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

前言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世界已经从几个独立的各地逐渐走向了全球化,清帝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1)

洋务运动老照片

西方列强在注意到东方这个庞大且又羸弱的封建帝国后就展开了疯狂的瓜分活动,使清帝国的主权和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在这种背景下,清廷不得不开始洋务运动以求追赶上西方各国。

洋务运动中最令清廷重视的便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但教育领域也是清廷着重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洋务运动开始前,清帝国严重缺乏近代化人才,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使国家尽快跨入近代,清廷在进行军工建设的同时也在帝国境内开设了许多新式学堂,以此来培养适合各领域发展的各项人才。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2)

洋务运动教育领域改革的成果之一: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人才

公元1862年,和硕恭亲王奕訢提出建立京师同文馆的建议,宣告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始。这所官办学校最初仅仅是教授学生西方主流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并聘请外国教官担任讲师。受条件限制,起初仅仅设立英语一个科目。在各国讲师逐渐到位后,又增设了法语、德语、俄语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日语也被加入同文馆的修习科目之中,此时日本还未跻身进入列强行列。

在看到京师同文馆初见成效后,清廷又逐渐在其他地区建立起了更多的语言学校,一时间有七所语言类学校在帝国境内兴办起来,比如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等。奕訢曾经在《奏设同文馆折》中提出了开办京师同文馆及其他语言类学校的目的:

"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3)

京师同文馆内的课堂氛围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洋务运动开展之前清帝国的人才储备情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席卷清帝国,帝国境内竟然没有能够与西方国家之间进行沟通的外交人才,主要原因就是语言不通。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算是在预料之中。在清帝国走向衰败之前,一直以亚洲第一强国、乃至世界第一强国的身份屹立在东亚地区。各国频繁派出使节与清帝国交好,并纷纷学习中文。随着清帝国的衰败,诸多国家也失去了学习中文的兴致,所以双方之间的外交沟通便成为了一个重大难题。

在进行外交事务之时,如果两国负责交涉的官员都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通常会挑选通晓两国语言的第三人担任中间翻译,但这会出现重大的问题隐患。我们以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明日和谈交涉为例。在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明朝派遣谈判使团前往日本进行和谈商议和平条约的签订,但明日两国派出的外交官员都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无奈之下只好在民间找到沈惟敬充当外交翻译。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4)

明朝谈判使团代表沈惟敬

沈惟敬本为江浙一带的商人,因能够流利读写日语所以担任明朝首席谈判员的身份,跟随明朝使团前往名古屋进行谈判。但他并没有任何政治头脑,只知道此事乃是万历皇帝所托付。一旦谈判崩溃,明日双方重新开战又不知有多少将士亡命,自己很有可能成为第一罪人,从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沈惟敬完全不考虑在谈判中如何为明帝国争取更多的利益,而是为了和谈而和谈。甚至替万历皇帝做主,应允明朝公主嫁予日本天皇为妻。因为明朝谈判使团的其他成员都听不懂谈判内容,所以糊里糊涂就签订了和谈条约。

作为外交人员,可以不必掌握多门他国语言,但至少要掌握一国语言。否则就会在谈判过程中因委托第三人交涉而出现种种纰漏,所以这是清廷选择优先开办语言学堂培养外交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5)

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谈判代表小西行长

培养军事人才

在各类人才中,清廷最重视的自然就是军事类人才了。即使清军通过近代化改革拥有了近代化的装备,没有优秀的军官的话那就和乌合之众没有任何区别。洋务运动所培养的军官与先前清帝国的军官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使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战术战法的革新。先前冷兵器时期的战法已经不适合热兵器时代,所以必须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在培养新式军官的同时,清廷也在同步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近代化武器的人才,二者共同构成了洋务运动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6)

洋务运动前落后的清朝海军

不过清廷并不是先对陆军进行强化,而是海军。在洋务运动中最早成立的军事学堂是福州船政局下属的堂艺局,负责传授西方造船技艺。同时,清廷还十分重视军事人才的经验培养,常常让这些学员乘船出海航行,积累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小议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中曾经提到:

