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全解析(苏德战争15-辉煌与凯歌)
题图: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为战功卓著的两位元帅授勋。
辉煌与凯歌
“望不见边际的坦克、火炮牵引车、汽车、马车滚滚向西驶来,无穷尽的队伍高唱着战歌豪迈地详细行进。穿着肥大军装的少年在挥手,年老的战士坐在野战炊事车上,女调度员站在街心指挥着交通……到处都是‘乌拉’的呼声,好像整个俄罗斯都呐喊着冲杀过来了……”
——一位苏联作家的记述
1、突击!突击!再突击!
1.1战法
当战争进入1944年,苏军已经在兵力兵器、人力物力等方面占据优势,部队编成、战役战术理论的发展日益完善,诸将的统帅经验与指挥艺术也日趋成熟。
现在的苏军,各级部队都加强有炮兵、工兵和坦克兵部分队。集团军通常由三到四个军,加强一批炮兵、反坦克、迫击炮、近卫迫击炮(火箭炮)和防空部队构成诸兵种合成兵团,战斗力显著提升。
新版《红军战斗条令》则充分体现了战役战术理论的进步,突出强调了机动能力、突然性和争取主动权等原则:
“机动是达成胜利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机动包括部队有组织的进行运动以建立最有利的编组,并将编组配置在最有利于对敌发动决定性打击的阵地上以赢得时间和空间。机动的指导思想应该简洁明了并秘密快速的执行以达成对敌的突然性......”
“定下大胆的决心,以坚定的态度将之贯彻到底,并准备好为之负责是战斗中所有指挥员的行动基础。大胆而又明智的勇敢应该永远是指挥员和他的下属的性格。不要责备那些积极消灭敌人却没能达到目的的人,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些害怕承担责任,消极等待不能抓住时机用全部的兵力和装备去赢得胜利的人。”
在战役布势、战斗队形排列上,从以前的单梯队发展为2个梯队甚至3个梯队。在战役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正面总长三分之一的主要方向集中50%的兵力、65%的火炮、坦克与航空兵。在进攻地段10-15%的突破地段集中50%的步兵师、50-80%的火炮、80%以上的坦克自行火炮、几乎全部的航空兵。以此建立起绝对优势:步兵为3-5倍,火炮、坦克为5-8倍,航空兵为3-5倍,火力毁伤纵深8-10公里。大道至简,简单粗暴却强力有效。
《条令》规定了很多战役战术的标准流程,进退皆法度严谨。
攻势通常由步兵在工兵和坦克或自行火炮的支援下开始发动,炮兵和空中支援伴随攻击部队前进。第一步,攻击部队突破德军前沿防御深入至其后方。如德军防御坚固未能突破,指挥员重新选择德军防御薄弱环节,由第二梯队的步兵部队和机械化突破部队实施突破。第二步,形成突破后,迅速选择最有利时机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过早会陷在突破作战中,过迟可能会遭到反突击或让德军重新组织起防御阵地。主要由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担负此任务。第三步,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长途奔袭上百甚至数百公里,在敌军深远后方的战役目标完成合围并聚歼。
整个战役指导思想与德军如出一辙。战争前期血的代价没有白费。如果图哈切夫斯基能看到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一定会倍感欣慰。
建立起物质力量的巨大优势,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破蛹化蝶,苏军开始各种吊打,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历史上一度称之为“十次突击”。
(1944.1-1945.5战争态势)
1.2北方
第一次突击,1944年1月在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地区展开,收复列宁格勒州全部与加里宁州的一部分,并突入爱沙尼亚领土。
1.2.1换将如换刀
还在43年10月,朱可夫、瓦图京与曼施坦因、霍特恶斗的时候,最高统帅部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乌克兰一地。在德军北方、中央集团军群结合部发起涅韦尔战役,力图分割德军两个集团军群。该战主角是平复了创伤归队后统帅加里宁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战役开始极为顺利,5天时间攻占涅韦尔,在德军两个集团军群之间撕开了一个20公里的缺口。随着胜利的进军,10月12日加里宁方面军改称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但是接下来又停摆了。苏军试图发展战果,以西方面军中央推进,罗科索夫斯基白俄罗斯方面军、叶廖缅科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南北两翼包抄合围德中央集团军群。这个胃口有点大。德军当然也明白一旦被分割后果很严重,拼死反击。结果除了罗科索夫斯基取得明显战果,其他两军都陷入胶着。叶廖缅科与现在由莱因哈特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一个要趁势,一个要反击,双方对攻,都进展甚微。
最高统帅部显然不满意了,现在不是41年了,军中战将如云,能征善战者大有人在。
11月中旬,巴格拉米扬统帅近卫第11集团军结束休整刚拉上前线一个月,突然受命前往莫斯科。安东诺夫介绍了当面情况后,拉上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大家一起去见斯大林。
斯大林温勉有加,亲自任命巴格拉米扬为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司令员:“您在奥廖尔和布良斯克地区成功实施的战役证明,您胜任新的岗位。”
巴格拉米扬表示,深感荣幸,竭尽全力,奋勉图功,不负众望。
随即开始讨论接替人选问题,斯大林提议老资格的苏联英雄奇比索夫上将接替巴格拉米扬指挥近卫第11集团军。巴格拉米扬沉吟不语,斯大林问起,巴格拉米扬回答说,奇比索夫在苏芬战争时就是中将,那时自己还是上校,现在让他屈就自己帐下,恐怕以后处不好关系。
斯大林表示:“你的看法值得重视。”
说完后抽了会烟斗沉思片刻,果断按铃召唤来秘书。
“拟一份人民委员会关于授予巴格拉米扬同志大将军衔的命令。”随即又问:“方面军司令员中还有谁是上将?”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
“把戈沃罗夫同志也写进命令草案。”斯大林吩咐,接着转身问安东诺夫:“您怎么想,安东诺夫同志,授予什捷缅科上将军衔对他工作有帮助吗?”
