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艺术美(百转千回的美掬水月在手的东方艺术美学叙事)
文/王牛悦
编者按:古典诗词大师、“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全国公映。14日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首映式,反响良好。在此刊发影评。希望更多人走进影院,去感受先生的“弱德之美”、古典诗词之美、电影之美。
《掬水月在手》是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时长共120分钟,该片记录了叶嘉莹的传奇一生,以北京四合院的老宅为结构模式,由家而国,隽永悠长的将其人生的历程缓缓道来,如诗如歌。该纪录片的创作者陈传兴,将中国古诗词的韵律融入电影创作中,进行了一次胆大的电影美学实验。影片所特有的美学叙事,无论从镜头画面的设置,或是音乐设计,或是诗意的叙事空间架构,都更有东方艺术的特点,即一种关联型的非学科艺术美学,将具体之美放在虚实合一、普遍关联的环境之中,也将文学的修辞以及古诗词的韵律与影片融会贯通。本文便从该点出发,进一步探讨影片的叙事策略。
一、诗词化的叙事架构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是一门艺术,其可以使创作者更为准确和理性地安排片子的结构以及讲述故事,人物类传记往往采取线性叙事,而导演陈传兴采取篇章的形式,借用四合院的结构将整个纪录片分为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等六个篇章,去讲述叶先生的生命史。
但每个篇章的开头及上个篇章的结尾,其实是不连贯的,甚至有些跳脱地忽略了部分的经历和岁月,正如脉房的结尾,提到其丈夫被关进监狱,主人公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而下篇也并没有将上一篇的结尾解释清楚,而又是重新的继续描述,像是曾经那些苦难的日子早已过去。从标准的线性叙事来看,这并非是按照一种严格的时间顺序的文本,但更像是一首诗词,正如有长短句、小令那般,自然也可以允许拥有快慢、平仄,甚至断句,正如内容采取了点到为止且戛然而止的叙事,看似停顿,但诗词的韵律仍在。如同在终篇中,创作者将叶嘉莹先生丈夫、女儿、父亲的死亡全部放入此篇章,也并非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将一种统一的离去、消逝、痛苦放在这一篇章,正如诗词中的某一长句或是一短句,诉说至此,韵律犹存。
这种诗词化的叙事架构,打破了传统的叙事常规,实则也在挑战着观者观看的节奏和习惯,但其新鲜的将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作为叙事框架,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东方美学叙事,是尤为可贵的。
二、借空镜画面打通时空隔阂
纪录片以纪实为主,然而由于时间或者空间的影响,创作者有时不能完全的还原去纪实的事件或者场景,只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再创造。
在影片《掬水月在手》中,导演运用了许多与纪实人物本身,甚至事件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画面,譬如铜镜、壁画、石窟、残垣等作为主人公吟诵诗词的画面进行穿插。笔者认为导演也在此画面的穿插上花费了功夫,正如导演想要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初心一般,诗词流传已久,从《诗经》始,将近一两千年的辉煌发展,绵延不断。而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一种美学的代表,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维度。如何打破这种时空的隔阂,让如今的人们在影片中感受到诗词的源远流长,感受其东方魅力,感受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影片则通过大量古代器物、甚至壁画的空镜头,将这种精神文化融入影片。比如影片中出现的铜镜画面,是唐代古人每日都要看的器物,创作者通过这种空镜画面,运用东方美学,将其与古代的诗词关联起来,去试图营造一种更加古典和历史的氛围,打通时空的隔阂,带观者穿梭、回溯时间和诗的历史。
三、音乐音响渲染诗意氛围
纪录片中的声音有三种:人声(包括台词)、环境音响与音乐,它们在艺术表现上错综复杂地交织地一起,构成了影视听觉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正确的音乐可以增强纪录片感染力以及叙事能力。
首先,在人声上,影片大多用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或者与其经历相关的诗词,再以叶先生本人婉转缓和的音色将其吟唱出来,本就有一种岁月静好,意暖神寒之感。用诗词作为叙事的主要台词,使得整个影片都营造出天然的诗意,虽然在接受上会有些距离感,但叙事所营造的诗意空间已经具备了,而对错是非,都在意境之中,也正契合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在音乐上,影片与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合作,用杜甫的一曲《秋兴八首》,配上四重弦乐,既悲怆又平静,配上导演所选取的古唐空镜,再配上叶先生的诗词吟唱,其实导演也在回溯诗词,他通过音乐音响配合叙事,打造东方美学的诗意时空。
综述,《掬水月在手》的实验性质清晰可见,其影片价值亦清晰可见,正如导演所说,他在思索一种用中国自己的电影美学进行叙述,这种方式不同于故事,而像是诗词一样,有音律、对称,不以叙事为主,百转千回的美在其中。笔者也认为,《掬水月在手》真正根植于中国古典诗词,运用东方美学的方式,拍摄出了属于自己的诗词世界。而未来,这种方式是否会拥有更加新鲜的形式,其受众是否不再拘泥于精英和小众,其与市场应该如何结合,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影视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指导教师傅明根,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