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魅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是)
提起诸葛亮,无数人都会翘起大拇指,仿佛他是神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尤其在《三国演义》里,有两个故事把他的智慧演绎到极致。一个是“空城计”,孤身一人吓退了司马懿数十万大军;一个是“草船借箭”,佯装偷袭曹营,用稻草人引诱曹军射箭,解决了孙刘联军武器不足的难题。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见于《三国演义》,而在《三国志》里却只字未提。这也就说明,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可疑的。那我们就对比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孰是孰非,经过“理性”的审判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被塑造出来的,此外还有戏剧、说书等。从传播学上来讲,可听觉化的东西的传播速度、传播力度远远优于可视化的东西。毕竟在古代很多人都不识字,即便是识字的人爱看书的人也不会太多。因此关注《三国志》的人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几乎无人问津。
《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你别忘了,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通俗嘛,所以它的传播途径就非常广,再加上戏剧、说书等传统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自然是家喻户晓了。
我们且先看看《三国演义》的记载,《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做了详细描述。这时候,曹操已经灭掉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孙权、刘备偏安一隅,不过是借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代枭雄早就想南征统一天下了。于是在这一年,发动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发布檄文,“愿与将军会猎于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刘结成联盟,共御外侮。
面对敌我悬殊的局势,诸葛亮表现得镇定自若,仿佛早已成竹在胸。于是登坛施法,向上天借东风。在诸葛亮施展了“法术”之下,东风借来了,这时候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了。可是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箭。于是,趁着大雾弥天,他率领二十只战船,一路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挑衅曹军,做出一副佯装进攻的样子。多疑的曹操不敢轻举妄动,生恐有埋伏,便派弓弩手万箭齐发,一探虚实。结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借到十万只箭,曹操知道上当后气得七窍生烟。诸葛亮的这场妙计不仅挫败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的阴谋,也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可以说是完胜。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具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其中的记载相较《三国志》而言,更为详细。这就怪了,按道理来说,越靠前的资料距离历史越近,因此记得也就越清楚,为什么反而是一千年后的《三国演义》记得更详细呢?其实,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这个特点,晚出的资料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其实也很容易想明白,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顾颉刚先生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将之称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就是说最初的历史记载很简略,反而更可靠,越到后来,你加一笔,我加一笔,像一个女子化妆一样,越化越完美,但也就逐渐失去她的本来面目了。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有意神话诸葛亮,因为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按照易中天的解读,诸葛亮代表了老百姓的“清官梦”,所以受到人们追捧,人们便对之进行投射,把很多美好的形象都移花接木在他的身上。于是他也就成了智慧、忠贞的代表,“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一发不可收拾,俨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变成了一个半人半妖的形象。还是鲁迅说的深刻,“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看它是如何记载的。据史料记载: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伐吴,和孙权相持两个多月还没有分出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面对危机时刻,孙权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让船受力平衡免遭沉没,体现出大将风度。曹操得知后,望着孙权远去的背影,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猪狗耳!”可见,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将发生在孙权身上的故事移花接木给诸葛亮。
那么,事实就一目了然了。在历史上存在两个诸葛亮,一个是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一个是作为艺术形象的诸葛亮。那么,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诸葛亮?其实两个都是,前一个诸葛亮是事实的真,后一个诸葛亮是价值的真。也就是说《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更接近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诸葛亮的形象的。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既是人们价值观投射的产物,反过来也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如果问哪一个诸葛亮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毫无疑问是后者。因为后者的传播途径更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虽然他是虚构的,但只在史实层面上是虚构的,在价值的层面,却是真实的。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价值都寄托、投射在他的身上,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人们渴望无限,便让诸葛亮变得无限起来了。
其实无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人们对无限的渴望,但无限太过抽象,存在却不显现,它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而人们是需要偶像崇拜的,偶像一定是人格化的,于是便通过诸葛亮这一具体形象将人们对“无限”、对美好价值的渴望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看上去半人半妖的原因,因为他存在于世俗世界,又具有超越性。
兼具二重性的他,既不可能完全在这个世界之外,也不可能完全在这个世界之中。只能以一个神秘的,模糊的,半人半妖的形象出现。再看看他的经历就明白了,他早年隐居过一段时间,这就是他的超越性;但后来又入世了,参与到人间的纷争当中,这就是他的世俗性。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