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草书第二讲(黄简讲书法L3-19:浓墨宰相)
第19課 濃墨和淡墨
一 墨法的歷史
墨法講了好幾課了,今天講最後一個主題:墨法的歷史。傳為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有這樣一句話:
■漿深色濃,萬毫齊力。
「漿深色濃」是講墨汁,「萬毫齊力」是講用筆。這篇文章是否出於王僧虔,學術界有不同看法,這種考證問題,我在這個書法講座中不介紹了。但這篇文章肯定是宋以前的作品,晉唐人是用濃墨的。
唐以後的用墨習慣,清末著名學者沈曾植有專論。沈曾植的門人極多,如王國維、王蘧常等等。他自評「書學好過書功」,對書法理論研究好過臨池功力。我這裡說多一句,他六十四歲以後「始意寫字」,所以學書法什麼年紀都不嫌遲的。在他的《海日樓數論》中,沈這樣說:
■墨法古今之異: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香光〔董其昌〕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乾墨者。大略如是,與畫法有相通處。自宋以前,畫家取筆法於書;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於畫。近人好談美術,此亦美術觀念之融通也。
我照沈的說法,排出這張表。
你可以看到,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基本上是用濃墨的。到元明清,有一些書法家用墨出現了變化。我強調一句,是有一些書法家,不是全體。很多人還是用濃墨的。
沈曾植說,宋以前和宋以後,可說是兩個階段。這是書法家和畫家兩個群體的互動。
宋以前,是畫家從書法家這裡學習筆法,中國畫是寫出來的,線條好就要懂得用筆,而用筆當然是書法家比較擅長。而宋以後,有一部分書法家開始向畫家學用墨。繪畫用墨也稱血法,不過那包括了用水調墨的方法,有些書法家就學這一手。其中有些人是用筆技巧差,靠調墨來彌補一下。所以明代趙宧光強烈批判說:
《寒山帚談》明·趙宦光
■至於近代,又將以墨汁掩筆,大可怪也。古人未始無之,此偶然落筆,濃淡失所,謂不傷於書可耳。若遮此醜態,法果如是乎?
墨法是表現筆法的,這是基本的原則。如果墨法遮蓋筆法,那是錯誤的用墨方法。古代作品偶然也有濃淡失所的情況,就是墨法不大好,但只要不傷於書法用筆的表現,還是可以接受。
而有些人用筆不行,靠墨來遮蓋,難道有這樣的技法嗎?靠墨來遮蓋,就是用墨色暈化、墨色淋漓等手段,可見明代就有,現在越演越烈。
二 幾種淡墨
濃墨比較容易理解,什麼樣的墨色算淡墨呢?我們知道墨汁的三大成分是:碳黑、膠質和水分。膠質可以幫助碳黑堆積起來,但對於同一種墨來說,影響墨色濃淡的主要是碳黑和水分。
2.1 碳黑不黑
第一種所謂「淡墨」,指碳黑本身就不黑,15課中講到,碳黑因爲原料不同,黑度也不一樣。這種墨無論你怎樣磨,磨出來的墨汁必然是淡墨。
清代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這一說法。
「濃墨宰相」指劉墉,我已經介紹過多次,他用紫毫筆,濃墨,作品墨色幽黑。
「淡墨探花」指王文治,他有一些作品用淡墨。
王文治
其實王文治的「淡墨」,只是用了一種青黑色的墨,跟劉墉那種濃厚的墨色相比,看起來有淡雅的味道。他墨汁還是磨得很濃的,沒有墨暈,甚至連漲墨都沒有,這是碳黑本來的顏色問題,墨汁含水量並不多。照《墨經》的說法,泛青光的墨其實不是最好的。
《墨經》宋·晁說之
■「凡墨色,紫光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爲下。」
青光是第三等的墨。現在市場上青黑色的墨,是特意加了花青顏料,不知道王文治用的是哪一種。
2.2 水分過多
第二種淡墨,不是碳黑不夠黑,而是含有較多的水分。水多稱爲濕墨,濕墨就是筆道外有漲墨再加墨暈。這是墨沒有磨濃,沈曾植說「墨薄」。
齊白石
你看齊白石畫的這三個青蛙,有濃有淡,這是同一個硯台、同一塊墨條磨出來的墨,不是分幾個硯台、用幾種墨條磨的。有濃有淡,是因爲有時加水。
