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刘奭是明君吗(汉元帝刘奭-他是一个好人)
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是汉宣帝刘询在位时候,对太子刘奭的评价,因为他认为太子推崇儒家,心慈手软,没有一点手段。但是即便他认为刘奭不是当太子的料,出于对发妻许平君的感情,加上担心中途废太子会引起不必要的内乱,他还是没有废掉太子。
不得不说他的评价很准,强大的西汉王朝就是从刘奭这里走向衰败。
有刘奭这样一个太子,汉宣帝刘询始终放不下心来。他考虑到死后太子可能会败掉大汉江山,于是就给太子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希望他们三个可以辅佐太子,好好的治理国家。
汉武帝的时候,他热爱开疆扩土,忙着打仗,国家的内耗很严重,经过汉昭帝和汉宣帝两位皇帝的不懈的努力,汉元帝刘奭从父亲手中接下的,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大汉朝。
再说回汉元帝刘奭本人,他心怀仁善,优柔寡断;精通诗书,爱好音律。是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
从汉宣帝刘询手中接过大汉江山的时候,他应该也是想大干一场的。
他特别节俭,以身作则,不喜欢铺张浪费,省下来的钱都拿去接济贫民百姓了。这一点应该跟他养母邛成太后的教育分不开。刚继位的时候,他就经常慰问百姓,救济贫穷的人,给他们种子,给他们农具,让他们能正常生活。
但是很不幸的就是,从他登上皇位以后,基本上年年都有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地震,蝗灾。一碰到天灾就要大赦天下,经常天灾就要经常大赦天下。坏人犯了事被抓进牢里,本来应该关十年的,不要一年就放出来了,慢慢的,犯错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小,坏人也就越来越多,地方上一片混乱。
汉元帝刘奭挑选官员,就喜欢找那些质朴,敦厚,谦让的,跟他的性格都差不多,而不去考虑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做官。
他让宦官石显担任中书令,中书令官职不高,但是却非常关键,一些重要的奏章,事情都要通过中书令来传递。
在他眼里认为宦官没有亲人孩子,更值得信任。不知道他是不是没有学过赵高的故事。
所以就造成了在当时的朝堂上,以萧望之为首的儒生一派,以石显为首的宦官一派,以乐陵侯史高为首的外戚又一派。
他的老师萧望之,当时就劝他,不能任用宦官,会乱了朝政。萧望之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宦官石显的不满,石显就向萧望之发起了进攻。
石显联合史高一起向汉元帝刘奭上奏折攻击萧望之,说萧望之想离间皇上和外戚的关系,汉元帝刘奭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老师,但禁不住宦官和外戚的连番攻击,于是就收了萧望之的印鉴,只让他初一十五来上朝。
萧望之的儿子,看自己父亲被冤枉坐不住了,于是就准备为父亲申冤。但是石显又说,萧望之指使儿子申冤,失了为人臣子的本分,大不敬,需要抓起来警告一下。萧望之毕竟是自己的老师,汉元帝肯定不愿意这样对待他。石显就说,只是关他几天,吓唬吓唬他。
汉元帝想着吓唬吓唬也没什么,于是就同意了石显去逮捕自己的老师。萧望之一把年纪了,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伤心加上失望,他选择了服毒自尽。
石显回来报告汉元帝,说萧望之自尽了。汉元帝伤心不已,一连哭了好几场,但是呢,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老师是被石显害死的,也不处罚石显,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萧望之一死,宦官就成了主角,丞相,御史大夫都要听石显的命令,发展到最后,朝政完全把控在了石显的手中,汉元帝彻底成了摆设,他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很多国家大事,都是石显直接决定了,压根不再过问他的意见。
宦官当道,大权旁落,西汉慢慢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他还是一个多情的皇上,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很喜欢司马良娣,但是司马良娣没陪他多久就生病了,临死的时候,司马良娣哭着对他说,自己的死不是因为寿命到了,而是因为你宫里的那些女人诅咒我!
估计司马良娣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话对汉元帝的影响这么大。司马良娣死后,他就对宫里的那些女人怀恨在心,再也不愿意宠幸她们。但是他身为太子,不能没有孩子,后来还是他的母亲邛成太后做主,强制性地给他安排了其他女人,这才有了后代。
但他在挑选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也很失败,他的儿子刘骜只知道迷恋女色,荒淫无道。导致最后大权都落在王家人手里,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精通诗书,爱好音律,推崇简朴,心怀仁善,多情,这些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优点,但作为皇帝,他耳根子软,毫无主见,任由别人摆布,强大的西汉王朝从他这里走向了衰败。
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如果当时汉宣帝刘询下定决心废掉他,对他来说,会不会也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