“当然。”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要接住。
斯大林再次吩咐秘书:“把巴格拉米扬、戈沃罗夫、什捷缅科同志写进命令草案。”
十分钟后,斯大林签署好了命令,向两位新晋升的将军表示了祝贺,按巴格拉米扬的意见调配了集团军司令员,并预祝战役取得胜利。伙伴们手拉手回到总参,安东诺夫大将把自己的备用肩章给了巴将军,巴将军把自己的肩章换给什捷缅科,大家换上新肩章,兴高采烈开了瓶小酒祝贺了一下,时来天地皆同力啊!
巴格拉米扬新官上任,果然换帅如换刀,连番激战,到12月底取得明显进展,合围了第3装甲集团军数个师,但未能聚歼只是击溃,攻占了戈罗多克,莫斯科为此鸣放了礼炮。战线推进到维捷布斯克城下后苏军力竭转入防御。莱因哈特遭受到沉重打击,但在维捷布斯克建立起新的防线,维持住了完整战线。更重要的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自己的南翼,为即将开始的第一次突击创造了有利态势。
再次失意的叶廖缅科被召回大本营,1944年2月去了刻赤半岛被任命为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实施克里米亚方向的进攻战斗。他在这个岗位上逐渐领悟了制胜的科学。当年同学们都说他反应慢,他的道路确实比其他统帅漫长一些,好在他足够坚韧。
1.2.2第一次
1943年初苏军打破列宁格勒的封锁,其实只为城市打开了一条狭窄的走廊,但这条走廊很容易被德军的炮火所封锁。德军也确实这样做了,一直对城市、走廊进行间歇炮击,威胁始终存在。现在,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苏军为此做了长达4个月的精心准备,不断修订计划、战场侦察、战前针对性训练、储备物资。到战前,苏军已经占据了极大优势:兵员比德军多50%,火炮迫击炮多一倍,飞机多3倍,坦克多2.5倍。
1944年1月14日,戈沃罗夫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科夫沃尔霍夫方面军以及波波夫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联合发动了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
战役首先从奥拉宁包姆登陆场开始,当年朱可夫曾以此为出发地域实施出奇一击。战役开始前,戈沃罗夫在德国人眼皮底下将第2突击集团军偷渡至此,集结了5个步兵师、600门火炮和各种坦克和突击炮部队。14日,第2突击集团军不顾薄雾和时断时续的降雪还是从这里开始进攻。同样是标准的苏氏进攻模式,各种大口径火炮地毯式覆盖约一个小时,步兵跟上。几乎同时,诺夫哥罗德正面的梅列茨科夫猛烈炮击110分钟后,坦克、步兵开始前进。
梅列茨科夫也动了脑子,准备了4个月,组织了一个集群从厚度不到30厘米的冰面跨过伊尔门湖实施突击,果然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虽然苏军占据优势,进展却很缓慢,气象条件不好、沼泽遍布都是原因,更主要的是与南方战线相比,列宁格勒战线基本是静态的,部队各级军官、战士都缺乏组织进攻战役的经验。斯大林也心知肚明,耐心地表示,不要责备和急躁,要教会部队怎样进攻。
再者此地战场地形、双方态势决定了最好的战役突击方向只能是东西对进夹攻,双方都是行家里手心知肚明,德军早就严阵以待。所以,双方其实是硬碰硬,最终苏军还是依靠物质力量的优势简单粗暴地碾压了过去。
到1月30日,戈沃罗夫从列宁格勒推进了70-100公里,强渡卢加河。梅列茨科夫收复了诺夫哥罗德并推进30-60公里。莫斯科为收复古老的俄罗斯城市诺夫哥罗德鸣放了礼炮。德军各师都遭受了惨重损失。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
希特勒不能容忍丧军失地,他又想起了此前表现不俗的爱将。
完成奥廖尔地域的作战使命后,莫德尔被解除了第9集团军司令官职务,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说法很多,一般认为他被转入预备役回家休假了。此时希特勒、蔡茨勒已经打算着让莫德尔、舍尔纳逐步接替冯•克鲁格、冯•曼施坦因等几位已经“疲惫了的”老资格集团军群司令,这老几位已经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在此之前希特勒放了莫德尔一个大假先养足精气神。
现在,希特勒和陆军总部认为集团军群司令官冯•屈希勒尔元帅的神经和战线一起崩溃了。于是,莫德尔又一次临危受命,就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
莫德尔在东普鲁士总部接受任务时,立即以其特有的顽强意志向集团军群司令部发出电文:“没有我的明确同意一步也不许后退。本日下午我将飞往18集团军司令部。告诉林德曼将军(18集团军司令)我请求他信任我。我们曾在一起并肩战斗。”
等到了卢加,莫德尔发现形势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比希特勒和蔡茨勒知道的更糟糕。