黃胄
又如黃胄畫毛驢,也是很巧妙地利用了墨暈。如果筆鋒中淡墨少,下筆以後馬上被紙吸乾,那就不會暈化。暈化主要的原因還是筆鋒中含水量多。
王鐸
這張署名為清代王鐸的作品,就是淡墨作品。他用很濕的墨,下紙後有很大的墨暈。一直寫到乾枯,然后再次點墨。可以看到,乾墨情況下,墨色也是是很淡的。所以作者是故意創造這種淡墨效果。當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的兒子林昌庚先生回憶說:
《林散之》林昌庚
■父親寫字是採用繪畫用墨的辦法。畫法用墨有七種:積墨、破墨、焦墨、宿墨、淡墨、渴墨、濃墨。為了取得不同的墨色,父親總是把墨磨得很濃,然后破清水寫字,水墨交融,洇散滲化,加上寫字過程中筆上墨的多少不同,寫出來的一幅字就有濃淡深淺,濕潤枯燥等多種墨彩。
林散之
這是畫家黃賓虹教林散之的方法,取法於國畫的墨法。也就是沈曾植所言「元世以來,書家取墨法於畫。」
三 濃墨派和淡墨派
通過以上講述,書法史上用墨有濃墨派和淡墨派。魏晉唐宋,主流是用濃墨的,其實一直到現在,還是用濃墨為多。元明清以來,有些書法家轉向淡墨。這些書法家,往往本身就是畫家。
3.1 濃墨派
濃墨派有什么主張呢?大致有三條。
一是取最黑的炭黑當原料做墨。
二是書寫前一定要把墨磨濃。磨濃的意思,就是你一下筆至少是潤墨,不會洇化。
三是認為墨色變化來之於用筆,那是自然變化,不採用調色的方法。
《三輔決錄》漢·趙岐
■洛陽、鄴、許三都宮觀始就,命〔韋〕誕名題。誕以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曰:「......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並此三具,又得臣書,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這里講個故事,曹魏時洛陽、鄴、許三地的宮殿落成,於是命韋誕給建築物題名。韋誕說,皇帝您給的筆和墨都不行。只有用張芝筆,左伯紙,以及韋誕自己做的墨,由他來書寫,這才能大小如意。韋誕製造的墨有什么特點呢?歷史上很有名,四個字:「一點如漆」,
《論書》南齊·王僧虔
■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韋誕字「仲將」,他既能製筆,又能造墨。「一點如漆」就是墨色幽黑厚重,但不要誤會是黏稠。墨汁如果濃到又黏又稠就不好了,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說:
《八訣》唐·歐陽詢
■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
歐陽詢是主張用濃墨的,但也指出不要太濃,以免黏住毫毛。
智永《真草千字文》
我們現在見到的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些字,表面紙張有磨損,看起來不那麼黑。在書寫時,還是屬於用濃墨的。
顏真卿《告身帖》
顏真卿《告身帖》也是這樣,這是用濃墨寫的。墨色淡的地方,有些是用筆的變化,另有些是多次裝裱導致紙張發毛。有機會去日本,看真跡的同學可以留心。
宋拓本
墨色經過上千年,會有一種古色。這時候墨色變得沉靜,在一些宋拓本上可以看到。
《陰符經》
《陰符經》也是用濃墨寫的,他不是強烈的跳躍的黑色,也不是淡墨,就是年代久遠的這種沉靜的黑。
到宋代,蘇東坡是主張用濃墨的代表人物。清代王澍說:
《竹雲題跋》清·王澍
■東坡用墨如糊,云「須湛湛如小兒目精乃佳。」古人作書,未有不濃用墨者。
蘇東坡也是濃墨派,他提出兩個標準:
一是黑,黑到要像小孩子的眼睛。
二是濃,濃到好像墨糊,書寫時可以堆積起來。
堆積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墨色更黑更厚實。明代鎦績說他親眼看到這種效果:
《霏雪錄》明·鎦績
■余又見東坡真跡,墨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韻有餘。
