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

科举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古代考试制度,不过笔者相信,大部分朋友对科举制度的了解都是来源于影视作品,或者是白话小说,那里面的科举考试,都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或者渲染气氛而特别设置的,而对于科举制度的细节,不知朋友们了解得是否全面呢?我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为何这样说呢?因为隋代科举兴起,但不够完善,唐宋时科举制度虽日趋完善,但所录取的人员非常之少,一科往往只有几十人。而明朝自洪武开科,势头便如当今的高考,实行了扩招,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这让广大读书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以读书做官为业的学子越来越多。

可以说明代的科举制度,不仅体制得到完善,而且也是这种考试制度的典范,今天我们就拿它做个样本,来看看科举制度到底是个啥样子。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1)

一、千万不要小看了秀才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也就是老百姓常常念叨的“考秀才”,如果没有赶上特殊情况,基本上一年考一次。那位说,感觉白话小说里的秀才多得很,而且经常听有人说“穷秀才”,可见当秀才并不是能得高薪的“职称”,考试难度应该不大吧?

您要是这么想,可就不应该了。秀才虽然在整个科举体系里的级别最低,是州县级别的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得到这个称号很容易。有些人到了七老八十还是“童生”,读书一辈子连个秀才考不上的大有人在,所以不要小看院试的难度。

院试的考试成绩分六个等级,只有考到一、二等的童生,才能通过考试,被称为“录科”,当然通过了“录科”,你就成为了秀才,成为了秀才,就有资格进入“官办”的学校学习,也就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也就是举人的考试了。

当然秀才也不是没有特殊待遇的。成为秀才的人,就算是有“功名”傍身了,有“功名”就不能算是普通老百姓了。秀才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当然仅限本人),而且见到县太爷也可以不用下跪了。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2)

二、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举人

身为秀才,当然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成为“举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参加“乡试”,这是省级的统考,每三年举办一次,举办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八月,所以也被称为“秋闱”。

“秋闱”中过关的考生,被称为举人。当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不过当举人与做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做,不代表一定能做。举人当官的途径基本上只有一条,那就是“补缺”,等到某一官职的前任不在了,而国家又没有合适的人员来补充,那么就会通过“面试”,从举人中选人来“补缺”。

虽说通过“面试”进行考核水分很大,谁能入选全凭上司的好恶,但举人是候选人的资格是确定的,就凭这点,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可以被称为“老爷”了。 不过“老爷”的名号可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为啥?看看举人的录取比例就知道了。

其实“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竞争最激烈的环节,国家给各省分配录取名额,录取率超低。笔者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明代各省中举的名额是这样的: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3)

洪武三年(1370年)刚刚开科的时候为:直隶(南京)100人,广东和广西各25人,其他省份40人。明初时,这个人员数量不是规定死的。

景泰七年(1456年)时,各省中举的定额为:北直隶(北京)和南直隶(南京)各135人,江西95人,浙江和福建各90人,湖广(湖南、湖北)和广东各85人,河南80人,山东75人,四川70人,山西和陕西各65人,广西55人,云南30人。这个标准一直沿袭到明末,除了后来贵州从云南分立,改成云南45人,贵州30人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变动。

好家伙,这么一看,当年考举人的录取率,可比现在的高考难度大多了,还是生在现代社会更加幸运,否则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可真是一件是比登天的事情。能在“乡试”中中举的,妥妥地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仅仅是学霸便可以了吗?除了超群的智商,你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还有一个受得起“虐”的身板。为何?我们去参观一下科举的考场“贡院”吧。

通常来说,乡试是考三场: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三场三天。都是要在形同监牢的贡院中进行。贡院里为考试准备了上万单间,如果有对笔者前文中提到举人录取率远远低于高考录取率有质疑的朋友,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具体数字。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4)

是单间不假,但千万不要与“标间”相比,这种考试用的单间称为“号房”,每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这真是个房间吗?如果说是一个大号的封闭式“笼子”,估计没多少人会反驳。

更为夸张的是,考生要在这个“笼子”里,不得出入地待上三天,吃喝拉撒睡全部要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完成,或许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当政者是要以这种近乎虐待的方式,来考验所选人才的意志力和耐受力吧。

三、真正的人生考验:会试和殿试

在“秋闱”中中举的学霸们注意了,你们已经有资格,向下一个目标进军了,这就是“春闱”,也就是来年二月份左右,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在会试中,你要忘记你是省级学霸这个事实,因为你的对手,将是来自各个省份的佼佼者,你们的对决,将是这个国家在那个时代,“最强大脑”之间的角逐,这是一场尖峰对决的竞赛,也是一次真正的人生考验。

当然“号房”的经历也会重演一遍,考试的内容,除了题目不同之外,范围、形式和时间也与“秋闱”是一样的。在这样近乎白热化的会试角逐结束后,会有大约三百名真正的精英入选,这三百人暂时被称为“贡士”。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5)

随后要进入整个科举制度中最关键的环节:殿试,但无论如何,这三百人将全部被封为“进士”,不会再有失败者。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接受皇帝的考问,通过天子的认可,并被颁发这个国家对于读书人的最高奖赏,通常殿试只考策问一项,为时一天。

既然不是淘汰赛,为何还要搞殿试?其实殿试的主要作用对这三百人的学术水平做出判断,并进行排名。殿试会将进士们划分为三个档次:一档三个人,称进士及第,并赐予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殊荣。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剩下的为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至此,科举全过程结束。当然能够最终走完这个过程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在得到国家正式编制,并一定会被委派官职的同时,也理应得到被人们(包括后世)仰慕,并载入史册的殊荣。

四、连中三元是大概率事件吗?

在古代,会用“连中三元”来夸奖一个人有学问,那么到底啥情况算“连中三元”,概率到底有多大呢?

科举连中三元是哪三元(什么是连中三元)(6)

1、先说什么是“三元”,怎样能连中三元?

乡试中的第一名举人,被称为“解元”,这是第一元。会试中的第一名贡士,被称为“会元”,这是第二元。第三元估计大家已经猜中了,就是殿试中的头名进士:状元。

搞清楚了“三元”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啥是“连中三元”了,也就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称为第一名的那个幸运儿。

2、连中三元的几率有多大?

这是一个涉及到数字的问题,那我们就来用数字说明一下好了: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起,到清朝灭亡为止,大约1300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现过13位学子,获得过此项殊荣,要是算个平均值,一百年出一位,真正的“百年一遇”。

说具体一点,分别是唐朝2人,宋朝6人,金代1人,元朝1人,明朝1人,清朝2人,这些人实在是可望而不及的超级人才。调侃一下那些梦想穿越回古代的现代朋友,不管去哪个朝代,如果有个状元梦,或许凑合可以实现,但是连中三元这种几乎可以与“创造历史”放到同一级别的操作,还是不要梦想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