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放屁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经常放屁是身体不好吗)

噗噗噗~安静的办公室响起了一连串令人尴尬的声响,而“始作俑者”小王更是羞得满脸通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经常放屁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常放屁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经常放屁是身体不好吗)

经常放屁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

噗噗噗~

安静的办公室响起了一连串令人尴尬的声响,而“始作俑者”小王更是羞得满脸通红……

小王心想:“为什么会有放屁这种事情,太丢人了!算了,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在公共场合放屁确实很尴尬,但有时候真的控制不住这股“洪荒之气”啊!所以,人到底为什么会放屁啊?

一、经常放屁是为什么?

一般来说,人体胃肠道会自主蠕动,将吃进去或代谢而来的气体逐出,产生放屁这一生理现象。有无放屁、屁多屁少都可能暗示着身体的健康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成年人放屁多少才是正常的呢?

在我们的消化道里,大约存在150~200ml的气体,主要通过打嗝或放屁的方式排出。而在正常饮食下,人会每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排出10~18个屁,总的排气量在400~2400ml左右。

有些人在一天内放屁无数,有些人却“一个屁也不放”,多数情况下与肠胃消化功能有关。如果一个人屁声连连,可能是吃肉过多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屁声大,却不臭,多半是进食过多淀粉食物造成的。

二、放屁臭是不是身体有毛病?

放出巨响的屁会让人尴尬,而不响但巨臭的屁同样让人坐立难安。人为什么会产生臭屁?可能与7个原因有关。

  • 肠道内存在细菌,在消化过程中,细菌会分解食物并生产异味气体;

  • 吃了富含硫的食物,比如十字花科蔬菜、洋葱、大蒜等食物,在被消化时会产生刺激性气体,容易让屁变臭;

  • 乳糖不耐受,因为缺乏消化乳糖的酶,乳糖进入小肠后很难被吸收,它会被肠道内的微生物“发酵”,导致臭屁;

  • 吃了豆类食物,豆类含有棉籽糖,但人类缺乏分解和消化棉籽糖的酶,因此过量摄入豆类会导致腹胀,更容易使臭屁;

  • 便秘,便秘时,大便长时间停留在结肠,细菌与大便长时间接触,容易产生臭气;

  • 药物影响,比如某些处方药会影响消化功能,使放屁带有异味;

  • 感染或疾病,除了胃肠道功能失调,如果在放臭屁时还伴有发烧、便血、腹泻等症状,则要重视,可能是感染性疾病。

    三、为什么响屁不臭,臭屁不响?

    江湖上总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响屁不臭,臭屁不响”,究竟为何?

    我们从“响屁不臭”说起。

    屁 = 30%消化产生的气体 70%吞下去的空气。其中,70%的空气是造成响屁的主要原因,通常在进食时吞入。这些气体想要逃离身体,除了打嗝,就只能变成屁了。

    放屁时,气体的时速能达到3m/s,最高可以达到11km/h,从而产生巨大的响声,响屁由此而来。而吞进去的空气大多数没味道,因此它变成的屁也不会太臭。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臭屁不响”。

    如果你吃了太多肉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那么很容易代谢出刺激性气体硫化氢;又或者你的胃肠道功能弱,食物容易堆积在肠道,发酵出更多的恶臭气体。

    这些气体在体内慢慢酝酿,慢慢浓缩,直至蠕动到直肠时,又以振动小的姿态排出,最终形成声响小但巨臭的屁。

    四、健康放屁指南

    想要控制屁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吃饭注意细嚼慢咽,少喝碳酸饮料或少吃易产气的食物;

    2)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喝酸奶改善肠道菌群。

    除了数量,我们还要关注屁的质量。

    建议平时避免摄入过量的红肉或富含蛋白质、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同时要规律运动,多喝水,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以促进肠道蠕动,保证肠道畅通,避免食物残渣在肠道停留过久。

    延伸:憋回去的屁去哪了?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约会、开会时,如果屁意来袭,人们大多会把屁给“憋”回去。

    实际上,被憋回去的屁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被部分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最终从嘴巴“呼”出去。此时“屁”的成分已经改变,但仍然可能存在异味,也可能导致口臭。

    要注意的是,长期憋屁会危害健康

    长期憋屁可能导致胸闷、腹胀、便秘等症状,甚至会被重新吸收进血液,造成慢性中毒,使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脸色蜡黄、消化不良等。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别再憋屁了!

    文章最后,小九想告诉大家: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长期屁过多、屁太少、屁过臭,可能与健康有关,这个时候要多加注意,千万不要憋着,及时调整饮食或看医生。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一天放几个屁算正常?.羊城晚报.2015-03-06

    [2]放屁臭有七大原因.健康时报.2017-12-19

    [3]牛国卫. 从屁中嗅出健康[J]. 中华养生保健, 2014(3):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