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南北朝民歌(豪放大气的北方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真正的南北朝民歌(豪放大气的北方民歌)(1)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描绘了当时祖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

“敕勒川,阴山下”,敕勒,少数民族名,以游牧为生。南北朝居住于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阴山,在今内蒙古北部。诗歌开头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同时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高远而辽阔。敕勒人所生活的土地,是以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作为背景。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土地,养育出来的人民也会是大气磅礴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极言画面的壮阔和天野的恢宏。同时,抓住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以人们熟悉的“穹庐”作比,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一望无际的辽阔画卷。字面上虽然没有“辽阔”字样,但辽阔之景却尽入眼前。

真正的南北朝民歌(豪放大气的北方民歌)(2)

“天苍苍,野茫茫”,通过描写天、地,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描摹草原的辽阔壮美。作者运用叠词,极力突出天空的辽阔、苍远,原野的碧绿、无垠,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与豪放的性格。这两句仍然以雄浑的笔调写景,但已经为下一句做好了铺垫。

“风吹草低见牛羊”,最后一句是全文画龙点睛的一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里不仅呈现出的是自然风物,而且隐约可见牧民们的活动,静中带动,动中有静。这些牛羊的主人,是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

真正的南北朝民歌(豪放大气的北方民歌)(3)

这首诗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环境,后三句写敕勒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全诗音调抑扬顿挫,歌辞语意浑然,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语言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歌》的文本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据载,这首诗歌和一场战争有关:

东魏武定四年(546),权臣高欢率十万大军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镇守玉壁的是西魏大将韦孝宽。高欢虽然有各种作战手法,也有参谋为他出谋划策,但韦孝宽每一次都有相应的对策来化解。高欢一时手足无措。强攻不行,高欢想到了收买、说服,但韦孝宽不为所动,拒不受降,高欢也无计可施。

真正的南北朝民歌(豪放大气的北方民歌)(4)

玉壁城就在眼前,高欢攻之不下,弃之不甘,闷坐大营,愁眉不展。众将士也是长吁短叹,军心不振。为了安定军心,鼓舞士气,高欢大宴全体将士。酒宴上,高欢命斛律金大将歌舞助兴。斛律金舞剑的同时,唱出了这首雄壮激越的《敕勒川》。

玉壁一战,高欢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他中箭将亡。为了振奋军心,高欢带病设宴,让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

《敕勒歌》的作者,有人认为是斛律金,有人认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光,也有人认为是高欢。现在最普遍的人是敕勒人民间或集体创作的民歌,产生的时期为五世纪中后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