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三帽山介绍(三垂冈就是大冈山)

井陉三帽山介绍(三垂冈就是大冈山)(1)

井陉三帽山介绍(三垂冈就是大冈山)(2)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清代诗人严遂成咏史佳作《三垂冈》歌颂了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两代人的英雄伟业,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毛泽东主席手书严遂成《三垂冈》气势磅礴,笔力雄奇,震烁古今。此二人“联手”,让三垂冈扬威神州,享誉华夏,将三垂冈声名推向颠峰。

《旧五代史·庄宗纪一》,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率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夹城。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后唐庄宗李存勖巧借三垂冈之地利,以大雾作掩护,偷袭梁军,出奇制胜,一战成名。三垂冈自此载入史册。

一方名山三垂冈亦称三垂山,也作三垂岗,如长龙般横亘于长治市北郊,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并不高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潞州古城天然屏障。

那么,闻名遐迩的三垂冈缘何得名,到底指当今哪座山头?澄清这个问题,于长治于文史尤为必要。

己亥年二月十一日,以潞城区政协文史调研员王旭升为向导,对三垂冈进行了探察。驱车由潞城西天贡出发,经东天贡、崇道等村绕三垂冈一周,又登上三垂冈查看地形。王旭升是土生土长的三垂冈上西天贡村人,对当地历史人文如数家珍,两人边行边聊。王旭升说,西天贡原名天宫村,村民世居三垂冈上,不断向三垂冈下搬迁,是三垂冈周围最古老的村落,西天贡对三垂冈的前世今生最有发言权。以前三垂冈上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后来林木毁坏,变为荒山秃岭,山体多开垦为梯田。天宫村后演变为天贡村,西天贡、东天贡、小天贡、南天贡全因天贡村而得名。西天贡村申姓宗谱记述:“乾隆间,宗人治田于颓岸,得古碣,乃北齐赵郡守穆,字显和者之志。志称,穆,壶关人,其十世祖以守郡因家于潞,四世历官,俱在元魏北齐之代。穆卒于北齐,以隋仁寿间葬壶关城(今长治市区)北三十里三垂山东麓,其地即今潞邑西南十五里天贡村之北山崖。盖申氏聚族天贡旧矣。”潞城区人大副主任赵云斌告诉王旭升,这方墓志拓片现存国家图书馆。西天贡出土的嘉庆皇清待赠孺人申母郭太君墓志铭中有“刈陵西南十五里垂山盘踞,气势磅礴”之句,垂山即指三垂冈。三垂冈东西皆是不连续的小山包,唯三垂冈最大,当然气势磅礴了。西天贡申家收藏的清代风水图上也清楚地标明了三垂山的位置。

王旭升讲道,三垂冈百姓称大冈山,地势西高东低,大致绵延九华里,西与潞州区李村沟二冈山(也称小冈山)隔沟相望,东至潞城崇道村平缓处和皇蝗冈旁边小道沟相断。近年来有好事者炒作三垂冈,断言三垂冈位于潞城西南边陲,由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三座山头组成,从东向西一字排开,形断意连,延展到潞州区凹里村一带,故称三垂冈。有些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盲目跟风。一时间,三垂冈由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三座山头组成似成“定论”。事实上,当地只有大冈山、二冈山(也叫小冈山)的称呼,根本没有三冈山。三冈山是为凑够三座山捏造出来的。三垂冈地名来源,汝河著长篇小说《半截英雄后唐庄宗》第六回《 潞州城朱温再易帅 三垂冈亚子初扬威》一节中主帅丁会与庄宗李存勖一段对话讲得明白——安营已毕,丁会陪李存勖到各营巡视。二人立马高阜之处,丁会手指南面起伏的冈峦说道:“主公知道这座山岗名叫什么吗?”李存勖道:“记得四五岁时,随父王征讨孟方立,回来时路过此处,曾在山岗上歇兵。记得此岗名叫三垂岗,不知是否?” 丁会道:“大王所记一点不错,此岗正是三垂岗。三垂岗因形得名,主峰三座,分别向三方延伸,南临潞州,西指晋、绛,东向邢、洺,高虽不过三百五十丈,方圆十里,林木繁茂。若伏兵山上,距夹寨不足十里,居高临下,放马可到……伏兵三垂岗远可以攻夹寨,解潞州之围,近可以扼通道阻援潞之敌。唯大王图之!”

站在三垂冈主峰眺望,东西两座山峰清晰可辨,南峰已遭开山毁坏,潞州古城尽收眼底。王旭升接着说,玄宗庙旧址就在南峰一带,小时候曾拾到过古代砖瓦。

这里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三垂冈由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组成;一种主张三垂冈就是大冈山。究竟谁是谁非,抑或两种观点都不准确,还须细心考证。

先从三垂冈的定义谈起,何为“垂”,何为“三垂”,何为“三垂冈”?

