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吼原貌(河北镇海吼重32吨)
河北沧州,位于渤海之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历史时期的沧州可谓人杰地灵,诸如《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纪昀,晚清著名谋臣张之洞等诞生于此。
当然沧州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当地还有一些名扬海外的历史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非常重要,当地人民认为这件文物一直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全。
它是一个巨大的铁狮子,坐落于沧州的海边。河北的“狮城”之称也是由此而来,这个铁狮子又被民间称为“镇海吼”。
千年以来,它饱经战火的摧残仍屹立不倒,但最终却在专家的保护下退出了历史舞台,事件背后的缘由可谓令人十分叹息!
“铁狮子的由来”关于铁狮子的由来,一直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主要流行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相传是后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契丹之时,为镇守沧州城所造,以保地方太平。
其二,这尊铁狮子位于沧州开元寺前,它的腹内是空心的,但却刻有《金刚经》的文字。
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而开元寺内又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因此大家就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认为这铁狮子极有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镇海吼”地背上有一个极大地连花盆,大家认为这个“连花盆”是文殊菩萨打坐的地方。
其三,因这尊铁狮子的别称名为“镇海吼”,所以推测其应是当地百姓为镇压海啸,保护地方平安才进行建造的。
古代沧州临近沧海,当地老百姓们经常受到水灾的影响,导致庄稼颗粒无收,所以经众人集资,修建这一铁狮子。
后续修复的专家在狮身外发现:的确铸有捐资者的姓名,所以认为该说法较为可信。
风吹雨打,留下斑驳沧州铁狮子因其铸造年代久远,所以兼具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在它的身上也留下了一些年代的痕迹。
狮身整体由“泥范明铸法”逐层浇筑,共计使用范块600余块。在其腹腔内部还有以优美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为研究中古时期的冶金工艺与佛教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沧州铁狮子因体型巨大,所以建造之后只能放置于空地之中。清嘉庆八年(1803年),沧州铁狮子被大风吹倒,可见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其根基已经不再稳定。
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起重器,所以无法帮助“镇海吼”站起来,只能任由它倒在地上。虽然90年后“镇海吼”被重新立起,但其下颌、腹部和尾部都已经被严重损毁。
20世纪50年代,沧州因地势平坦,遇强降水汇聚成涝灾。
铁狮子的腹部及腿部都曾在当时,被雨水浸泡数月,情况已然不容乐观,必须得到及时修复。
“弄巧成拙”的保护此时正值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相关文物保护技术与实际条件都不成熟。
因此,经过向苏联专家“取经”,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沧州铁狮子上面修建了八角亭,使他免受雨水直接破坏。
未曾料想,因八角亭的修建反而使铁狮周边的水汽不易蒸发,还加快了狮身本体的腐蚀速度。所以未经多年,这个八角亭就被拆除了。
拆除八角亭之后,专家又考虑到:沧州铁狮子因长期陷于土中,所以才屡遭雨水侵蚀;因此要另外想办法让“镇海吼”少接触雨水。
于1984年在其北边新建了一座高达2米的隔水台座;然后将铁狮子挪到这个隔水台座上。
该保护方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出在:以当时条件挪动这样一尊庞然大物是否可行?
最终经过两台30吨级的吊车同时起吊,才将铁狮子移到新建的台座之上。
然而此番保护的同时,却是对镇海吼又一次的严重破坏。
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其铁铸的身躯早已脆弱不堪,怎经得起吊装挪动?
所以在吊装之后,铁狮子全身破损多处,严重受伤。“镇海吼”的下巴、尾部还有它的前后足都已经被完全损坏,难以修复。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在吊装之后,没能及时清理狮身上留下的多余物质;然而这些物质在接触水分后也会体积涨大,最终导致铁狮子的腿部裂缝更加严重。
鉴于铁狮子的腿部已经难以支撑,存在随时可能倒塌的隐患。经相关专家探讨,后续提出:以铁管为支架从而固定沧州铁狮子的办法。
1995年,工作人员将16根铁管,架设在台基与沧州铁狮子之间,以免意外倒塌。
但大家都知道,铁管只能承担“镇海吼”一部分身躯的重量,关键还是要靠四条狮腿进行支撑。
因此修复文物的专家向“镇海吼”的腿部灌入了一些类似于混凝土的混合材料,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狮腿更加固定。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材料混合之后,遇水又再度膨胀了;这使本就破败不堪的狮腿又出现几十条裂缝。
几年之后,“镇海吼”年迈的身躯最终还是倒下。千百年来的古老文物扛住了历史的磨炼,但扛不住这一系列不合理的保护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家的保护政策更加完善的条件下;当地政府运用三维光谱分析的方式,对狮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再塑造。
在塑造成功之后,将原先的“镇海吼”收藏到了当地的博物馆中进行更好地修复和保护;将新建的铁狮子又置于原先的位置,来守护这一方水土的安全。
结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镇海吼”的倒下就是因为这些专家们没有遵守客观规律,没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到修复和保护铁狮子到底需要什么。
只有在遵守自然规律的条件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改造这个世界。专家们也只有在这一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去修复和保护“镇海吼”。
“吃一堑,长一智”。希望在这一实践之后,能给更多的文物专家给予警示:在出土、修复和保护文物之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全面之后再行动。
希望我国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技术都更上一层楼,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文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