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

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1)

“俗气”的非化学性质

化学里面学习氢气、氮气、氧气还有氯气等等,颜色、气味、分子式、化学性质等,详细而又条理,理性而没有温度。

我们需要科学,毕竟生活一天比一天方便。

然而,人总是需要非理性,需要一些没有逻辑的情绪,就好像菜肴里面放调料,不放貌似对身体无害,却影响了心理健康,间接也对生理造成负面的作用。

所以,研究“俗气”,绝对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而要从文艺的角度。

包括“寒酸气”“乡土气”,这些似是而非的“气体”通常是自诩高雅之士的发明,因其群体占据的话语权,这些模糊不清的“气体”充满鄙视的味道。

那么,鄙视是种什么味道,“寒酸气”很容易联想到山西老醋,“乡土气”让人想起夏日雨晴,从泥土中蒸发出来的氤氲雾气,有清冽的滋味。

“俗气”的“俗”字过于抽象,难说其味,看来我们只能从形而上的角度笼统谈一下“俗气”。

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2)

“俗气”的两条标准

赫胥黎在《文学中之俗气》,强调俗气的标准和社会阶级有关,下层阶级认为美的,中层阶级认为俗气,中层阶级认为美的,上层阶级认为俗不可耐。

他以抽象定义抽象:“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

赫胥黎讨厌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的诗,形容他的诗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迎人。

钻戒本来是极美的装饰,十个手指戴满,数量过多是种俗气。

记得亦舒在《喜宝》中写,喜宝答应做富商的情妇,她挑选了店里最大最璀璨的一枚钻石,全店最大的,大得象麻将牌似的钻石,根本不衬自己纤细的手指。

钻石在这里显然不具备美感,而是一个寒酸女孩贪婪的表现,可见体态过大也是种俗气。

通常,我们联想到一个人大腹便便,必是一个俗气的形象,而清瘦桀然,必有份傲世独立的不凡。

再看乾隆皇帝的审美观,那时的瓷器富丽堂皇,饱和的色彩和图案不给瓷器留半点底色空间,我们称之为“大俗”

综合赫胥黎关于俗气标准的阶级论,大致可以给“俗气”两个标准:

(1)某样事物的数量或形状超过了心中的适量

(2)某样事物能感动的人数超过了自己隶属的阶级。

这两个观点我并不反对,因为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反应。

事物本无雅俗,不过随观者而有雅俗之分,无论智识和阶级如何,只要谈到一个事物“俗”,莫不是以上两种反应。

问题是,一个人一旦对事物和人做了雅和俗的判定,必然以模仿风雅、讥诮庸俗为基本的生活态度,那就难免不会求雅而得俗,以为没有比自己这样“雅得这样俗”的人更雅的人事了。

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3)

“雅人”的“雅和俗”

有一类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挂在口里最多的词汇就是“优雅”和“俗气”,当然,她是“优雅”的代言人,而凡不对她顶礼膜拜之人,大致都可以概括为“俗类”。

例如她去欧洲玩了一趟,回来后无论是中国的飞机场、火车站、各类景点等等,无不盖上“国人素质差”“庸俗的建筑”“污浊的空气”等等评语。

这令人不得不怀疑她是否在国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中国的雅至孝,“儿不嫌母丑”是雅的基本标准,她既然是决定无疑的“雅”,那只能不是中国人了。

若知识女性听大家称叹中国园林之美,必要摆出一副妙玉睥睨刘姥姥的架势,说“那是你们没见过市面,看了埃菲尔铁塔就懂了”......

再发发伦敦地铁上的照片,很多人在读书,便在朋友圈感慨国人之不读书,或者国人之碎片阅读。

而很有可能,她多年来的知识都来自碎片阅读的网络信息和公众号,而且,尽是些传销口号式的公众号。

最有趣的是,因为怕不雅的素颜被人看到,无论在商场、公共交通,旅馆大厅,甚至寺庙里,随时、随地会拿出粉扑,扑簌簌地往脸上扑粉,也不管其粘滞在夏天的汗沟里,还是被冬天的鸡皮疙瘩抖落一地。

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4)

求雅得俗,求俗得雅

求雅而得俗,《随园诗话》中说“人但知道满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满口不趋公卿之人更俗”。

这句话这厉害,就这句话来看,陶渊明隐居就隐居吧,偏要表白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见这公认的雅人,也还是有丝“俗”的。

英国散文家哈兹里特说,一切天然的、自在的东西都不会俗,粗卤不是俗,愚陋不是俗,呆板不是俗,只有粗卤而妆细腻,愚陋而妆聪明,呆板而妆伶俐才是俗。

这里俗的标准就一条——装模作样

好像满口说自己不在乎钱的人,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满口“雅”的人,往往为了掩盖自己本质的粗鄙不堪;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鸡鸣狗盗之心......

这就可以解释将自己的北大博士录取通知拿来晒的影星,实际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和钻营......

你又会发现有些人说极为流利的英文,语法完整,俚语成语双关语像面包上的葡萄干,多得看不到面粉,这恐怕是为了掩饰他非英文的国籍吧......

在红尘中生存,每个人都难免有点附庸风雅的习气,天下不愁没有雅人和俗人,按赫胥黎的标准。

而最缺乏的就是俗得有勇气的人。

好像被网络群嘲的窦唯——油腻的大叔,落魄的大叔等等,不过是他选择了像一个普通的中年大叔那样,骑着电动车,在北京的老胡同里穿街走巷,大口大口呼吸着市井之气。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音乐超凡脱俗,市井之气,反而是一种我们不能理解的音乐营养。

不是去了一趟西藏,就由俗转雅,不是吟诵了几句诗歌,就遗世独立,更不是赚得盆满钵满,包下整个歌剧院就将铜臭洗成雅香......

在我看,只要不妨碍别人的自在,全都是雅,只要是试图表白、妆点自己、傲视他人的行为便是俗。

在这个定义上,你即便是选择在伊壁鸠鲁的猪圈里自在打滚,与求雅得俗相反,这恰恰是求俗而得雅了。

(欢迎点赞,花样吐槽和转发)

看什么都觉得俗气(聊聊什么是俗气)(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