形势与对策并不难,把部队撤到“黑豹”防线缩短战线,存人失地总比人地皆失好。莫德尔心知肚明,但是要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活。
首先,莫德尔以自己一贯的风格在战线各处飞奔,告诉每一名中尉、士兵:援兵已经上路、当前的危机必将被克服、每个人都必须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坚强意志传递给每个人,一位年轻的党卫军中尉回忆起莫德尔的原话:“你个人必须向我负责确保俄国坦克不能突破,你的任何一辆虎式坦克都不能被敌军火力击毁。我们需要每一门炮。”
其次,莫德尔开始忽悠希特勒和蔡茨勒,他绝口不提,也禁止集团军群的通信中提及“黑豹”防线、撤退等字眼。他向希特勒提出,既然无法派出足够的援军,就必须放弃一些阵地以便集中必要兵力立即实施反击,这不仅将减轻其它地段上部队所承受的苏军的压力,而且还可以迅速收复放弃的阵地。希特勒无奈同意。
莫德尔也确实这样做了,他组织起手头现有力量逆袭,甚至包围了行动过快孤军深入的苏军先头部队近一个军,可是德军已经没有能力实施围歼,只能使苏军的进攻势头极大的衰减下来。然后德军得以且战且退,并使希特勒、陆军总部默许已成事实的弃守。
这样对攻的代价也是极高的,几个师最乐观的估计也至少伤亡10,000到12,000人。原本就与部属关系不睦的莫德尔在部下与参谋的眼中,成了为元首的狂想不惜部下性命的跟屁虫。
其实莫德尔内心深处很清楚应该干什么。2月12日苏军解放卢加,莫德尔瞒着陆军总部成功地在该城与“黑豹”防线之间构筑了几道防御中转阵地。
到2月中旬,苏军推进100-200公里,推进到瓦尔纳河与楚德湖东岸。月底,苏军推进220-280公里,结束进攻转入防御。
莫德尔将整个集团军群撤到了从纳拉瓦以南直到奥斯特洛夫的稳固的“黑豹”防线上,虽然部队损失惨重,但保持了建制完整。希特勒也认可了这个成就,3月1日授予莫德尔元帅军衔。莫德尔时年53岁,成为德军最年轻的元帅,但却比苏联的战争元帅们平均大了5-6岁。年轻,意味着精力和活跃的思维。
2月中旬,战役进入尾声,梅列茨科夫又被急召至大本营。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出乎他的意料,沃尔霍夫方面军解散,部队转隶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科夫及方面军统率机关调至卡累利阿方向,担任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员及统帅机关。
梅列茨科夫自然不高兴,谁都愿意去主要方向青史留名,不想总是敲边鼓。
斯大林和颜悦色地解释,你长年在北方征战,熟悉当地情况。现在派个没有经验的人去需要很长时间重新学习,会贻误战机、延缓胜利进程。
梅列茨科夫心中明白这个道理是对的,任劳任怨走马上任。6月份组织实施了第四次突击,收复了卡累利阿大部地区,迫使芬兰退出了追随德国的战争。10月在战线最北端,组织了第十次突击,夺回了北极地区、肃清了挪威东北部德军。梅列茨科夫成为唯一一个从未在主要方向参加过主要会战的元帅。
1.3乌克兰
1.3.1第二次
第二次突击,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以及南布格河地区的一系列进攻战役,收复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
虽然北方的冰天雪地中两军鏖战热火朝天,其实战争的天王山、胜负手依然在乌克兰方向。苏军将仅有的6个坦克集团军全部投入到瓦图京与科涅夫两个方面军方向,战役企图可见一斑。
战后,当朱可夫受到指责,理由之一就是,“凡是有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方面军行动的地方,都会在损害其他方面军的情况下得到兵力兵器”。朱可夫反驳,“凡是有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行动的地方,正是实施最重要战役的地点,自然应当优先得到物质保障。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
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实际上是此前扩展第聂伯河登陆场行动的延续。瓦杜丁发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向前向前再向前,同时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基洛夫格勒方向攻击前进,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为矛头占领了基洛夫格勒。最后攻势发展的结果是,位于两个方面军之间的德军2个军沿第聂伯河在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地域形成一个突出部,德军称之为切尔卡瑟突出部,后来称之为切尔卡瑟包围圈。
