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技法理论总结(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二章艺术观念)

美术技法理论总结(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二章艺术观念)(1)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艺术与艺术学

第二章:艺术观念第三章:艺术体制第四章:艺术品第五章:艺术门类第六章:艺术与文化第七章:艺术发展第八章:艺术创作第九章:艺术鉴赏第十章:艺术批评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第二章 艺术观念

美术技法理论总结(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二章艺术观念)(2)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观念的含义相关内容,围绕"艺术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它?"这类问题,从而进入到艺术观念层面的探讨,同时提出了历史上主要的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定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艺术的主要特征等问题。本章考点以填空、名词解释为主,学习时,要整体把握艺术观念问题所牵涉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及作用等领域,理解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层面,需要在梳理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加以讨论。

【重要程度】★★★★(每年出题在10分~40分之间)【出题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可能考到。【重要知识点】(必背)

①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有哪些?定义是什么?(P25/27/31/32/34)

答:⑴ 模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 的观念。

理念论。是有关艺术来自 客观的精神的呈现 的观念。

表现论。也称 主观精神论。是有关艺术来自人的 主观精神情感心理自我表现 的看法。

形式论。它是一种有关 艺术品 一种 纯形式构造 的看法。

感兴论。是一种来自 中国传统 的有关艺术是 个人感性 产物 的看法。


②模仿论体现了其自身什么特点?(P27)

答:主张艺术来自对社会现实的 模仿 ,能再现社会现实的本质,并能产生 陶冶 作用。


③黑格尔把艺术类型依发展变化轨迹划分有哪些类型?定义是什么?(P28/29)

答:⑴象征型艺术。它位于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被称为“艺术前的艺术。”

古典型艺术。它由理念持续演化而成。

浪漫型艺术。标志着理念发展的最后阶段。


④英国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新美学的原则”内容是什么?(P33)

答:他认为“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强调“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除了表现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并把这一点标榜为“新美学的原则。”他认定形式才是艺术中最根本要素


⑤什么是“感兴?”其实质是什么?(P34/35)

答:“感兴”也作兴会、诗兴、兴致等。“感,”是“感物、”“物感”之意,代表个体对事物的 认知 体验 ;“兴”,是指从平常状态中骤然兴起 起来 ,代表 个体 身心进入一种高度兴奋状态。重要的是,感兴被视为个体从物质生活情境中兴起、奋起而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状态的一个标志

其实质是符号形式中 创生 的人对 人生意义 直觉


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主张需要注意哪三点?(P41/42)

答:⑴围绕艺术定义出现不同观点的争论。本身就表明艺术定义问题已逐渐从以往形而上的本质论领域解放出来,被引入了开放地带,获得重新打量的机会。

⑵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围绕艺术定义而发生持续的争论,这本身就体现了艺术问题在“二战”后社会生活中的新地位和新角色。

⑶艺术定义问题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再到仍可定义的转变过程,体现了艺术研究从形而上思辨方法到社会体制研究方法的转变趋势。


⑦亚历山大定义艺术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所具有的属性是什么?(P43)

答:定义艺术的共同特征是 ⑴存在着艺术品、⑵它公开传播、⑶它是一种为了享受而进行的体验、⑷艺术由其物理的和社会的语境界定。

属性是:⑴物品可感性、⑵人际传媒性 、⑶娱乐体验性、⑷社会语境性。


⑧艺术定义的原则是什么?(P46)

答:⑴以特性代替本质。

⑵立足于现当代艺术及艺术体制。

⑶中国艺术与美学传统视角。


⑨通过描述艺术的传统特征给艺术的定义是什么?(P46)

答:艺术是一种在 社会语境 中通过 传播兴辞 而唤起 公众兴会的媒介形式


⑩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定义是什么?(P48/49/51/53)

答:⑴传媒性。这是艺术的 传播性 媒介性 的合称。是指艺术具有依靠 可感 中介物体 才能 传播 给他人的特性。

兴辞性。这是指艺术内部各要素有着自己的 感兴修辞方式 及外部表现形态 ,这是专门从中国艺术理论传统来说的。

兴象性。这是指 艺术形象 具有 感兴灌注 的特性。

语境性。这是指 艺术兴辞 在其中产生或施加影响的 特定社会生活状况,包括 经济基础 时代心理自然(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艺术制度学术制度等。