「楮素」就是紙張,鎦績沒有具體說他看到蘇東坡那一個作品,只說墨隱隱高出紙面。黃山谷曾經批評這種用墨太厚有傷韻味。
蘇軾
好在蘇東坡留下的墨跡不少,確是用濃墨的多。今後各位看展覽,可以留心。要吧。如果你家中有收藏,那就更方便了。王澍是清代書法界有影響的人物,他這樣說:
《論書賸語》清·王澍
■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他極力主張用健筆濃墨,跟劉墉是同道。一直到清末,康有為也是濃墨派:
《廣藝舟雙楫》清·康有爲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上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民國浙江書法家張宗祥先生,他擔任過杭州西泠印社社長,對用濃墨的論述比較詳細。他在《書學源流論》這樣說:
■自古書家多用濃墨,墨之佳者,所書之紙已壞,有墨之處獨存。就是紙張已經壞了,有墨的地方不壞,還存在。
■惟濃故忌膠重,膠重則滯筆而不暢;墨濃膠重,寫起來不流暢,這是濃過了頭。
■惟濃故忌質粗,質粗則間毫而不調;「間毫」就是粗墨夾在毫毛之間,毫毛不順。
■惟濃故忌用宿墨,用宿墨則著紙而色不均。
「宿墨」就是過夜的墨,失去膠性,乾後發灰。
綜上所述,你可以看到書法界用濃墨是主流。
3.2 淡墨派
接下來講講淡墨派。淡墨派的主張,和濃墨派不同。
一是未必取用最黑的炭黑當原料做墨,青灰色的也可以,甚至可以加入其他顏料。
二是磨墨未必要磨到濃,淡一點也無妨。
三是墨色變化可以事前調製,未必來之於用筆。
詳細考證起來,歷代都有些人用淡墨,但代表人物就有兩個:元代的趙孟頫和明代的董其昌。鎦績說:
《霏雪錄》明·鎦績
■吳興趙學士松雪有云:「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墨太濃則失筆意。」
想起來趙孟頫也看過許多古跡,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張宗祥先生為趙孟頫辯護說:
《書學源流論》張宗祥
■淡墨作書創自子昂。世之論者,以子昂因求書之人太多,創為此法,以取簡便。不知子昂選毫既柔,茍用濃墨,毫且更滯,何能揮灑自如?故其用淡墨也,必以柔毫屢試而得此法,非必取簡便也。蓋柔毫濃墨易致枯槁,子昂求免此弊,是以出此。
他說,有人認為向趙孟頫求字的人太多,磨濃墨太化時間,於是以淡墨書寫付之。張宗祥認為這樣講法不對,問題出在趙孟頫用柔毫,柔毫點濃墨滯筆,枯筆多,所以用柔毫點淡墨,水分多就順暢。
這理由能否成立,各位可以自己想一下。
明代淡墨派領袖人物是董其昌,王澍說:
《論書賸語》清·王澍
■至董文敏始以畫法用墨,初覺氣韻鮮妍,久便黯黮無色。然其著意之書,究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
「文敏」是董其昌去世之後的諡號。王澍也為董其昌辯護,說董其昌精意寫的作品,都是用濃墨的。那些日子一久便黯淡的作品,只是應酬的東西。
我的看法是:趙孟頫和董其昌都是畫家,畫家調色慣了,自然會影響到書法。可能就是在調色盤中掭墨,隨手寫上幾筆。加上他們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就有一批人追隨。這批人往往不是畫家,但把趙董的習慣學過來了。
簡言之:
■墨是表現用筆的,用筆是書法的根基。
■書法的墨色變化,只靠用筆帶來。
■調製出來的墨色變化,那是繪畫技法。
講到這裡,你知道我的取向了吧?我這課程是講晉唐的,當然是濃墨派。謝謝。
本節要點:
■墨法的歷史。
■幾種淡墨。
■濃墨派和淡墨派。
複習思考:
■古人說「墨不入紙則浮淺」,如果用濃墨,但筆力小,導致墨不入紙。那這作品算濃墨作品還是淡墨作品?也就是說,以墨汁濃淡為標準,還是以最後效果為標準?
■上次講過,即使用濃墨,揉搓動作一多,也會有墨暈。這和淡墨的墨暈有什麼不同?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