于是,自然而然,所有统帅都嗅出了战机。朱可夫1月11日向斯大林汇报了关于分割、合围、歼灭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地域德军集团的想法。12日,最高统帅部下达指令:两个方面军对突出部底部实施相向突击,在兹韦尼戈罗德卡地域会合。按照分工,朱可夫负责协调该战役。此役苏军步兵超过德军70%,火炮迫击炮超过1.4倍,坦克自行火炮超过1.6倍。
曼施坦因也看出了危机,认为应该放弃这个突出部,缩短战线集中部队。希特勒一如既往地不放弃一寸土地,理由是应该保有一个第聂伯河的桥头堡作为将来反攻的出发点。两人为了这事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争论不休,相互厌恶。
(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
1月24日黎明,科涅夫首先开始。第4近卫集团军和53集团军组成突击集群在猛烈的炮击掩护下发起攻击楔入德军防御5公里。次日晨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超越进攻部队向西突击,第5近卫骑兵军紧随其后。
从后来的资料看,德军其实判断出了苏军的战役企图和攻击方向,无奈力有不逮,被苏军坦克集团军突破战役纵深。一位德军师长眼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苏军坦克、骑兵、步兵像涨潮的海浪淹没礁石一般越过自己防区的孤立据点,头也不回地奔涌向前,胸中羊驼奔涌药丸滚滚,深感震惊与无力。
两天后(朱可夫说是一昼夜后),瓦杜丁以克拉夫琴科第6坦克集团军为矛头开始进攻。这个坦克集团军相对实力较弱,战斗异常艰苦。尽管如此,1月28日,两个方面军的坦克部队东西夹击在兹韦尼戈罗德卡会合,合围了德军第11军、第42军约6个师与其他数个集群,普遍认为计有6万5千人。被围德军由第11军军长施特默尔曼炮兵上将统一指挥,称“施特默尔曼集群”。
苏联为纪念两军胜利会师,后来在兹韦尼戈罗德卡市中心修了一个纪念台,上面安放了一辆T-34坦克。纪念碑文:“1944年1月28日,在这里封闭了对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地域希特勒占领者的合围圈。……光荣归于祖国的英雄们!”
(光荣归于祖国的英雄们)
此时的曼施坦因却不在前线,正在“狼穴”与希特勒做口舌之争。28日曼帅回到司令部得此噩耗,立即调兵遣将开始筹划解围行动。打了3年双方知根知底,都知道对手下一步要干什么。苏军也在加紧投入兵力建立合围圈的对内、对外正面。一面对内不断攻击压缩合围圈,一面在对外正面做好防御准备。
曼施坦因吸取了斯大林格勒的教训,不能再等到都准备好了才开始,兵贵神速,时间在苏军一方。2月初,德军开始突击,力图打开缺口。果然苏军包围圈并不严密,一些地段步兵尚未跟上,主要因素是苏军已经打了一个回合,部队多有疲惫,德军颇有进展。
朱可夫、瓦图京迅速将波格丹诺夫第2坦克集团军前调,展开对攻。科涅夫当面也是激战连连。同时苏军不断对被围德军展开攻势施加压力,包围圈日益缩小。2月8日苏军派出军使发出最后通牒,被礼貌拒绝。
外线曼施坦因一个装甲师又一个装甲师的投入,一个地点又一个地点的啃,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希特勒与各级将领不断给施特默尔曼发电报加油打气,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胡贝:“我来救你们。胡贝。”第3装甲军军长布莱特:“无论如何你们要坚持住,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会来。”
瓦图京的防线被突破,德军距离合围圈越来越近。11日夜,施特默尔曼集群清点好人员、编组好队形,利用暴风雪开始投入战斗。苏军态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12日晨,朱可夫感冒高烧,卧床睡着了。这时斯大林打来电话询问,他得到报告,突围德军夜间顺利前进2-3公里,占领了希尔基,问朱可夫是否了解。朱可夫说不清楚。于是斯大林命令他核实情况后报告。
朱可夫赶紧了解态势,情况属实。是科涅夫最先收到了报告,但他没有按级上报大本营代表朱可夫,也未通报友邻瓦图京,而是直接打电话报告给了斯大林。
朱可夫将此情电话汇报斯大林,与瓦图京一起遭到严厉批评。
斯大林命令,按照科涅夫建议,由科涅夫统一指挥对内正面歼灭合围之敌,瓦图京负责对外正面的阻击。
朱可夫建议,这样做等于抹掉了前期起同等主要作用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荣誉与军功,对部队不合适,而且这时候调整变更部署会延长战役进程。
斯大林没有改变决心,随即下达了正式书面指令。
一向感情丰富的瓦图京果然又激动了,委屈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他给朱可夫打电话,据理力争,表示自己已经为了战役殚精竭智几个昼夜都没合眼,就算自己不计名利,这样安排又怎么面对部队和流血牺牲的战士们啊!
