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与优雅区别(其实不单单是一种气质)
提起“文质彬彬”这个词,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举止文雅有礼貌,但其实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并非如此。
文与质最早是孔子提出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指社会、文化等等后天因素对人的修饰,而质则指人最为原始和朴实的本质。
而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如果做到“文”和“质”均衡发展,既重视后天培养,也不因为后天因素丢失了质朴的本性,那么这个人就是君子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其实就人这个个体而言,想要达到孔子这个“君子”的标准还是很难的。
有些人本质很好,但是却没什么学识,眼界不够,总是活在自己认知的小圈子中,终归是不大能做成事。
有些人能力很强,学问很高,但本性却未必很好,功利心太强,或是不太懂人情世故,有时反而还不如质朴一些的好。
但对于比较质朴、实在的人,我们往往又会觉得这个人好蠢,暗地还要评头论足一番。
不过我们觉得别人蠢,别人也许还觉得我们这些“聪明人”人品有问题呢,所以这中间的是非是没办法评判的。
这就是人的文与质两个方面很难做到绝对均衡的一个直接表现,不仅仅是因为文与质本身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人们都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
人总认为自己认定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这其实就是人们一个最大的认知错误。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棘子成就曾经有个这么一个观点:“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本性纯良、天资就很好的话,那又何必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培养呢?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观点,我们现代社会中其实亦是很常见。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虽然学问水平不高,但天资很高,做事情有想法、有思路、办法多,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也还是比不了。
我们看到了这种例子,结果就认定了后天教育不重要,这其实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观点,子贡回复他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也就是说你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不应该这么说。
这里的“驷”是四匹马拉的马车,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驷不及舌就是说四匹马拉的车都赶不上嘴说的快。
也就是说话不能乱说,因为传播太快,影响太大。
之后子贡又补充:“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也,犹犬羊之鞟?”
子贡告诉他文和质其实是一个东西,都是人的思想修为,就好比虎豹身上剥下来的皮和犬羊身上剥下来的皮一样,虽然花色不同,但本质是没什么区别的。
文与质其实本质都在于“用”,不论是本质比较灵光,一点就通,还是通过后天努力学来了学问,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它们拿来用的。
人们往往忽略了“用”这个本质,不是一辈子死钻学问知识的牛角尖,道理知识一大堆,就是“无事静坐谈心性”,感觉自己身上闪闪发光。
结果一到真刀真枪实干的时候什么也干不成,都是些自以为是的空把式。
所以不能犯了舍本逐末的问题,要以“用”灵活地去把握文与质,而不是仅仅单纯执着于文与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文质彬彬。
这是从个人角度来看,而如果从社会角度出发,其实也是一样。
纵观古今,一个民族如果想要长久存在下去,注定不能离开文与质的均衡发展。
千年来世界上纷争不断,发生过无数的战争,无数的国家和民族都在战火中永远消失,只有我们中华民族,虽饱经磨难依旧延续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与质共同发展的原因。
我们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开始,便依托广阔的东亚大陆发展农业,建立起一个农业大国。
而尧、舜、禹、汤、文、武几代,更是完成了中华原始文化的积淀,即中华民族的人文文化,虽后世经历了几千年的战火纷飞,但这套文化体系一直传承至今,这在我们古代的朝代更替中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的。
《周易》、诸子百家的思想、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致用,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
虽然朝代更替,思想和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却从未中断过,甚至是在当时诸如蒙古、女真等外族统治时期,其依旧要用到汉文化来为政。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只要文化根基没有断掉,灭国并不可怕,有土地、有文化,总有一天还是要复国的。
而反观外国民族则不同,比如欧洲国家。
欧洲国家其实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与孔子同一时期就涌现出诸如亚里士多德等等一系列哲学家,而且其艺术造诣也非常高。
可欧洲国家碍于地理因素,发展不了农业,只得依托商业立国。
所以总归是文有余而质不足,战乱之下民族的火种便很容易熄灭,以致文化的根基也就一并断掉了。
而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又从我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掠夺了大量资源,发展迅猛,建立了看似非常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很多人更是开始崇洋媚外,向往欧美国家的富有,推崇欧美国家的人权、自由主义。
但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只是暂时的,其内部矛盾其实是非常多的,这一点马克思是进行过深刻分析的。
正如前面所说,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有断层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的上半层是空缺的,也就是缺乏了历史经验的积淀。
比如欧美国家标榜的绝对的自由和个人,其实像极了春秋战国时期杨朱学派的理论,这种价值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我们中华民族所淘汰,问题很多,是行不通的。
而他们所推崇的“消费刺激生产”,拼命赚眼前的钱,却不顾后果,最终的结果是迎来了战争以及通货膨胀,这一点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已经得以充分验证。
我们老祖宗说过“生之者众,用之者寡”,这种说法现在看来非常朴素,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是一针见血。
这就是质盛而文弱的结果。
所以,孔老夫子的教诲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代的我们,该如何完善自己?如何给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力量?
子曰:“文胜于质则史。”
历朝历代,好日子过久了社会风气就要变味了,享乐之风盛行,人人没了信仰,社会也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在当下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赚钱而考试,为了炫耀而做事,乃至“娱乐至死”的浮躁之风盛行的文化危机之中,恢复“文质彬彬”的状态,是当务之急。
小到为了自己修养的提升,大到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点我辈一定要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