兴蕴性。是指艺术对观众具有兴味蕴藉效果。兴味,是指艺术品要富于深长的感兴意味;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美学。


【典型例题】1.名词解释

解题思路:

最简单的答题逻辑是“总-分-总”模式。

第一部分,一句话概括这个名词,给出一个概括性的解释。这部分需要大家对课本内容掌握牢固。

第二部分,内容、性质、特点、特征、条件、背景、代表作、代表人物、形成等等,请务必把这些词记住,走到考场上就不用慌了,就算想不起来名词的解释,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展开叙述。这一部分就是对第一部分的展开论述,每个方面越具体越好,按照这些方面回答,逻辑就会特别清晰。回答起来也会有把握、有根据。

第三部分,地位、影响、意义、价值。还是要把这几个词语记住。这一部分就是总结升华,是对于名词的一个拔高,切记不要拔太高,以背诵的知识点为主。

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块,就是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答题模式了。


例如:

1·表现论[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研]

参考答案:

表现论又称主观精神论,是指有关艺术来自人的主观精神、情感或心理的自我表现的看法。(一句话解释定义)比如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倡导艺术是艺术家们的天才、 想象的创造物,属于"自由的艺术”,是无功利的白山创造,是形式的艺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 “美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表现就是艺术”的观点,为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代表人物、观点)

表现论强调艺术表现自我情感,而不是主张艺术模仿或再现社会现实。它认为艺术家有了情感或想象力,艺术才能成功,情感具有决定性地位,而不是思想。表现论坚持鉴赏过程应全力理解艺术家的原意,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艺术家的主体能力(情感和想象力等)。(总结)

注意:名词解释一般情况下每个名词,写100-200字就可以了;每个名词答题时间控制在5-6分钟。


2. 柏拉图

参考答案: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一句话概括名词)

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的实体,它是唯一真实的真理,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原。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认为“理念”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是第一性的:“可感觉的实物世界”是理念的“摹本”“影子”,是第二性的,现实世界是由“理性世界”派生出来的。他还提出“回忆说”, 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过去在“理念世界”中所见东西的回忆。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它变化无常,不真实。美学上主张美本身是理念,它是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大千世界万物之美都以美的理念为源泉,是分享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观点)

其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开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之先河,成为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一面旗帜,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批判齐老师美学思想中建立起现实主义美学观,与柏拉图分别称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影响、意义)


3. 奥斯卡•王尔徳

参考答案: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 他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英国唯美主义者王尔徳出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颠倒了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的通常观点,强调“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除了表现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并把这一点标榜为“新美学的原则”。

他认定形式才是艺术中最根本的要素,这种有关“艺术只在形式、形式就是一切”的观点,己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主张。


4. 夺胎换骨

参考答案:

夺胎换骨是指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的一种写作手法。

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江西诗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画形容,此为夺胎法。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 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

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但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违背了诗歌创作规律,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5. 诗言志

参考答案: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 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 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6.有意味的形式[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研]

参考答案: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克莱夫•贝尔对艺术提岀的定义。他认为,“一切视觉艺术品中具有某种共性”, 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的具体界定如下:“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的新定义: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里的意味,是指消除了一般日常情感的无功利的审美情感。形式,主要是指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组织。

贝尔坚持,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不过是要通过特有的形式组合而唤起个人的审美感情而已,不可能进一步向思想或理性开放。艺术在以形式激发审美感情时,不会携带信息和知识的东西,也排除思想和理性,就是反对理性的介入和对任何外部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简答题

解题思路:

和名词解释答题逻辑差不多。

我们还是分为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题干中涉及的名词,进行描述解释;当然题目中有给出文言文的,读得懂也可以先解释一下文言文的意思,也是个加分项,下边再解释提到的名词。灵活运用。

