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m1910马克沁重机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在介绍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的时候大概介绍了一下奥匈帝国,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奥匈帝国已经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不过即使如此奥匈帝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的老牌工业国家之一,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战爆发时奥匈帝国的军事工业全球第四,欧洲第三,坐拥欧洲最好的钢铁厂-斯柯达钢铁厂和斯柯达兵工厂,弄出一挺机枪还是绰绰有余;今天就来讲讲奥匈帝国使用的一款重机枪,该枪虽然长得像马克沁机枪却不是马克沁机枪衍生型号,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是格外细致。
欧洲兵工厂的“明珠”斯柯达兵工厂
1884年,马克沁设计出来的马克沁重机枪打开了人类自动武器的大门,在当时有比较务实的国家是直接拿过来用,也有一些选择了自己弄;1902年时德国枪械设计师安德烈亚斯·威廉·施瓦茨罗泽为自己设计的机枪结构申请了专利,随后将该专利卖给了奥地利的斯太尔兵工厂,1905年斯太尔兵工厂开始量产,期间还有小打小修了2年,1907年时才被奥匈帝国选定为制式重机枪,定名为施瓦茨罗泽M1907重机枪。
施瓦茨罗泽M1907重机枪,和1907/12的区别就是水箱和机匣的空隙
1912年时,施瓦茨罗泽M1907重机枪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改进,包括增强零件质量,减轻机枪支架等,这一型号就是M1907/12重机枪。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口径8毫米,全长1065毫米,枪身空重20公斤,全重(含三脚架20公斤和冷却水3公斤)43公斤,采用弹链供弹,理论射速每分钟400发。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高射角度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采用气体延迟反冲原理,闭膛待机;没有刚性闭锁完全依靠枪机重量和复进簧;子弹击发后,火药气体的压力通过弹壳的底部作用在枪机上;枪栓向后运动将撑杆推开,大部分初始压力都通过撑杆和肘节的重新定向传递到了机匣上;大而有力的复位簧在后部等到枪机后坐行程完成将立刻迫使其向前,此时一个类似于转轮枪的弹巢一样的星轮机构利用枪栓和星轮上凸轮表面的相互作用,每次射击向前星形轮旋转一格将新的子弹拉进来由枪机送入枪膛待击。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射击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外形上最醒目就是那个十分夸张的喇叭口消焰器;该枪的机械瞄具为后照门缺口和刀片式准星;三脚架的高度可调,并且具有横移和高射角度功能。 该枪还有专用的护盾护;另外该枪的很多细节都表明设计师是一个经常和枪械打交道的人,比如抛壳口有防尘盖,扳机按钮有保险设计,甚至水箱和上油口的盖子都加装了漏网;射击时需要士兵将两侧把手向后旋转就可以击发,这个把手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方便运输。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的护盾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夸张的喇叭口消焰器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射击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涂油”,不过和日本人那种油刷子抹油不一样,这个枪在内部机构里设置了一个喷油口,这个喷油口在每次子弹击发前向腔室内喷洒一些机油增加润滑,整个体统包括一个储油器和一个枪机往复时控制的油泵。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注油口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的优点是构非常简单,动作可靠、便宜易生产;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该枪采用了气体延迟反冲原理,这种原理下的自动武器武器需要较短的枪管或者推力较大的子弹,而奥匈帝国的8毫米子弹推力不足出现在弹头飞出枪管前膛压还是很高的时候自动机构已经开始抽壳导致弹壳炸裂的情况;后来捷克斯洛伐克使用了推力更大的7.9毫米毛瑟弹就没在出现这个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士兵操作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
施瓦茨罗泽M1907/12重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广泛的使用,虽然它的名气不如德国MG08或者美国勃朗宁M1917,但使用过该枪价格低、结构简单以及容易制造的优点使得有而是多个国家装备过,其中包括中国20世纪20年代曾小批量进口过一批,该枪参加了一战和二战,二战时期属于二线部队却也是广泛装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