朱可夫自己也很无奈,只能说:“瓦图京同志,这是最高统帅的命令,我和你都是战士,让我们无保留地执行命令吧。”
瓦图京克制地回答:“是,一定执行命令。”
(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和军事委员赫鲁晓夫)
战役结束后莫斯科的礼炮与表彰命令中,对乌克兰第1方面军只字不提。朱可夫认为,这是整个战争过程中斯大林不可原谅的错误。
科涅夫则是另一种说法。
2月10日-11日,战斗紧张而激烈。到12日,德军突围集群与解围部队内外相距仅12公里。“出现了敌军集团突围的威胁。这是战役的最危急时刻。”
12日中午12时左右,斯大林打来高频电话了解情况,情绪颇为激动,得知科涅夫已经主动派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骑兵第5军越过方面军分界线前往封堵突破口之后,提议由科涅夫负责指挥歼灭合围德军。科涅夫没有料到此举,立即以战役进行中变更部署难度太大为由表示拒绝。但是斯大林没有改变决心。
不论具体细节如何,大本营的正式命令已经发布。
接下来几天,一个要突围解围,一个要封堵全歼,两军开始了比之前更加激烈的刺刀见红般的近身肉搏。
到15日,德军内、外部队相距仅6-7公里。就到此为止了。15日11时,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电示:“第3装甲军的行动能力为天气和供应情况限制,施特默尔曼集群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围至朱尔任齐-239高地一线,与第3装甲军会合。”
接此电文后施特默尔曼开始最后的准备并与各级指挥部电报商讨行动中的技术与细节,甚至有些犹豫和疑虑,这不是小事,行动的责任以及种种后果,都要先想想清楚说说明白。
16日,曼施坦因果决电令:“口令——自由,目标——雷相卡,23点!”
接到如此明确而承担责任的命令,最后的疑虑消失了。
16日夜,北风卷地,暴雪大作。施特默尔曼最后一次编组好队伍、分配好弹药粮秣,开始了鱼死网破最后一搏的突围行动。
此处是苏军两个方面军的结合部走廊,军力并不强,当发现德军的行动时,暴风雪帮了很大的忙,限制了航空兵、火炮的火力打击。但科涅夫非常清楚现在的形势和意义,立即全力以赴调兵遣将竭尽所能围堵。被复仇的火焰烧得内心炽热的苏军上下也十分清楚,各部官兵应声向前死不皱眉。
德军志在夺路,无心恋战,暴风雪同样也使德军队形迅速散乱。整个战场一片混沌,双方在泥泞中各种乱斗血战。毕竟占据优势,天色渐明,苏军逐渐越打越多,坦克、骑兵、火炮、机枪,火力全开,都打疯了,战斗逐渐变成了屠杀。一位普通农村姑娘接替一名负伤的机枪手,击退德军数次进攻,消灭近50人。哥萨克骑兵纵马驰骋,把举手投降的德军臂膀都砍了下来。
当突围中的幸运者们冲到最后一道防线239高地时,等待他们的仍然是坦克与机枪,避让时慌不择路,偏离了计划路线,只能泅渡近30米宽的冰冷河流。最终的幸运者虽然逃出生天,却都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医疗和休整,从精神到体力,根本无力执行战斗任务。
此战最终苏军公布,消灭德军55000人,俘虏18000人。德国人的数字是,30000人突围,损失35000人。一般认为德国人的数据比较准确。这些数字不包括包围圈外解围部队的伤亡。
德军指挥官炮兵上将施特默尔曼战死,德军目击者与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都记录了相关细节。科涅夫下令以军礼安葬,波列伏依记下科涅夫的话:“他没有扔下自己的部队,死得像一名真正的战士,所以配得上这种礼遇。”
就战役结果看,苏军没有完成战役目标,说明苏军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可以说,这样的结果就是此时两军实力的真实体现,苏军占据了优势,但是尚未取得绝对优势。但无论如何,苏军是胜利者。
18日1时,莫斯科响起了祝捷礼炮。科涅夫凭此战晋升元帅,罗特米斯特罗夫晋升装甲兵元帅。朱可夫送来了元帅肩章以表祝贺,毕竟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德军全神贯注于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地域时,苏军充分利用了整体优势,在从普里皮亚季沼泽到黑海的宽大正面上展开了一系列的攻势。曼施坦因顾此失彼,只能将原本虚弱的装甲师不停地调来调去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1月27日到2月11日,就在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同时,瓦杜丁在方面军右翼,以第13、60集团军,第1、第6近卫骑兵军,向普利皮亚季沼泽以南曼施坦因虚弱的北端发动攻击,后称罗夫诺-卢茨克进攻战役。此举出乎德军意料,虽然此处苏军也是久战疲惫之师、沼泽地形也限制了进攻部队的展开,但是大家的目光都盯着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达成了目的,为后来的战役进程铺垫了有利态势。
在更遥远的南方,在朱可夫、瓦图京、科涅夫奋战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一直在协调马利诺夫斯基大将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托尔布欣大将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步步前行。只是这两个方面军的兵力兵器没有得到大本营重点倾斜与加强,进展远不是那么顺利。
