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1)

1951年6月6日,哈尔滨电机厂奠基。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水电分厂厂房过道,陈列着一台水轮机的主体部件。容貌沧桑,但“灵魂”不衰。它是苏雄机组,我国电力工业的“长子”,“服役”了60年于2011年荣归故里,2020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机械制造行业)名录。5月26日,“白山黑水 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走进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建龙哈轴公司等“南厂北迁”部分代表企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辽宁省被誉为共和国工业摇篮,对全国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共中央东北局奉命组织12家工厂从丹东、抚顺、瓦房店、沈阳等地迁往哈尔滨。1950年年底后,又迁来4家工厂。北迁工厂中重工业占八成,辅以部分轻工业。

“南厂北迁”改写了新中国的工业布局,也让哈尔滨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消费城市向综合工业化城市的转变,奠定了老工业基地“雏形”。

顶风冒雪人拉肩扛 北迁设备均完好运抵哈尔滨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2)

与苏联专家沟通交流、学习技术。

“南厂北迁”的情形,如今定格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公司展馆内的一张张老照片里。

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1950年秋的一天,沈阳电工五厂(哈尔滨电机厂前身)突然宣布工厂将搬向更安全的北方,首批北迁人员随即连夜动身出发。拆设备,为零部件编号、登记、装箱、运输……厂内重型设备几乎全部北迁。到1950年11月底,沈阳电工五厂共迁移172人到哈尔滨,新工厂名定为哈市第五厂,隶属于东北电工局,1951年1月1日改为电器工业管理局第四厂,它就是被称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长子”哈尔滨电机厂的雏形。

搬迁前,沈阳电工五厂拥有殷实“家底”——1950年春,从湖南湘潭电机厂、上海电机厂、东北工业部电工局商调了一大批曾经在旧中国电工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近30名曾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过的工程技术人员。当时北迁的去处是保密的,大多数职工特别是党员、团员和老工人的思想很坚定,他们表示“一切为了抗美援朝,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坚决拥护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积极报名随厂北迁。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3)

1951年春节后,又一批北迁人员抵哈,他们与先期到达、已在临时工厂“创业”4个月的工友们会合,开始紧张地组装设备、恢复生产。20多个车皮的设备、物资也陆续运抵香坊火车站。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和机械化运输工具,卸车、运输只能靠撬杠等简易工具,人拉肩扛。

这些经历是北迁大厂工人们的共同回忆。众多北迁工厂运抵的货物密集堆积在火车站。工人们昼夜奋战,才能保证搬迁后及时开工。那时,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寒冬腊月,工厂里热火朝天。

据哈尔滨轴承厂老员工阎立本回忆,辽宁瓦房店滚珠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前身)迁往哈尔滨时,搬迁设备的工人吃住在车站,顶风冒雪作业,不到两个月就将机器运到香坊五楼库的面粉作坊(哈尔滨轴承厂旧址)。最后,150多个车皮的330多台设备和3000多吨物资完好无损地全部运抵新建的轴承厂内。

边生产边选址建新厂 短时间恢复甚至超越原有产能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4)

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厂房建设施工情景。

“南厂北迁”的首批12家工厂抵哈后,几乎面临相同局面——没有适合生产用的厂房。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一边在临时仓库、工棚里恢复生产,一边选址新建工厂。那时的哈尔滨,滨绥、滨洲、滨北等多条铁路会集在城区和郊区,大多数的工厂为方便运输都选址在铁路附近。

阎立本在《回顾哈轴技术进步的四十年》回忆录中写道,1950年来哈建厂的员工,在一无技术、二无图纸资料、三少资金、四要抢时间的情况下,凭着一颗爱国心和个人的点滴经验,一面搞平面布置,一面打基础、安设备、调试投产,克服重重困难,仅花了半年多时间便把一个面粉作坊改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轴承研制生产基地。迁厂的迅速完成给生产赢得了时间。据记载,哈尔滨轴承厂1951年4月恢复生产,当年生产轴承80万套,比1950年翻了两番多。

在为建厂70岁“生日”献礼的《我们的哈电电机》一书中记录,昔日的香坊赛马场背靠滨绥铁路线,虽然环境条件不是很好,但场地还算平整。哈尔滨电机厂的技术工人一边勘测设计,一边筹备建厂施工。1951年6月6日,哈尔滨电机厂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原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为施工挖了第一锹土。打基础、竖框架,1952年3月第一批电机生产职工从顾乡屯迁到新厂址,同年秋天新厂开始安装机械设备。加上抗美援朝战场捷报频传,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在鼓舞着职工迎难而上。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5)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厂区鸟瞰。

其间,哈尔滨电机厂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程星武被称为“质量大王”,他带领工人制造出定子硅钢片的首个扇形冲模,在整个东北电工局进行推广,他所带领的钳工小组在劳代会上被授予“推广四检制”先进小组的光荣称号。

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16家工厂抵哈后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甚至超过了原有的生产水平。

“南厂北迁”改变城市属性 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大省奠基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6)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功勋设备”——9米立车为“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加工部件。

新中国成立前,我省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当时哈市机械制造行业规模较大的仅有一家车辆厂,建材行业有一家水泥厂,其他行业规模较大的有制粉厂、老巴夺烟厂、发电厂等,还有一些小型加工修理厂和油、米、面等农产品加工厂。但这些工厂绝大部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

“南厂北迁”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12月,历时3年,先后有25家较大规模的军工、机械、造纸、纺织、橡胶等企业从辽宁省迁到松江省和黑龙江省,为我省工业建设初期注入了强大活力。其中,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在原三棵树铁路工厂的基础上改建、发展,1950年起开始大修坦克,1952年试修成功第一辆T-34中型坦克;哈尔滨第一工具厂1951年6月完成改建,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到1952年末,职工已由迁厂时的800人,增加到2340人,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270万元,是建厂初期的25倍。

北迁工厂抵哈后,哈市工业总产值在1950年至1951年的一年间增长64.4%,从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上看,生产资料的产值1950年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24.4%,消费资料的产值占75.6%;生产资料的产值1952年占48.1%,消费资料的产值占51.9%——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初步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既定目标。

1952年底,我省工业产值为17.88亿元,是建国初期的2.6倍,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南厂北迁”成为我省工业发展的“奠基之举”,推动了地区间生产链条的协同配套,同时东北地区“南强北弱”的工业布局得到了调整。

哈尔滨存在的大工业企业 16家工厂拉开哈尔滨工业(7)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