"在教育方法上,学堂采取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学专业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到轮船进行操作训练。如1871年,船政局派前后学堂学生28人登'建威'练船出海航行,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北至直隶湾辽东湾 。"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7)

福州船政学堂老建筑

这种培训方式非常适合清廷要求人才"速成"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海军人才,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尽快熟悉近代化战舰上的诸多设备。同时,采取实践与理论学习并行的培训方式也可以有效避免学员只会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

在笔者看来,清廷在对海军进行重点发展和强化后,才将精力放在陆军身上,主要原因应当是因为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给清帝国统治者带来的震撼要远远大过英国陆军。在康熙一朝,清廷曾经为收复台湾而十分重视海军的发展,但当帝国彻底完成大一统后,海军的发展便被搁置了下来,只保留了一些在内陆湖泊江河航行巡逻的小型木造船只。

但英国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是清廷从未见识过的铁甲战舰,一度令清朝木质战船束手无策。不仅不能够对英军造成明显打击,自身只要中弹就基本上会导致船毁人亡。如此,清廷才意识到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要性,而近代海军人才的培养自然也是洋务运动中的重中之重。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8)

洋务运动前清帝国海军主力战舰同安梭船

当然,清廷对陆军人才的培养虽然较海军人才培养更迟一些,但二者的时间起点相差并不是很大。清廷要求这些新式陆军人才必须熟练掌握近代化兵器,并且按照西方的训练模式训练转型中的清军。虽然最后因种种原因和改革的局限性,导致并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却为后来的近代化陆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在利用国内资源聘请外国教官培训国内人才的同时,清廷还计划派遣留学生赶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在公元1872年至公元1875年这四年间,清廷共挑选了一百二十名儿童奔赴美国进修;在公元1877年至公元1897年这十一年间,清廷从福州船政学堂中挑选了许多学业优秀的学生另赴欧洲进修。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9)

晚清赴美国留学的儿童

me关于派遣留学生赴美留学一事,最早是由教育家容闳提出的。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生,曾经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并成功毕业。回国后不久便被委任重任,为富强清帝国而努力着。《中国的近代化》中曾经记载了容闳提出的留学计划内容:

"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备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利润,每年派出此数。"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10)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容闳

容闳提出的计划得到了洋务派的一致认可,并也被清廷所采纳。此后清廷一直按照容闳制定的留学计划不断派出留学生赴美留学,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人才。需要提到的是,容闳所提出的留学,是指官费留学。此事也成为清廷官费留学的开端,为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提供了进修的可能,间接促进了清末时期各阶级之间的流动。

在笔者看来,清廷在洋务运动中的留学计划是非常成功的,这些留学生在完成漫长的学业生涯后回到国内基本上都是社会各界的顶级精英,如詹天佑、唐国安等等。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过程,所以洋务运动教育领域改革的成果很晚才逐渐浮现出来。

清廷的官费留学计划一直持续到清末新政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的留学生在回国后都在为振兴清帝国的颓势而努力。但在清末新政实施期间被派遣至日本的留学生,在归国后却成为推翻清帝国统治的急先锋,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可以说,派遣留学生计划为清帝国后来的屡次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大量的人才储备,但最后一次的留学计划却将清帝国推向了历史的深渊。

洋务运动教育的历史影响(其实洋务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11)

中国铁路之父,清廷官费留学生之一的詹天佑


结语

洋务运动中的军事改革虽然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但教育领域的改革却是成功的。从清廷在教育领域进行的改革措施来看,清廷选择的改革方向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在抓紧开办各类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大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以此搭配洋务运动的改革成果使用,如此还可以将洋务运动的成果扩大化。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是清廷第一次尝试培养近代化人才,所以许多地方还在逐步探索,不能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相提并论。但这次改革确实为清廷提供了许多人才,使清帝国开始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轨,为后来的种种近代化改革的施行和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如果没有此次教育改革,清廷往后的近代化改革将会更加步履维艰。


参考文献:

1.《奏设同文馆折》

2.《小议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

3.《中国的近代化》

4.《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单玉梅著

文章内容来自鸿儒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