1月份屡次进攻受挫后,一向好脾气的华西列夫斯基给斯大林打电话申请预备队并重新部署。斯大林却责备他们不善于组织部队行动、不善于指挥作战,两人罕见地提高嗓门吵了起来,最后斯大林摔了电话。
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幕的托尔布欣笑了:“嘿,知道吗,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我吓得差点钻到凳子底下去了!”托尔布欣说的是实话呢?还是开玩笑?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前排右二)与托尔布欣(右三))
吵归吵,吵完了斯大林其实心里明镜似的,不久各路援军蜂拥而至。1月底两个方面军开始了尼克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对垒德军是霍利德重建的第6集团军。
这个战役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条件不好。雨雪交加,近海地区地势低洼,小河池塘变成了大河湖泊,乌克兰黑土地泥泞不堪。双方行动都很艰难,弹药给养前运只能靠数量有限的马车和肩扛手提,给双方将领都留下了深刻记忆。在斯大林格勒打出声威的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一路眼看着双方丢弃了大量汽车、坦克,甚至整队坦克都陷入淤泥只露炮塔。这样情况下越野汽车显然不行,只能换骑战马,结果坐骑又被打死。崔可夫扔掉了引人注目的将官羊皮高筒帽、灌满泥浆的上好牛皮靴,与随从一起沿着车辙在泥泞中艰难爬回,最后在医院里休整了一天。
到2月底,苏军夺回尼科波尔与克里沃罗格,达到战役目的。从陆上方向打开了克里米亚半岛,夺回重要的锰矿、铁矿矿区,重创当面德军。德军承认,损失不亚于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方向,6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部队实际兵力只剩1个战斗团。
至此,苏军解放西岸乌克兰的第一阶段结束。
1.3.2瓦图京与曼施坦因
现在,朱可夫、瓦图京开始构想下一步行动。意图充分利用方面军右翼的有利态势,趁势分割开德军中央、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压向南方的喀尔巴阡山、罗马尼亚、匈牙利方向。
不幸的是,瓦图京壮志未酬,将星陨落。2月28日,瓦图京对朱可夫说,要去第60、13集团军检查下一步战役的准备工作。朱可夫建议派副职前往,认为瓦图京应该抓主要矛盾,审查战役决心。瓦图京坚持前往,因为很久没有去过这两支部队了,想藉此去看望部队。
29日16时40分,瓦图京离开第13集团军司令部前往第60集团军途中,遭遇反苏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袭击,交火中腿部负伤大量失血。他被送到罗夫诺野战医院,后到基辅,莫斯科也派出了最好的外科医生,最终4月15日伤重不治去世。17日,大将瓦图京被军礼安葬在基辅,莫斯科鸣放20响礼炮致哀。
(瓦图京的葬礼,他的女儿、赫鲁晓夫与之吻别,赫鲁晓夫亲自抬棺)
1901年出生的瓦图京在原本整体相对年轻的苏军将领中也是少壮派,只有后来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比他更年轻。有观点认为与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相比,他的将略未臻化境,失误过多。但是要考虑到,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是从战争的第一天起就在前线拼杀、经历了前期残酷的炼狱般的艰难岁月,而瓦图京是一年后才走上领导岗位,经验值自然要差一些。最高统帅部一直委派瓦图京在关键性战役中担负最重要的角色、执行最重要的任务。瓦图京虽然有时会判断错误,但大事一向不糊涂,总能出色完成任务。特别是瓦图京一直是与最善战的曼施坦因对垒。观察瓦图京的统帅经历,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成长过程。从在哈尔科夫被老道的曼施坦因抓住漏洞反击,到44年初打得曼施坦因焦头烂额丢盔卸甲,假以时日瓦图京还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些人的肖像照片一望而知就是英雄豪杰气度不凡,如罗科索夫斯基;有些照片一看就显得温文尔雅贵族范儿十足,如曼施坦因。而每当看到瓦图京的照片,总会让人想到一个刚从农田干完活回来放下裤脚参军保卫自己家园、土地的农村青年,情感奔放而淳朴,不失赤子之心。瓦图京爱兵如子,不像朱可夫那样性情暴躁,因而深得军心,从最高统帅斯大林到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以及所有的袍泽都对他的死极为悲痛与惋惜。
