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信众戒律(整治自己心中诸多妄念)
什么是治心?
治心就是整治自己心中诸多妄念、贪念、俗念、邪念、狂念等等有碍清静之念。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治心之说分散于道藏诸多经典之中,今敝人举列几册以为谈道说心之用,《内观经》、《清静经》、《消魔经》、《坐忘论》、《道法九要》等等,当下我们来引经据法以谈心。
《内观》: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
《内观》: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主火。....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坐忘》: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引以上玄门经典之言,心的功用在于可节禁此身形是否妄动,放纵它它就带着此身去放肆妄为,禁制它,它则可使此一身洒脱清爽。再者若此心清静则与元神相合,即言心神合一,若是不去监视控制它则心神背离,即言心神不宁。
治心灭妄的方法
《内观》: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内观经的治心方法:以虚、无、定、安、静、正、清、净等等对以禁制,以直、平、明、通等等以元神对以察照内心。
《清静经》: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清静经的治心方法:以遣其欲(遣其欲就是消除无必要的欲望,工作养家饮食养形这是生存所须不是欲望)、澄其心(澄其心就是简除无必要之事,断绝无必要的外缘)来下手。
《消魔经》:平淡无营内视八道,数神垂魂不苟不保,灰尘九魂抱一游冥。
消魔经的治心方法:内抱清静之一念,遂将满身妄念一并尽销。。
《坐忘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坐忘论的治心方法:收拾此心中攀附之所在,因此心无可攀附所以自入虚空以心合道。
《道法九要》: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
道法九要的治心方法:时时注意个人的日常之行为来端正自己的心念。
综上所述要治心就要做到 “静心、净心、尽心”,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
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
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
《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意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第六十七代嫡传弟子
天津市『正一天师堂』门下
武清道教践行人『聚汇和』杜三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