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

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侯思止,从一个穷得依靠别人维持生活的人,到武则天身边的红人,上升速度非常快。其原因,除了善于迎合武则天诬告别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侯思止因为家境贫困,投奔到恒州参军高元礼门下。在武则天大肆杀戮李唐王室中人的大环境下,有人建议侯思止告发舒王李元礼和刺史裴贞谋反。这是升官发财的最好机会,侯思止觉得可行就照做了。武则天很高兴,侯思止告密有功,当了游击将军。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1)

从食客到将军,侯思止一步登天。高元礼对侯思止极尽巴结,不但称呼他为"侯大",还为他出谋划策。

高元礼告诉侯思止,虽说眼下朝廷用人不按资历按能力,但毕竟侯大不识字,如果有人拿这个说事儿,你可以告诉他们,獬豸也不识字,但它能用角辨别忠奸、善恶。

武则天果然召见了侯思止,说本来想让他当御史,可他不识字。侯思止一听大喜,按照高元礼教的回答。武则天很高兴,此人反应敏捷,素质不错,是可塑之才。就这样,侯思止当了御史。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2)

接下来,高元礼又告诫侯思止,如果武则天把没收的官宅借给他,一定要拒绝,理由是:逆贼住过的地方,厌恶都来不及,不愿意住进去。

后来的故事又象高元礼预料的那样,武则天又很高兴,觉得侯思止简直太贴心了,对他的恩宠和赏赐特别优厚。

不识字的侯思止一步登天,步步高升,背后有高元礼的指点。高元礼出身渤海高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对官场的潜规则比侯思止要多的多。不过,后来的侯思止还是没有善终,因为他太张扬,又没有了高元礼的指点。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3)

升任中央官员后,《旧唐书侯思止传》就没有了侯思止与高元礼的交往记录。而侯思止本人,在武则天的保护下嚣张到简直要上天的程度。

当时,东都洛阳有一个地名叫白司马坂,有一个将军叫孟青棒。侯思止因为识字不多,把“白司马坂”看成“白司马反”,以为是一个叫白司马的人谋反。但白司马是谁,在哪里,没人告诉他。而孟青棒,则被侯思止想当然地认为是一种叫“孟青”的杀威棒,是用在犯人身上的刑具。于是,每次断案,他都会问犯人,快说,谁是白司马,不然,让你吃孟青棒!为此,很多人私底下都笑话侯思止,但从来没有人告诉他真相。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4)

有一次,大臣魏元忠被诬告谋反,案件由侯思止审理。侯思止用他一惯的手法,先威胁魏元忠,让他说谁是白司马,不然要他吃一顿孟青棒。

魏元忠也是个硬骨气的人,根本不买侯思止的账。侯思止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恼羞成怒,上去拽倒魏忠贤。

酷吏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魏元忠轻蔑地对侯思止说,想要魏元忠的头尽管锯了拿去,为何诬陷我谋反?你也是堂堂的朝廷命官,整天张口闭口白司马、孟青棒,这是什么话!也就是我魏元忠,除了我没人教你!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5)

侯思止听了这话惊出一身汗,以为自己哪句话触犯了皇帝的忌讳。他赶忙上前谢罪,客客气气地把魏元忠引到上座向他请教。

魏元忠制服侯思止的故事很快传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传到皇宫,传到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听了也哈哈大笑。

侯思止后来想学来俊臣,娶士族大家闺秀为妻,结果被宰相李昭德羞辱一番,又找理由乱棍打死。其实,娶妻遭拒只是侯思止死亡的一个理由,最主要的,还是他的酷吏行为被士大夫痛恨。他的死可以归结为七个字:多行不义必自毙。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6)

从高元礼、魏元忠和李昭德对侯思止的态度,可以明显看出武则天时期两类人的两种处事方式,小地主阶层在夹缝中求生存,士族、士大夫誓死捍卫李唐王朝。

高元礼从家境看属于小地主阶层,这类人在武则天对李唐王朝的严酷斗争中没有立场,他们不管谁对谁错,只要能让自己生存下去。这一点从侯思止高升后,高元礼对他献计献策可以印证。

侯思止靠告密起家,这种起家方式本来应该为人们所不齿,但高元礼却还在背后指点他,大概高元礼对侯思止是又怕又巴结,怕侯思止诬告自己,巴结他可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小地主阶层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哀就此显现无疑。

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总结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7)

相比高元礼,魏元忠和李昭德对侯思止就不客气了。魏元忠和李昭德都是唐朝宰相,忠心拥护李唐,他们把武则天看成是为李唐守家的老太太。因此,尽管酷吏横行,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怀揣忠君爱国之心。

魏元忠以自己的耿直曾三次被酷吏诬陷,每次到紧要关头,武则天都舍不得杀他。李昭德出身陇西李氏,和唐王朝的皇帝同出一门,对侯思止这样无赖起家的人根本不屑一顾,因此,当侯思止提出娶士族女子为妻,李昭德坚决反对,并认为这是对士族、对国家的污蔑。

两类人对侯思止的两种态度,揭示了武则天时期两个阶层的不同思想状态。而这种状态的产生,和他们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这一理论用在武则天时期同样适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