3月1日,朱可夫继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4日继续发动攻势,利用已经形成的有利态势撕开防线后,投入近卫坦克第3、坦克第4集团军突入敌纵深。7日,德军调来第3、第48装甲军反击,双方战斗之激烈为库尔斯克战役后仅见。不久卡图科夫坦克第1集团军加入行动,于21日粉碎反击开始迅速推进,深入到德军战役后方。3月24日,卡图科夫到达并行进间跨越德涅斯特河,切断了第1装甲集团军后方的铁路线。
攻势发展到3月底,朱可夫所部合围胡贝第1装甲集团军23个师,形成一个松散的包围圈。松散,是因为苏军的力量也已经到极限了,整个冬季都在不停顿的进攻再进攻。再加上道路泥泞,急需的弹药粮秣都无法及时送到。
科涅夫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3月5日,比朱可夫晚一天,开始发动攻势。冰雪消融导致的道路泥泞使得科涅夫将此次攻势视为自己军事生涯中最艰难的经历。
好在当面德军力量不强,德军刚刚经历了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的打击,兵势大减,曼施坦因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朱可夫方向。
于是,大规模炮兵和步兵攻势的引导下,科涅夫在进攻一开始就投入了波格丹诺夫第2坦克集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克拉夫琴科第6坦克集团军随后跟进。
3月10日,科涅夫部队攻占主要铁路枢纽和补给点乌曼,缴获堆积如山。西方资料,德第8集团军损失坦克200辆、火炮600门、12000辆机动车。苏军公布战果更多。
曼施坦因回忆录对此战提都不提,直接选择性无视了。
苏军坦克集团军再接再厉,不理会被甩在身后的德军部队,继续向西狂奔。3月11日两个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集群已经占领了横跨布格河下游的桥头堡。两天内,方面军在80公里宽的正面利用简易器材行进间渡过河流。3月17日下午,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接近德涅斯特河并立即将步兵部队渡过河流。到3月21日,一个机械化军已经渡河,切断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与其南面的第8集团军的联系。
3月6日,比科涅夫晚一天,马利诺夫斯基乌克兰第3方面军开始进攻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沿着黑海海岸继续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攻城略地。3月13日,苏军突入赫尔松,月底夺回南布格河海口的尼古拉耶夫,4月9日冲入敖德萨,随即到达了德涅斯特河与罗马尼亚的国境线并控制了渡口。
仗打到这个份上,战争初期德军的物质力量优势、将领们的经验优势、智商优势都没有了。苏军将领们都学会了,曼施坦因也没有什么新的奇思妙想了,技止此尔。
面对强敌,曼施坦因一如既往地要求撤退、收拢兵力,希特勒既不想部队被围歼,又不想放弃土地,两人面对面争论了一天。决策的过程艰难而痛苦,几个回合的讨价还价乃至曼施坦因以辞职相要挟后,3月25日希特勒无奈允许被围的第1装甲集团军突围,同时也受够了与曼施坦因的争执。
突围的方向也有分歧,胡贝想向南入喀尔巴阡山,曼施坦因力主向西。曼施坦因是对的。朱可夫判断胡贝会向南,也希望他向南,把能用的兵力都集中到包围圈的南面挖好了坑,期望能围歼并趁势突入罗马尼亚。
3月30日,曼施坦因、克莱斯特两位集团军群司令官被专机接到大本营。蔡茨勒提前跑来吹风,希特勒要解除两位元帅军职,蔡茨勒极力阻止甚至提出要辞职以共进退,但是戈林、戈培尔等权贵在一旁煽风点火,希特勒即没有听取参谋总长的建议也不接受他的辞职。曼施坦因表示都理解,一切尽在不言中。言外之意,他们是纳粹、是一头的,咱们军官团是兄弟连、是这头的。
希特勒表现很客气、很得体,在为骑士十字勋章加配宝剑的授勋仪式之后表示:在东线,适合曼施坦因元帅的大规模作战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只是死守。他与曼施坦因之间不存在任何信任危机。……
“我希望您今天的决定不会令您后悔。”傲娇的曼施坦因在与元首最后一次握手时依然心高气傲、逼格满满。
曼施坦因、克莱斯特出门时,莫德尔、舍纳尔已在门外等候。
回到前线,曼施坦因利用最后一天时间部署指挥突围事宜。最终第1装甲集团军残部在党卫第2装甲军反击配合下向西溃围而去。这可以算是最后的一点安慰奖。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承认误判,“敌人的这种决定(指向南突围)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可能和极其自然的”。这是句实话,胡贝确实曾经有此想法。对于战果,朱可夫则说,“说法不一”,“后来查明,突围敌人不像部队所报告的那样是数十辆坦克及搭载的人员,而是相当多”。
袍泽同侪都对曼施坦因的去职感到忧伤乃至气馁,大家心中对局势都很明了,空气中弥漫着兔死狐悲的黯然气氛。曼帅掌兵多年深得军心,作训、军需、人事处长等纷纷请求调离,以示忠诚。曼帅回忆这几年的征战,从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到现在惨淡经营黯然离去,心中也是唏嘘不已。离开时,几乎所有的亲随部下都去了车站送行。最后,专机飞行员朗格尔中校大喊:“元帅先生,今天我已将我们胜利的标志克里米亚徽章从飞机上取下来了!”
