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读苏轼题西林壁的感想)

题西林壁 (苏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读苏轼题西林壁的感想)

题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题西林壁 》这首诗的体味每人都有每人的想法和言语,因为本诗的哲理意境本身就是一个宏大无穷的思想世界。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鲁迅先生将读《红楼梦》的读者思想划分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各人有各的看法,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对于本首诗的哲思不敢片面之词,但我也就我的体味稍作表达,概括为:认识你自己。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座右铭,拉开了哲学之思的帷幕,建构了一个人类追求“自由”、追求智慧的“逻格斯”的思想世界,搭构的道路越走越宽,一代一代人在这条哲学的道路上不停的深思,我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放在苏轼的这首诗中去玩味一下。

我想苏轼的这首诗的意境之一是人总是把自身忘记了,爱好拿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标准去打量这个世界。庐山本来是庐山,但大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它概念为“岭”、“峰”,人们纷纷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做出判断,都是按照各人的认知水平来做出判断,但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乃至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就是自己的“尺度”是不同的,所以就造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种种知识概括。从个人的本身来说,这也就是每个人活在世界上,因为每个人的先天天赋、出身环境、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交活动氛围、学习文化程度知识的不同,所以大家的认知尺度本身就是不同的,世界就是因为大家的各个尺度不同而异彩纷呈,造就了这个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好奇地拿着自己的尺度解释这个世界时,都感到这个世界陌生难以形容,“大家纷纷在求解“庐山真面目”的欲望驱使下标新立异,往往都忘记了自己本身就在“此山中”,都在把眼光描向外的打量中,都忘记了检阅一下自己本身的尺度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才是思想发源的活水源泉,人人在对各种事物给出判断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主体,把一切认知对象当作客体,利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衡量一切。

我想苏轼的这首诗的意境之二是表达了“道法自然”思想。人山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在打量山时,殊不知山也在打量自己,引用个哲人的话就是“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人要把自己的思想超脱出来,要在"峰”、“岭”,“远近高低”等条件下超脱出来才能视透“真面目”,庐山之为庐山,不在于人们怎样去看怎样去想怎样去说,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授予庐山之为庐山的独有风格与韵味。人只有贴近这庐山的独有,才能真正地领略看透庐山。人们积极地去把握庐山之真面目,庐山也在努力地把自己的真面目澄明出来。但庐山的真面目又是不可言说、不可用行为等工具表达出来的,是既真实又虚无的,这里很符合道家“道”的意义,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有点海德格尔“缘在构成论”的现象学中的那个“存在”境域。历来人人都对庐山众说纷纭,但谁又是真正地把握了庐山的真面目呢?谁说的是对,谁说的是真。这一切反过来就要反思人类的自身,是不是自己的思考方法出了问题,到底是人能胜天?还是天人合一、自然的和谐共存,说来说去还是人没有认清自身。

其实说来说去,庐山的真面目就是人的自身,认识了自己就识出了庐山的真面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