第二部分,结合题干中提出的问题,分3-5个点进行分析;还是这些层面:内容、性质、特点、特征、条件、背景、代表作、代表人物、形成等等,根据题目中名词所包含的层面,结合题目意思,对点的分析就可以啦。注意每一点都要加例证,名言俗语、艺术作品、学说等等方面,背诵时,可以多搜集一下例证,一般复习资料上都会有。有些例子可以论证多个知识点,注意归纳总结。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地位、影响、意义、价值,这几个层面总结回答。

注意:简答题每道题控制在20分钟以内,600-800字,基本上600字就可,时间充足可以写到800,但要有理有据的写,不要为了增加字数,乱写。


例如:1、中国古代是否出现过有关模仿论的观点?如果有,请简述。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出现过有关模仿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

(1) 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 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是西方最古老以及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一句话解释模仿论)

(2)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的本质论传统以及模仿论之类的艺术观念,但也曾出现过有关艺术模仿动物的观念。

(3) 《易•系辞》提出了有关于“观物取象”的见解,说明中国人注意到艺术的产生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

(4) 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以及清代文论家叶燮《原诗•内篇》主 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举例说明、代表人物)

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模仿观念。 当然,这些观念并没有发展成为西方式的艺术本质论传统。(总结)


例如:2. 请简述一下艺术创作中感兴的演变和传递状况。

参考答案:

郑板桥以画竹为例形象地阐发了感兴在创作中的具体演变过程。按照他关于作画过程的自我认识, 艺术创作中感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 园中之竹,是客观现实的园林或庭院中的竹子,它引发了画家的“感物”愿望,使其生出感兴, 这属于艺术感兴的客观条件或对象。

(2) 眼中之竹,是园中之竹反映在画家个人感官里的印象,它是个人对客观的园中之竹兴发感动的 产物,代表艺术感兴的开端或发动。

(3) 胸中之竹,是画家在头脑中对眼中之竹进一步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融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感、理 想、趣味等主体构成,代表艺术感兴的高潮阶段。

(4) 手中之竹,这是画家把胸中之竹转化成可感的媒介形式的成品状态,代表艺术感兴的完成阶段。


3. 亚历山大认为可以宽泛地定义艺术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物体可感性,存在着艺术产品;

(2) 人际传媒性,它公开传播;

(3) 娱乐体验性,它是一种为了享受而进行的体验;

(4) 社会语境性,艺术由其物理的和社会的语境界定。


4. 简述“簇”概念。

参考答案:

(1)"簇概念”是一种艺术理论范式。贝伊斯•高特认为,艺术是一种簇概念。他将优美和典雅为例的正面审美特征、复杂又统一的形式、错综复杂的内容、创造性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的动机等属性作 为构成艺术的必要条件,进行定义艺术边界的尝试。“簇概念”的独特性在于构成上述必要条件的边界是模糊的。具体表现在:

①虽然上述条件是构成艺术品的必要条件,但是不一定是所有艺术品共有的条件;

② 某物并非因为具有的其中几条特征,就可以顺利成章地被视为艺术品,诸条件并非判断的充分条件,还 需要将对象置于日常语境中结合默认的规则作进一步的判断。

(2) "簇概念”对艺术的定义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艺术边界相异,不宜对艺术进行统一性的定义。 “簇概念”是对乔治•基迪艺术体制轮的完善。贝伊斯•高特对乔治•基迪的艺术体制论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建构出“簇概念”理论。“簇概念”以语言直觉作为艺术判断的规则,虽有进步之处,但仍需改善。


5.请简述关于艺术定义的现代争论。

参考答案:

关于艺术定义的现代争论繁多。其中出现了 “有意味的形式”说、“表现说”、艺术无法定义与艺术可定义以及艺术定义的新近尝试等观点。

(1) 克莱夫•贝尔,英国艺术理论家,他被视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位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言人。他明确地提出艺术的新定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里的意味,是指消除了一般日常情感的无功利的审美情感。

(2) 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则提出了 “表现说”,通过对直觉的表现的强调,为界定艺术提供了一条与形式主义不同的新路径,同时也为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直觉主义、无意识等潮流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撑。

