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1)

来来来,看看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一听这吆喝声,仿佛就立刻置身于喧闹的街市之上,各种小摊小贩卖力招呼着路人来光顾小本生意。

吆喝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你心痒痒,非得要凑上前去看看卖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可以说有没有带货能力就靠这吆喝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吆喝也被叫做“市声”或“货声”,较早在典籍中的记载是我们非常熟知的“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云:“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个小贩说他卖的矛是史上最尖利的,又说他卖的盾是史上最坚固的,结果要拿他的矛与盾相互对峙就被打脸了。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2)

图片原创

吆喝还是一种打广告的方式,从古至今更是将其玩出了各种花样。

现代人也有着这样抑扬顿挫的声音记忆,比如京韵十足的老北京吆喝,绘声绘色,变化颇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在2007年就被正式列为第二批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实秋就曾评价说老北京吆喝声就像一出出评剧,有的是在唱大花脸,声音洪亮如钟,震得人心肝颤;有的就像花旦,一把黄鹂好嗓,清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为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

吆喝虽然短小精悍,却悠扬悦耳,富有韵律感与表现力,吆喝词更具有体系感,,搭配街头巷尾的热闹背景,绝对可以当作一种系统化的艺术形式。

是不是夸大其词?接着往下读读看。

01商贩吟叫百端,只为赢得大众青睐

说起宋朝的吆喝声,宋人对其有个极风雅的称呼,叫做“吟叫百端”,《游宦纪闻》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用韵令来形容吆喝,可见这市井叫卖声就像音乐一样朗朗上口,很是悦耳动听。

翻开一整本《梦粱录》,商贩们都一一化作行吟者,从初一到端午,自隔宿及五更,街市上的吆喝就不绝于耳。有趁着早市叫卖洗面水、果子、汤药和饮食的货郎,也有沿街转悠,口中念念有词“时运来时,买庄园、娶老婆”的卜卦者,甚至连不聋的哑巴都要借助工具吆喝几声。

宋朝有一种仿声器械“颡叫子”,专门为声音有缺陷的人设计,它的原材料是竹木与动物牙骨等,使用的时候放入咽喉中,就能发出模拟人声。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3)

《清明上河图》中的热闹集市

《都城纪胜》中形容开封的叫卖声是:“都人固自为常,若远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意思是说这般热闹景象,城里的百姓们对此很是常见,如果宋朝有刘姥姥进城,一定会对这群喧竞卖声大吃一惊。

《事物纪原》也记述了开封的吆喝盛况:“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如果叫卖商品只靠嗓门大的话,别人就会认为是噪音。但是若带有韵律和节奏,不是简单的 “大声公”或“嗓叫子”,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吆喝才能被宋人视为吟叫百端。

02要想东西卖得好,创意文案少不了

宋朝吟唱叫卖不绝于耳,想要脱颖而出就要玩出创意了,比如在吆喝词上下功夫。

《水浒传》里就描写了很多引人入胜的吆喝广告。

卖刀人故意用激将法对林冲说“咱这宝刀,没识货的”,林冲一听,脑子一热就花钱买下了;白胜在黄泥冈吟唱“赤日炎炎似火烧……”,引诱又热又渴的杨志和军士们买下白酒;燕青假扮成商贩,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一边吟唱叫卖,一边打节奏,吆喝成一场演唱会。

吴用更是演技出众,打扮成摸骨占卜的算命先生,还不忘手摇铃杵假模假样念道:“知生知死,知因知道……先请银一两。”神神鬼鬼的氛围立马就有了。李逵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简单明白的几个大字“讲天谈命,卦金一两”,有了这两句广告词,装作是个道童也很像模像样。

只不过,古代的算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封建迷信,我们要注意甄别。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4)

图片原创

《鸡肋编》记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得是宋哲宗时期,开封有一位卖环饼(馓子)的商贩,每日挑担上街,不说别的,只坐在街上长叹道:“亏便亏我也!”其实这句话就类似于现代商场的 “挥泪大甩卖”,于是他的饼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了。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东坡非常擅长写广告词,而他的《猪肉颂》竟然能改变宋朝的饮食生态。

要知道北宋中期的国人不大吃猪肉,羊肉才是他们的最爱。然而东坡被贬黄州后,吃不起羊肉,只能将价格低的猪肉做成后来的“东坡肉”解馋,他还挥笔写下猪肉的美味加以推广,因此猪肉才成为了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

03艺术源于生活,吆喝也有乐韵美

吆喝真的被宋人玩成了一种乐艺。

在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开封乐工杜人甚至根据商贩的吆喝声编写了一套“十叫子”的唱曲,也被称为 “叫果子”,其用词诙谐,南腔北调,合辙押韵,瓦市里就经常表演这套曲目来娱乐大众。

另外,当时就已经有了专事吟叫的集社“律华社”,专门采集各种市井吆喝声,像诗歌一样编纂成小册子来收录,这些充满韵律美的吆喝声广为传唱,其中卖花词更成为了宋词、元曲的常见词牌与曲牌。

每年春日融融的时候,街头巷尾,摊铺林立,卖花人的吟唱之声,清奇可听, 一朝天子宋徽宗就曾对这样的天籁雅韵念念不忘,有诗为证“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

卖花还被宋人当做是一件赏心悦事,想想,卖花人悠闲挑着花篮闲行里弄,姹紫嫣红的花名在口中吟唱,连吆喝声都浸满了醉人的花香。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5)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花篮图》

《武林旧事》中还记载了吆喝大赛的举办,南宋末年,俊男靓女们托着“市食架盘”,“歌叫竞入”,贵人们做评审官来鉴赏吟唱的好坏,还会赏赐相应的金银珠宝,每一次卖花人都是夺魁的大热门,其中不乏一夜致富者。

南宋时期的临安,依然沿袭着汴梁的卖花风格:各种鲜花被卖花人精心搭配,在花篮里安插得错落有致,提着花篮沿街吆喝,声调悠扬如歌,为寻常的市井生活增添一抹清韵雅致。


由此看来,吆喝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口头广告,久而久之,更从中衍生出一种民族的声乐艺术,经典元杂剧《百花亭》中就保留了宋朝“吟叫百端”的唱段。

它是商业文化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经过历史的变迁,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那有腔有调的旋律,不仅吆喝活了市场,也吆喝到了人心里。

声声热闹的市集里,

有了吆喝,才有了灵魂。

古代小贩吆喝声(摆摊的灵魂叫卖)(6)

《清明上河图》局部

馄饨异闻录,专注世界奇闻异事,喜欢记得关注我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