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浙江大学(高校教改浙江大学)

通过实施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浙江大学本科教育将逐步实现三个转型,即教学范式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型、教学环境向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泛在智慧教学空间转型、教育管理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决策模式转型。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薛佳怡

智慧教育浙江大学(高校教改浙江大学)(1)

浙江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全元

正如浙江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所讲,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驱动的学习2.0时代已经到来,学校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变得更加开放,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手段深度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育人更加科学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具体来说,浙江大学是如何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本刊对话江全元,带读者了解浙江大学的本科教学数字化转型之路。

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教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在线学习:今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浙江大学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江全元: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正在加速汇聚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向纵深推进,教育范式、学习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教学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驱动的学习2.0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数字化转型,学校变得更加开放,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手段深度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育人更加科学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

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有利于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全新智慧教育生态,重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空间,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助力学校一流人才线上线下开环融合培养体系成型,驱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

在线学习: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达到什么目标?做出了怎样的安排?

江全元:通过实施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浙江大学本科教育将逐步实现三个转型,即教学范式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型、教学环境向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泛在智慧教学空间转型、教育管理向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决策模式转型,形成以数字化为特征、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精准、个性、多元,线上线下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更加优质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根据这样的目标,学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在本科教学方面,拟陆续出台《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浙江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一流本科专业为抓手,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核心团队建设为主要内容,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为特征的一流本科数治教育新体系。

多方配合 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线学习: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为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浙江大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江全元:一是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学校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信息化专家开展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专题讲座,进行互动交流,切实帮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网上教学实践。该培训采用“讲授 交流”的形式,面向校内所有专任教师,每月组织1次。

二是信息化系统促成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加快构建丰富多样的智慧学习环境,积极推广应用广泛的智慧学习工具,在“学在浙大”“智云课堂”等系统帮助下,教师可以迅速实现线下转线上授课,日常教学中利用信息化工具做好混合式、项目式、虚拟现实教学,为开展智慧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持续开展MOOC、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以项目引导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四是做实做细教学保障。构建“网上教学”服务体系,建设客服热线、邮箱答疑、钉群在线答疑三大阵地,做到实时响应师生诉求。配备课程助教,为教师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帮助。

在线学习: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调整?

江全元:在专业设置上,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未来产业和学科前沿进展,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设置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相关专业;建设一批特色班级,如智慧能源班、智慧财务班等交叉创新班;完善多层次辅修体系,开设特色辅修班,如“AI X”、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微辅修班;探索本研衔接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如数字法治卓越班、“信息 X”交叉人才培养平台等。后续,学校将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数字 ”为特色探索建设一批交叉复合型双学位项目。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围绕产业行业数字化转型,链接全球优质资源,推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维度,完善“通专跨国际化融合、四课堂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四新”为引领,对接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持续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省级一流课程334门。

在线学习:浙江大学是如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

江全元:第一,加快线上资源建设,有效支撑融合教学开展。着力建设校内线上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在浙大”“智云课堂”等平台作用,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等工作,系统推进全校课程建成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世界MOOC联盟、泛太平洋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合作,加大海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通过校内教学资源建设、校外优质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部专业、形式内容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库,支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广泛实施。

第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分配线上线下教学时数。深入研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内涵本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线下(课堂)教学时长和线上教学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探索课程教学模式从“传统X(线下教学)—Y(线下实践)”拓展至“X1(线下教学)—X2(线上教学)—Y(线上线下实践) ”。

第三,做实做细过程性评价,有效保障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依托“学在浙大”平台,全面推进课前准备与预习、课中教学与测试、课后复习与答疑、课外自学与讨论等教学全过程记录与管理,强化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及时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动态,针对性开展学习帮扶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效果。

在线学习:请谈谈目前学校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效果。

江全元:首先,开放互动的在线教学环境日臻完善。学校提出K-CPS“三通一核”教学环境的顶层设计,不断探索和建设“学在浙大”教学平台、智云课堂和智慧教室。“学在浙大”教学平台支持在线教学、移动学习、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智云课堂支持课程直播录播,2020年实现所有理论课程线上线下同步授课。形成浙江大学智慧教室建设标准,建成500余间智慧教室。探索VR教学运用,与哈佛联动开设VR远程文化创新课程。

其次,优质教学资源初具规模。获批9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含虚拟仿真课程10门),13种教材获得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

再次,统筹现有资源成果,积极链接全球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化推进全英文课程、MOOC、课程思政等建设。截至目前,“学在浙大”已开设在线课程3万余门次,“智云课堂”每天直播并录播课程2000余节,为全面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接MOOC等课程建设项目,推进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一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积极推进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学校已在各大公共平台上线课程400余门次,如浙大的“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在超星尔雅平台累计选课机构为337个,累计选课人次数为177258。

最后,创设“三全育人”平台,提升数智思政水平。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系统性、针对性,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三全育人学生信息平台(ETA)建设,服务2.6万余名本科生及思政工作人员,打造过程性学业预警、智能安全预警、经济困难预警,助力精准思政。同步支持电脑端和移动端,实现学生事务100%“最多跑一次”,60%的学生事务“一次不用跑”,部分业务“秒批秒审”。

未来:加强学生侧教学改革

在线学习:对于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措施,师生们的反馈如何?提出了哪些建议?

江全元:对于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措施,师生们反馈整体效果良好。学生评价用“智云课堂”和“学在浙大”大幅提升了学习效率;“借助‘智云课堂’旁听推荐课程名单”成为论坛热搜榜首;“智云课堂”被评为毕业生首选珍惜的校园时光,也被誉为“浙大成就徽章”。教师反馈“学在浙大”在支撑课堂过程性评价、课堂活跃度方面超越传统课堂,“智云课堂”已成为提升老师教学水平、互学互鉴的“神器”。“学在浙大”“智云课堂”在内容呈现、影像留存、观摩教学、个性化教学、预习答疑、精准把控教学难点、教学形态转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针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步,师生们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系统化的信息化标准,打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及共享,提升数据使用和管理效率。网络安全是信息化的底线,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要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深入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应用能力以及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开展科技伦理、数据伦理等系列伦理课程建设。学校建设了许多智慧教室用于支持新的课堂模式,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保证新设备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提升师生的应用体验。

在线学习:学校今后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什么?

江全元:首先,我们将加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学生侧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变革,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学”关系的进阶,大力推进以线上线下融合为重点的一流课程建设,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泛在式学习变革,加强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衔接,鼓励教师以小组研讨、项目完成、论文撰写等形式布置课外作业,提升学习的挑战性、高阶性。通过对学生需求、学习能力的智能诊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实现个性化教学。深化学习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收集,精准分析学情,辅助教师开展交互性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其次,我们将全力打造新型教学空间。积极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智慧教室,有效整合数字化新技术,实现即时互动、远程协同、全程辅助和智能评估,为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变革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探索运用元宇宙技术,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教研室等数字教学空间,推进虚拟资源与线下实体的融合,实现沉浸式、体验式的在线教学,助力学生开放式、泛在式、个性化的在线学习。

最后,我们将完善教育管理业务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从采集、存储、加工到分析的全过程能力,以数据的高效互通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的联接和复用。全面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打造覆盖本科教育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加大对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应用,通过数据挖掘呈现问题短板,研判发展趋势,优化资源投入,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教育决策机制和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12月刊(总第88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