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二十九首(诗经臆读二十五)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第二十九首(诗经臆读二十五)(1)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溱」与「洧」便是《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的那两条河。「褰裳」便是《邶风·匏有苦叶》中「深则厉,浅则揭」的「浅则揭」,撩起衣裳过河。

朱熹《诗集传》曰:「淫女语其所私者曰,子惠然而思我,则将褰裳而涉溱以从子。」朱熹在这里把「褰裳涉溱」理解成女子要过河去找男子。如果你真想我,我就过河去找你。朱熹把「褰裳涉溱」看作是女子之行为,是带着「淫女」的偏见为说的,女子过河去找男子,以此而见其淫。这种偏见之言,自不足为据,程俊英先生即言:「这种看法反映了封建士大夫轻视妇女的偏见。」糜文开与裴普贤的《诗经欣赏与研究》也认为是女子过河去找男子,其云:「郑女因追求她的男朋友不来看她,一时情急,便涉水去找他。对他撒娇,显出一副打情骂俏的姿态来。」这种说法,其「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云云,就是女子过河找到了男子后,当面对男子说的。所谓撒娇、打情骂俏是也。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就文意本身而言,「褰裳涉溱」不当指女子,而应指男子之过河。如果你真想我,就过河来看我。《诗经》中描述男女之相约与期盼,大抵如此,基本上都是女子等男子或期盼男子的到来。《鄘风·桑中》那个女子是「期我乎桑中」,在桑中等我。《王风·丘中有麻》那个女子是「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在等待男子的到来。,《郑风·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到《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是一种期盼,这句之意和《邶风·匏有苦叶》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一样的, 水深就带腰舟过来,水浅就撩起衣裳过河,赶紧来。《匏有苦叶》最后点明「士如归妻」,《褰裳》则言「子惠思我」。

《毛诗写官记》云:「嗜山不顾高,嗜桃不顾毛。」要真喜欢,什么都拦不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就来。要不喜欢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性的这种态度,爽朗干脆,在《诗经》中是独一份儿,《诗经》中其他写男女之情的诗,都是哀婉柔媚的。郑振铎先生云:「《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一种媚态,一种美趣……《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

诗经第二十九首(诗经臆读二十五)(2)

从期盼而言,《邶风·匏有苦叶》云:「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是一种温婉动人的等待。《郑风·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已经有点着急了。《秦风·晨风》云:「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已满是焦虑。《郑风·褰裳》云:「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似乎可看作一种感情的变化历程。

从男女关系的嗔怨而言,亦可作如是观,如《郑风·东门之墠》云:「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还是一种哀怨。《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已然是一种伤悲。到最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也是一种感情的变化历程。

在和其他诗的这种对比中,显出一种情感变化历程,也见《褰裳》之诗其情感所处之境地。「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朱守亮《诗经评释》云:「此男子相悦,男子情好渐疏,女子恨怒负气以斥之之诗。」他把这理解为一种愤怒的斥责。所有的期盼、柔情都耗尽了,这是最后的时刻了,说「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细咏诗意,她并不是单纯的言「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而是前面有一句「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女子还是希望那人能「思我」,能「涉溱」的。所以这首诗单纯据「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理解为「女子恨怒负气以斥之之诗」便似有不妥。戴君恩《读风臆评》云:「多情之语,翻以无情。」这种理解是更准确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句看上去的斥责之言,实际上也是多情之语。是一时负气之下说的大话。自有一种不可断绝之深情。

诗经第二十九首(诗经臆读二十五)(3)

《郑风·褰裳》这种「多情之语,翻以无情」之解,可以用另外一首诗来佐证

唐风·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那个「羔裘豹袪」的人,对我傲慢不理睬。这可谓是「狂童」了。「岂无他人」,姑娘也是嗔怒了,然而后面却又转入「维子之故」。你对我这样,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别的男人了吗,还不是因喜欢你,舍不得你吗。朱守亮《诗经评释》曰:「其所以不与他人交往者,惟子故旧之情是念,惟子是爱也。了了数语,情颇曲折,意亦深厚,自是佳构。」

《唐风·羔裘》和《郑风·褰裳》是很像的。《褰裳》只不过在「岂无他人」后面加了一句「狂童之狂也且」,更显其娇嗔。她所思所念,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虽说「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但只是是这么说,说这样一个道理,毕竟还没有真和他人的打算。说一百遍「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但实际上从来就没有「他人」,还不是「惟子之故」。所谓「多情之语,翻以无情」是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