(象征曼施坦因军功的克里米亚盾形徽章)
这句话再次使得曼施坦因感叹万千。这位飞行员随即去了战斗机部队,不久殒命沙场。
虽然胡贝跑了,但是苏军前进的步伐根本停不下来。到4月17日,坦克第1集团军进抵喀尔巴阡山脉,切断了由南方集团军群改称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与南方其它部队的联系。卡图科夫的坦克集团军因此于4月25日被授予近卫称号。整个战役,乌克兰第1方面军推进350公里,将德军南方的整个战略防线切成两段,使其只能经过罗马尼亚联系,加剧了德军后来的困难局面。
1.3.3传奇般的塞瓦斯托波尔
随即第三次突击开始,苏军收复克里米亚,抹去了德军在南线最后一丝曾经的荣耀。
1943年1月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地区后撤时,第17集团军逐步退守到塔曼半岛,凭借“哥特防线”继续占据着新罗西斯克,隔海与克里米亚相望。10月,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与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协力收复塔曼半岛再次前出至刻赤湾。德军撤回至克里米亚。11月1日,苏军登陆刻赤半岛苦战,之后两次发起攻势却没有大的斩获,只建立起一个正面宽10公里、纵深6公里的登陆场。后来,该部改称独立滨海集团军,换将由叶廖缅科接手。
现在,当苏军建立起巨大优势和有利的战场态势,时机已经成熟。4月8日,托尔布欣乌克兰第4方面军开始进攻。10日22时,位于刻赤半岛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开始进攻。11日华西列夫斯基从刚收复的敖德萨赶赴托尔布欣处督战。德、罗联军已无斗志,惊慌失措。15日,苏军先头快速集群进抵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外廓。
希特勒照例要坚守克里米亚,理由是以此为基地的苏军轰炸机将会威胁罗马尼亚的油田。但是此时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两年前的红军防守部队相提并论。战至5月9日晚,苏军最终收复塞瓦斯托波尔。次日,大本营发来表彰电令并鸣放礼炮庆祝。至12日,苏军肃清所有残敌。
苏军公布此战歼敌10万,其中德军7万。德国人评论战果说,“看来是真实的”。相对其他战役,苏军代价轻微,纯减员不到2万人,可称完胜。战后轴心国、德军内部检讨失败原因,相互指责吵得不可开交。窃以为此战虽然德军失败不可避免,但确实快了一些,主要原因是败在心态,军无斗志。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势已去,克里米亚地形特殊,实为绝地,因而士无战心一触即溃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苏军海空军不力,使德军通过海上撤退了部分兵力,未能全歼,颇为美中不足。关于逃出的兵力多种说法不一,德军说10万以上,苏军承认约3万人。
其实苏军海空军还是做了努力的,整个战役期间公布战果击伤击沉舰船160余艘。邓尼茨也说:“由于俄国的空袭,海上运输途中损失严重。”但是从4月底开始,相当部分空军部队开始调至白俄罗斯方向,为即将开始的白俄罗斯战役做准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家底就这么多。而海军黑海舰队,多以潜艇和鱼雷艇作战为主,没有出动大型水面舰艇,因而只取得有限战果。这主要是斯大林的战略指导思想有局限性,从本质上说俄罗斯-苏联的历史传统仍然是陆上强国,虽然从乌沙科夫到纳希莫夫,海军也算是名将辈出,但其实并不以海权闻名于世。再加上在1942年为数不多的海战中,黑海舰队因为缺乏制空权造成大型舰艇损失太大,现在家底太薄,所以斯大林选择了保守。
(红海军黑海舰队)
无论如何,克里米亚,这块寄寓了俄罗斯人无限情结的地方,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嫁妆,乌沙科夫、纳希莫夫、托尔斯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又回到了苏联手中。为纪念此次战役,诗人与作曲家创作了歌曲《传奇般的塞瓦斯托波尔》。迅疾被命名为“市歌”,由黑海水兵传唱至今。时至今日每年的5月9日胜利阅兵式上,每当海军方队一出现,人们的耳边就会响起该曲激情热血的旋律。
3月的最后几天,华西列夫斯基与伏罗希洛夫两位元帅在梅利托波尔会面,商讨乌克兰第4方面军与独立濒海集团军的协同问题。工作问题都解决之后,两人开始闲聊。夜晚既温暖又宁静,天气和前线的气氛都适于“促膝谈心”。华西列夫斯基问道,难道过去真的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不能向斯大林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现在政治局委员们都勇于坚持自己的建议。斯大林不仅没有否决,而且乐于讨论,如果建议合理,就被通过。
伏罗希洛夫沉思片刻,回答说:“过去斯大林不是这样的,大概战争教会了他许多东西。看来他已经懂得,他也可能犯错误,他的决定也并不总是最好的,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也是有益的。年岁对斯大林也有影响,战前他年轻些,也更自信些……”
到1944年5月,红军解放了南线的几乎所有苏联领土,德军4个集团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一系列的战役后,双方开始短暂休整。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理所当然地认为重大的决定性行动还将在这一地区展开,红军会充分利用此处已经形成的有利态势,而且红军所有的6个坦克集团军都集中在此。
所以现在,该轮到白俄罗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