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有没有不要上课的(文科生干嘛要上课呢)

本科有没有不要上课的(文科生干嘛要上课呢)(1)

图源:《逃避可耻但有用》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

很多文科学者最初是理工科出身,夸张点的像赵鼎新老师,都已经拿到昆虫学博士学位了,还转行成了顶尖社会学家。反过来,文科出身最后变成理工科大家的就凤毛麟角了。

这里没有任何比较文理科高下的意思,而是想借这个现象说明一个事实:文科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学的,但理工科几乎不可能离开系统严格的专门训练,哪怕是中小学数学,漏几节课也很难自己补上。

文科可以自学,大学阶段的文科尤其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到教室里上课呢?

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把教材做成PPT念一下,那很多课确实没必要上,自己看书效率高多了。我斗胆认为,以国内一般的教学水平,如果不是为了刷绩点,而是真心想学点东西,并且天分还过得去,那就应该多逃课、多泡图书馆。

国内的大学课堂教育有两个问题,一是课太多,二是教材和教学偏灌输而非引导。

在大学阶段,除了体育课之类的文体课程,一学期上三四门就是极限。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安排大量的阅读材料。否则学生一天到晚背着书包在各个教室间疲于奔命,不可能有时间一周读一两百页文献。而只有配合课堂之外的大量阅读,课堂教学才能告别照本宣科,经典细读、论证拆解之类的教学方式才能实施。

西方有大量面向不同层次读者的导读性著作,教材很大程度上就是主题导向的导读性著作,课堂教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门,而非灌输知识。入门之后老师就不用操心了,学生自己就能知道接下去该看哪些书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摆脱一种中小学式的灌输式教学取向。中小学阶段教的是一些公认的甚至可以说是客观正确的基础知识,学习的取向是理解、接受,有时甚至要先接受再理解,从而为独立思考、创造性研究打下基础。但到了大学阶段,知识越学越深,公认的说法越来越少,最顶尖的学者相互间也没完没了在吵。此时,正确的做法不是传授正确的理论——这多半只是自封的而非公认的——而是给出文献脉络,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绕不过去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相互间是怎么交锋的,是如何在交锋过程中衍生出各种具体版本的,如今发展到了哪一步,接下去有哪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还是有许多难以被自学取代的优势。

首先是具体性。书虽然是为特定读者群体写的,但这个群体总归比较庞大模糊,因此书不会那么贴合每个读者的接受水平。而课堂教学是非常具体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调整教学的难度和节奏。

其次,有些老师本就是特定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只有在课上才能听到他的最新思考。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纪律。自学要求学生有强大的自制力,而大部分人很难在学习这么枯燥的事情上做到长时间的自我约束,而课堂教学能够借助很多手段约束学生。

当然,只有告别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的这些优势才能说服聪明向学的学生回到教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