(3) 韦茨和肯尼克提出艺术无法定义,而乔治•迪基和丹托则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他们先后从艺术体制方面为艺术定义做出了积极的推进。

(4) 贝伊斯•高特认为,艺术是一种簇概念。艺术的定义是由多重标准共同支撑起来的,但其中没有任何一种标准属于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以往形而上学的本质论传统,艺术是模仿、客观精神再现、主观精神表现或形式的表现,在现代传统信条的打破使人们重新看待艺术的特性、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从乱世生活环境转变到生活环境,使得艺术的地位和角色发生新变化,从而在艺术定义问题上获得强烈反响。艺术定义问题的转变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再到仍可定义,体现了艺术研究从形而上思辨方法到社会体制研究方法的转变趋势,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体制化程度的深入。


论述题

解题思路:

论述题的考察形式一般分为四种。下面就直接给出大家答题思路了。

一、直接提问型(题目中直接把问题提出来)

论点 论据(引证或例证) 主观评论

二、论点分析型(题目给出某个艺术家或文艺理论家的一个论点,然后要求你去分析它)

论点描述 论点分析 主观评价

三、举例说明型(给出一个观点,让你举例来证明)

论点 例子 例子分析 主观评价

四、现象分析型(给出一个现象,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

论点 例子 例子分析 主观评价


评分标准

一般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然后按档次评分。以一道30分的论述题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五档:

五档评分

第一档次:26-3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精辟,字迹优美,行文流畅,文采丰满。

第二档次:21-25分中心明确、结构较为完整,逻辑层次比较清晰,文从字顺。

第三档次:16-20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少量语病和错别字。第四档次:11-15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甚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错别字。

第五档次:0-10分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思维不清,语句严重不通。书写字迹潦草混乱。

注意:回答这一题,每道题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1000字左右即可。

另外因为这几年考试开始越来越注重考察考生表达能力,论述题变得越来越开放,很多同学会因此心慌,在这里和大家说一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害怕心慌,题目越开放,就代表你回答的面更广,你可以写的东西更多,哪怕你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背下来,但仅凭学习《艺术学原理》所培养出来的直觉,你也可以把这道题写满哒!


例如:1.如何理解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 ?(论点分析型题)

相关试题:有人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北京大学2019年研]

答题思路:论点描述 论点分析 主观评价

参考答案:

(1)“有意味的形式”,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描述论点)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潮流开始蓬勃发展,被冠名为“现代主义“ “有意味的形式”说无疑是该阶段形式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1914年,克莱夫•贝尔首次提出“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形式主义的美学假说,将“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艺术品的根本特性。此理论一经提出, 便引起了艺术领域的极大震动。随后,“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为艺术界所熟知,同时也成为公众的口头禅。

(3) “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 “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意味的形式

(4) “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论点分析)

(5)“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层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沼。(总结)


2. 如何理解感兴以及艺术创作中感兴的演变和传递状况?(直接提问型)

答题思路:论点 论据(引证或例证) 主观评价

参考答案:

(1)感兴的含义。(一句话解释论点)

从内在构成看,艺术中的感兴通常指独特的符号构造,即要以符号形式去创造特殊的意义系统,从而 传达感兴中生成的人生意义直觉。感兴是人的身体与心理、物质状况与精神感受、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 理智等要素之间在符号形式中的多重组合。

(2)艺术创作中感兴的演变有四个阶段。(例证)

郑板桥以画竹为例形象地阐发了感兴在创作中的具体演变过程。按照他关于作画过程的自我认识,艺 术创作中感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 园中之竹,是客观现实的园林或庭院中的竹子,它引发了画家的“感物”愿望,使其生出感兴,这属于艺术感兴的客观条件或对象。

② 眼中之竹,是园中之竹反映在画家个人感官里的印象,它是个人对客观的园中之竹兴发感动的产物, 代表艺术感兴的开端或发动。

③ 胸中之竹,是画家在头脑中对眼中之竹进一步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融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感、理想、 趣味等主体构成,代表艺术感兴的高潮阶段。

