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顺其自然之道(道德经把控主观意愿)

道德经顺其自然之道(道德经把控主观意愿)(1)

一、

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就是说: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但是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这是自然中核心的规律。

事物的存在和成长不仅是主观意识能左右的,而是由客观因素所形成特定的状态,并且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这是超乎世俗的智慧,但是唯一存在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需适当改善自己的主观情感。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情绪,而“顺其自然”则是一个人在超出当下情感的基础上,抛开个人利害得失以及自己的情感欲望等许多因素,才能达到的智慧境界。

所以在《道德经》其它的一些篇章中,都在强调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放下欲望对自己的牵引。

当一个人能够抛开欲望得失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便解决了主观对于自己的影响,因为欲望是很多主观念想的根本,当欲望不存在的时候,那些背离自然状态的想法和行为也会适当减少。

道德经顺其自然之道(道德经把控主观意愿)(2)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有一篇章,叫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利益比起来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伤害更大呢?过分贪恋必然会造成大量耗费,过多的货藏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才能避开耻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能保持长久。

老子就是通过唤醒世人贵重生命,轻视利益,减轻欲望对自己的牵引,不可为利而奋不顾身,从而达到正确养身的重要性。

而且也是能够顺应自然的基础,因为你主观意念慢慢减少的时候,才会逐渐产生顺应自然的心思。

二、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赫赫有名的战争:淝水之战。

当时西晋王朝灭亡之后,中国呈现了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南方是司马睿重建的晋朝,史称东晋,而在北方则是少数民族组织建立的政权,史称十六国。

道德经顺其自然之道(道德经把控主观意愿)(3)

后来在前秦苻坚的征战之下,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统一了北方。当前秦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将前秦治理的井然有序时,欲望也开始膨胀。

当时国力逐渐强大,苻坚的名声越来越高的时候,内心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也可以说,他掌控中国北部山川河岳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信,这种自信走到极端的时候,便成了膨胀的欲望。

此时他内心便出现了一个想法:伐晋,后来在公元383年正式出兵。

这一场由北跨南的战争,也就是从苻坚的欲望之中拉开帷幕,苻坚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在太极殿会见群臣,采纳各家之言。

当时有人同意伐晋,但是大多数人却持反对意见,比如说阳平公苻融对苻坚说:“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晋朝虽然出现了政治失德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大的过错,现在讨伐也算是违背天理,不可能达到目的,天意不灭绝他们,那最后遭祸患的一定是自己的军队。”

苻坚听了不但没有引以为戒,反而对谏言非常不屑。

除此之外,苻坚的朋友、夫人以及他的孩子,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劝谏,但是苻坚一概不听。

在公元383年秋季的时候,秦王苻坚大举发兵,进军侵略东晋,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苻坚率领的九十七万前秦大军败给了八万晋军,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而这也成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道德经顺其自然之道(道德经把控主观意愿)(4)

天地生出万物,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都是顺其自然的,功业才有所成,否则终将是徒劳。

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在主观意识上下了多么大的功夫,而是你在客观环境上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而苻坚所犯的错误,就是过于主观和武断。

在条件上做足功夫,当条件烘托环境达到成熟状态时,事情自然而成,而不是主观意识上的侵略和占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能更好的达到目的,而不是只是带着欲望的想法,企图成就一个自己本没有能力达到的状态。

通晓这种状态之后,就要学会放下欲望对自己的牵引,因为情绪在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让自己达到目的,反而会迷惑自己看清客观本质的途径,甚至让自己犯不该犯的错误。

只有以清醒的认知为基础,顺应事物之自然而成,才是该有的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