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抽水抓泥鳅(农村趣事捉泥鳅)
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过一首歌,歌名叫《捉泥鳅》,至今仍然久唱不衰,歌词我依然烂熟于心:“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在我的童年,捉泥鳅的记忆要占去大半,所以对这首歌曲也是喜爱有加。与歌词内容不同,我记忆里的泥鳅大多不在田边的稀泥里,而在田边的小水沟,也没有等着大哥哥前来一起,几乎全是“独狼”式行动,一个人拎着一只小水桶,还有一张40公分见方的渔网,每一个周末在田间地头寻找儿时的快乐。
这种方形的渔网,在老家我们叫它“哈打子”,类似的渔网还有“推绳子”“赶绳子”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捕鱼物件如今农村的家庭也很少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带诱饵的渔笼,只需要傍晚时分在水沟边,顺着水流的方向放置好渔笼,下好渔饵,稍作掩盖,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坐享其成。相比之前“纯手工”式的作业,还是少了很多捉的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拎了桶和渔网去捉泥鳅,照常将渔网栏在水沟前方二三米距离,撸起裤子下到水沟,双脚左右翻搅并向着渔网的方向慢慢前行,把泥鳅从水草稀泥中赶出来,准备再将它们“逼上梁山”,等来到网边再顺势端起,将它们一网打尽。与往常不同,这回捉起来的没有泥鳅,却是一窝大小不一的好几条蛇。恐慌之时,连网带蛇扔到一边,来不及扶起打翻的鱼桶,飞奔似地跑回了家,告诉长兄才将鱼网和桶取回。自那次“事件”以后,有好些日子不再去捉泥鳅。但常有小伙伴邀约,加上知道一些水蛇无毒的知识后,胆子也大了些。后来捉泥鳅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类水蛇,虽然每次都是化险为夷,但内心里对蛇还是有些恐惧。
与水蛇的邂逅并亲密接触,还有一次印象深刻,也是发生在捉泥鳅期间。每年开春前,村民会将家里使用下来的谷物残渣堆放到田间,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会形成很好的肥料,发酵后的残渣里面相较外面要暖和,这也就成了泥鳅、鳝鱼还有蛇的好去处。每到农耕开始,这些泥鳅的临时住所就此终止。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们就在这些谷物堆里翻找,每次都能收获颇丰。知道里面会藏水蛇,我都会小心谨慎,但还是有一次被水蛇成功袭击,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我却也不当一回事继续捉泥鳅,相比之前,胆子真是大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春耕了,在犁、耙的作用下,水田被翻了个底朝天,藏在田间泥下的泥鳅被一耙翻起,泥鳅失去家园的庇护,在田间四处“游荡”。我们只需要跟在耙的后方,准备一个网兜就能将它轻松捉住,待村民将田犁好,我们也会收获满满。村民为了不让我们将犁耙平整的水田踩得坑坑洼洼,在耙最后一遍的时候,村民们就会将我们赶上田来,不让再去捉泥鳅了,但我们并不予理睬,仍然跟在后面跑得更加欢快,直到把泥鳅捉得差不多才肯罢休。
到了晚上时候,我们也并没有闲着。晚上还会有很多泥鳅出来觅食,也是捉泥鳅的大好时机。我们将丢弃下来的牙刷,去一头的掉塑料毛,再取来一些细针,加热后成排插到牙刷柄上,待冷却加固,配上一个加长的木柄就做成了一个抓泥鳅的器具。晚上捉泥鳅,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小一些的伙伴主要负责拎桶,另外一个则一手举着火把,一手拿着自制的抓鱼器具,在田埂边寻找,看到泥鳅后,再小心翼翼,快准狠一把抓下。不出一会,就能抓上一两斤,明天的饭桌上,又可多上一份美味。
在农药的作用下,如今田间地头的小鱼小虾基本上消失殆尽,泥鳅更是难觅踪影。这些捉泥鳅、抓鳝鱼的童年趣事现在的孩子们再也寻不到。几年前,旭儿学校组织户外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捉泥鳅。工作人员将事先准备的泥鳅倒进清澈的水池,小朋友们拿着精致的渔网,也有的徒手围在水池边捉泥鳅。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又幸福的笑容,我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