,“高贵的”低了下去,“低贱的”却高昂起头。作品抑扬鲜明。

“抑”,就是抑制,对人、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抑扬的起伏,先抑是为后扬蓄势,亦能形成前后鲜明的对照,更能鲜明表现作者或人物情感思想的变化,从而有力地突出作品主题。

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抑扬”。

(五)第五类文本——设置悬念类

篇目1《驿路梨花》(彭荆风)

篇目2《珍贵的军大衣》(林寥君)

篇目3《杭州路10号》(于德北)

《驿路梨花》一文中,当人们正为露宿而发愁时,一间神秘的小屋出现了,小屋的主人是谁呢?猜想间,有人来了,但也不是屋子主人,那小屋子的主人究竟是谁呢?终于知道了小屋是解放军盖的,但为什么要盖这间小屋呢?这样“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再释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就像一块吸铁石,让读者欲罢不能。

《珍贵的军大衣》一文中,山里人家在一天夜里帮助了一位迷路的地质队员“闻叔叔”,父亲执意用家里最珍贵、平常难得吃到的鸡蛋面招待他。一年后,“闻叔叔”又来到家里,特意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父亲坚决拒绝,“闻叔叔”让父亲摸了摸大衣前胸部位,父亲才收下。执拗的父亲为什么会收下大衣?悬念顿起,原来父亲知道“闻叔叔”亲手在大衣前胸缝了一块羊皮后,知道了“闻叔叔”一片真情,不好再拒绝。故事中父亲的善良、慷慨、真诚,“闻叔叔”的受恩图报让人感动。人间自有真情在,故事中悬念的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杭州路10号》一文,“我”待业在家,百无聊赖。突发奇想,写了封“情书”,随便写了一个地址和名字“杭州路10号袁晓雪”,便把信寄了出去。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我居然收到了回信,以后每个月,“袁晓雪”都给“我”来信,还寄过两本书。这些信和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渐渐自省,决定去找这个“袁晓雪”。可是,答案让人意外,给“我”回信的人并不叫“袁晓雪”,也不是“我”想象中的姑娘,而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骆瀚沙,而且,已经去世两个月了,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我”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投出去那封信以后,故事就有了悬念。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吗?真有杭州路10号?这里真有一个“袁晓雪”?这个“袁晓雪”是会么样?悬念带着读者不断前进,直到结尾释悬,读者才明白,骆爷爷在病重、病危的半年时间里,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还写下一批鼓励、规劝主人公勇敢面对生活,以致改变主人公一生的信件。骆教授为人的善良,励志的艺术,以及他从容豁达的精神境界令读者肃然起敬。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设置悬念类”。

(六)第六类文本——意外结尾类

篇目1《最后的较量》(美国 欧·亨利)

篇目2《走出沙漠》(沈宏)

篇目3《我是瞎子》(美国 坎特)

小说《最后的较量》有着欧·亨利标志性的意外结局:就要将多年追踪的小偷绳之以法的警察,看到小偷吉米为了救人毅然冒着被看出身份的危险打开保险柜,他深受感动,假装不认识吉米,从而放过了他。因为吉米已经蜕变成一个好人、善良的人。小说意外的结尾体现对人性向善的乐观期待,说明爱与善是人类一致推崇的终极信仰,是人类共同赞美的永恒篇章。《走出沙漠》的意外结尾让人对肇教授心生敬仰。《我是瞎子》的意外结尾也引人深思。

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意外结尾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均为名篇。

“意外结尾”是“意外突转”的特例,由于它处在故事结尾这一关键位置,所以单独研讨。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铺垫,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通过另一种出人意料结局的突然揭晓,顿起波澜,但又在情理之中。

整体而言,以上六类文本既有大体宏观的“异”,又有局部微观的“同”,它们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调整、丰富、完善的文本群,满足阅读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群文阅读不是多个文本的简单叠加,运用精选的几个文本教学要通过“求同比异”达到“多元立体”的效果。所谓求同就是要让学生鲜明体会到教师围绕同一议题所提供的文本都有“情节波澜起伏”显著特点。所谓比异,具体到本议题则是指同样情节波澜起伏的文本,制造情节波澜的方法不同,主题思想不同,人物情感不同,表现手法等也可能不同。那么,群文教学则要围绕议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文本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效果。

基本步骤: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优势——多元文本呈现叙事波澜的不同特点——课堂写作尝试。

该目标可以一节课达成,也可以多节课完成。

如果是一节课,建议选二至三篇文章让学生体会故事波澜起伏的优势,选择性地介绍二到三种故事兴波澜的方法,选一篇文章让学生续写。即便如此,一节课的时间也相当紧张,对施教者在教学效率和时间掌控上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当然,如果用几节课来完成这一议题则会相对从容。我们可以用更多时间分版块,全面扎实地教会学生写出故事波澜的方法,并可充分作整篇作文的写作练习。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与“写出故事波澜”这一技法的“联姻”,能更鲜明地展现它的魅力。每节课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一课一得。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既能认识到在叙事中写出情节波澜的重要性,也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具体而不同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进行充分的写作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写出故事波澜”的各种方法,我们可以以每一种类型为议题,不断发现经典的文本,组建文本群,供学生阅读欣赏和领会学习。再设定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不必受课时的限制。这节课可以拓展为多节阅读课,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延展为多节写作课,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此议题的意义在于它的内容具有延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只要操作得当,循序渐进,步步落实,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应该大有裨益。当然,前提是让学生读到精当丰富的文本,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才能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写作教学的指向性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然而不论哪个层面、哪个角度,仅靠单篇文本的“榜样”作用远远不够,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濡染的立体空间,让其写有所依,写有所感,写有比较和参照,然后方能有所省悟、有所创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