④ 手中之竹,这是画家把胸中之竹转化成可感的媒介形式的成品状态,代表艺术感兴的完成阶段。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性?(直接提问型)

答题思路:论点 论据(引证或例证) 主观评价

参考答案:

(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① “客观精神说”。它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 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 系之上。

② “主观精神说”。它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他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 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釆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③ “模仿说”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徳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 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 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 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2)艺术的特征性是多重的:

① 传媒性,艺术的传播性和媒介性的合称,是指艺术具有依靠可感的中介物体才能传播给他人的特性。

② 兴辞性,这是指艺术内部各要素有着自己的感兴修辞方式和外部形态表现。

③ 兴象性,这是指艺术形象具有感兴灌注的特性。

④ 语境性,这是指艺术兴辞在其中产生或施加影响的特定社会生活状况,包括经济基础、时代心理、 自然(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艺术制度、学术制度等。

⑤ 兴蕴性,这是指艺术对观众具有兴味蕴藉效果。这也是屮国艺术理论及美学传统赋予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


4、试论述形式论并分析中西方形式论的不同之处。(举例说明型)

答题思路:论点 例子 例子分析 主观评价

参考答案:

形式论是一种有关艺术品是一种纯形式构造的看法。它反对那种重视艺术内容或艺术思想的观点。

(1)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西方

a.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体现了审美判断关乎艺术形式、艺术美在形式的思想。

b. 19世纪中叶的汉斯立克批驳了音乐美在于情感表现的传统观点,主张“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

c. 英国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出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颠倒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的通常观点,强调 “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除了表现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并把这一点标榜为"新美学的原则”。他认定形式才是艺术中最根本的要素,这种有关“艺术只在形式、形式就是一切”的观点, 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主张。

d. 20世纪初形式主义代表人物雅各布逊,认为文学理论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② 中国

六朝时期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山水画家宗炳的“以形媚道”说、文论家刘勰的“隐秀” 说以及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说等,都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智慧。

(2) 中西方形式论的不同之处

中国形式论的独特智慧表现在于注重内在意义与表现形式之间形成的一种辩证关系,所以产生了形与神、形(器)与道、言与意等特有的辩证命题。中国古代对艺术形式的关注主要侧重于直觉体验,不同于 西方那样偏重于抽象的或思辨的探讨。


5. 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艺术观念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型)

答题思路:论点 例子 例子分析 主观评价

参考答案:

(1)模仿论,又摹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是西方最古老以及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的本质论传统以及模仿论之类的艺术观念,但也曾出现过有关艺术模仿动物的观念。

① 《易•系辞》提出了 “观物取象”的见解,说明中国人注意到艺术的产生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

② 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

③ 清代文论家叶燮《原诗•内篇》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这些看法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模仿观念。 当然,这些观念并没有发展成为西方式的艺术本质论传统。

(2) 表现论,即主观精神论,是有关艺术来自人的主观精神、情感或心理的自我表现的看法。比如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等。

① “诗言志”。形成于先秦的“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传达。但中国古代艺术表现观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家表现观往往与“观物取象”说和谐共存。

② “情志统一“六朝钟嵘《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之气感荡万物,万物的变化感荡人,引起人的体验,这种体验急切地要表现为诗乐舞合一的艺术。《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奠定了中国文论的“情志统一”说,即作品一方面是对“物”的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

③ “缘情”说。陆机在《文赋》里提出了“诗缘情”的观点,他主张诗是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样式。

(3) 形式论,是一种有关艺术品是一种纯形式构造的看法,它反对那种重视艺术内容或艺术思想的观点。

六朝时期人物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山水画家宗炳的“以形媚道”说、文论家刘勰的“隐秀” 说以及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说等,都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智慧。

(4) 感兴论,是一种来自中国传统的有关艺术是个人感兴的产物的看法。与西方作为神灵附体的灵感不同,感兴是一种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感物过程的人生意义直觉。

备注:这一章的知识点较多。在往年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特别要牢记。尤其在学习了后面的章节后可能会产生记错的情况,脑海中要对“艺术观念”这一章形成知识框架,从而避免记混淆的错误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