垂,《说文》里解释,远边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注为:远边也。《汉书》,垂,本谓远边。引申之,凡边皆曰垂。

三垂,《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云:“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对此,唐颜师古注:三垂,谓北、东、南也。唐李善注:三垂,谓西方、南方、东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百度汉语,三垂指:1.犹三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2.犹三边。指东、南、北三方边疆。由此可进一步推定,三垂就是指相邻的三边,不管它是指东、西、南三边,东、南、北三边,还是北、东、西三边,北、西、南三边。

翻阅古史,运用“三垂”实例颇多,略举几则:

汉《盐铁论》备胡第三十八: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

《汉书》卷八十五《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方今四夷宾服,皆为臣妾,北无薰粥冒顿之患,南无赵佗、吕嘉之难,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

《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五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素叶城西四百里至千泉,地赢二百里,南雪山,三垂平陆,多泉池,因名之,突厥可汗岁避暑其中。

《新唐书》卷第二百零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连云堡,泾要地也,三垂峭绝,北据高,虏所进退,候火易通。

《新唐书》卷第二百零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其地三垂薄海,南抵大漠。

《新唐书》卷第二百零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窜金山之北,三垂斗绝,惟一面可容车骑,壤土夷博,即据之,胜兵三万,自称乙注车鼻可汗,距长安万里,西葛逻禄,北结骨,皆并统之,时时出掠延陀人畜。

……

据上小结,对于一个地域,三垂指其相邻的三边;具体到山,三垂指一座山有三峰,而三峰犹如山的三边。

到此,三垂冈的意思已很明了。三垂冈单从字面理解即可,就是一座山上有三座山峰,三座山峰指向三个方向,但这座山是一体的,是一座山而非三座山。如果非要把三垂冈解释为由三座山组成,那么三座山也不是一字排开,一个走向,而是三个方向各一座山。所谓大冈、二冈、三冈之说并不符合这样的特征。倒是长篇小说《半截英雄后唐庄宗》里那段话对三垂冈定义十分精准:“三垂岗因形得名,主峰三座,分别向三方延伸,南临潞州,西指晋、绛,东向邢、洺,高虽不过三百五十丈,方圆十里,林木繁茂。”这是目前我见到的关于三垂冈得名来源的唯一资料,非常珍贵。为弄清该段话的出处,我试图联系《半截英雄后唐庄宗》的作者汝河,,但寻求未果。不妨作一推测,《半截英雄后唐庄宗》是历史小说,写小说时作者一定参考过相关史料,涉及三垂冈地名的一段话或是作者引自我们未知的古史,或是作者自己对三垂冈地名的解析。作者在小说序中言称三垂冈位于长治市西部,显然未莅临长治并到三垂冈考察过,但在小说正文中却对三垂冈定位精确,如此自相矛盾恰好说明三垂冈因形得名,主峰三座极有可能引自古代史料。并且,其对三垂冈的命名与二十五史中用到的“三垂”一词意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古上党地区,有两座名山同样是因形得名。阳城析城山,清《山西通志》 谓之 “山峰四面如城,高大而峻,迥出诸山,幅圆四十里”。明代阳城志:“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屯留三嵕山,因三峰耸峙而得名。《说文解字》:“峰聚之山曰嵕,今屯留有三嵕山,言三峰聚也。”

三垂冈其实也是一座三嵕山,只不过在“三嵕山”三峰耸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峰向三个方向延伸的意涵。

或许有人说,古代大冈、二冈、三冈三座山是连为一体的,整个三垂冈上主峰三座,后来地面塌陷,造成三山形断意连,把三垂冈是大冈山和三垂冈由大冈、二冈、三冈三座山组

成两种意见完美结合起来,既满足了三垂冈主峰三座、朝向三方的“三垂”定义,又兼顾了三垂冈由大冈、二冈、三冈三座山组成的说辞,是否合理呢?

且看历代地方志对三垂冈山体的描述,可知两种意见无法并存。

明万历《潞城县志》:“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晋将军王广曾败刘聪将乔乘于此。五代唐庄宗伏兵破于此破梁灭寨。”

清顺治《潞安府志》:“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三阜渐低如旌节状,为郡城之缠护。”

清康熙《潞城县志》:“三垂山,在城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二丈,长九里,周围二十八里,三阜渐低如旌节状,为上党之缠护,昔晋将军王广曾败刘聪将乔乘于此,唐庄宗伏兵破于此,破梁灭寨。”

清乾隆《潞安府志》:“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二丈,袤九里,周二十八里。有三阜,即后唐庄宗伏兵破夹寨围处。”

清光绪《潞城县志》:“在县西南平原中,三阜突峙者,曰三垂冈。冈袤九里,高三百五十二丈。”

《山西通志·卷十九》:“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二丈,袤九里,周二十八里,有三阜。金志:潞城有三垂山。”

民国《潞城县志》:“在县西南平原中,三阜突峙者曰三垂冈,高三十九丈八尺四寸。”

……

提及三垂冈用到的关键词是“三阜突峙”“袤九里” “周二十八里”“后唐庄宗伏兵处”,这些记载与我和王旭升实地考察大冈山的情况高度吻合。特别是“袤九里”,正是大冈山的长度。如果说三垂冈是由大冈、二冈、三冈组成,三座山一字排开,形断意连,延展到潞州区凹里村一带,绝不是长九里和周二十八里了。

以三垂冈为参照物,三垂冈之南有南垂古镇,今仍存;三垂冈之北有北垂古镇(今潞城南舍、北舍),明代北垂贾聚俸墓台铭文记述北舍当时为北垂北里。

三垂冈又叫龙岗,有崇道村关帝庙清代碑文为证。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还会搜集到三垂冈是大冈山的更多证据!

作者:王潞军 王旭升

井陉三帽山介绍(三垂冈就是大冈山)(3)

井陉三帽山介绍(三垂冈就是大冈山)(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