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西方建筑(七-文艺复兴建筑-01)
- 原书精彩内容非常多,有喜欢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下邮箱,休息日的时候我会把完整电子版发给大家!!!
- 文艺复兴风格的出现
在经历了中世纪狂热的宗教建筑时期以后,建筑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时期---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到来了。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理性和人性的思想,并发展成为影响到文学、绘画、音乐以及建筑等广泛艺术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虽然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旗帜,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运动。建筑领域所迎来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无论从时间、影响范围还是影响程度上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与以往建筑运动不同的是,建筑界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虽然也建造了大量宏伟的教堂建筑,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则集中在各种宅邸和公共建筑上,同时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家,他们对以往建筑做了系统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还创立了很多新的规则,这些对后世和现代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影响也最为深远。
- 绕枝饰
这是一种半圆形卷须环绕中心柱形成的绕枝线脚(Twisted stem molding) 和装饰花边,也是诺曼式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装饰花边。在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仅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往流行过的一些建筑风格的细部在此时期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建筑上。
- 文艺复兴时期圆窗
圆窗作为一种形式活泼的窗形,也在此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当中。此时的圆窗无论窗棂还是窗框的装饰都相对简单,这种简洁的装饰风格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 转角梁托
位于转角处的梁托( Angle corbel) 可以利用巧妙的图案削弱拐角处的生硬感。相同的叶形装饰与出挑的涡旋,因为处于不同平面而显得更富有立体感,而相同又对称的图案设置又使整个梁托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 穹顶绘画
穹顶采用了集中式的装饰图案,相同的区隔线脚围绕中心,呈发散状将整个穹顶分为大小格子相间的不同区域,并分别设置了宗教题材的画面。图示位于罗马的圣玛丽亚人民教堂内穹顶装饰图案,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兼建筑师拉斐尔绘制,并采用镶嵌方式完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成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仍旧以宗教题材为主,但此时的绘画已经出现了现实精神的倾向,穹顶本身划分整齐的各个绘画区域,就是当时严谨而理性精神的反映。
- 楼梯底部的端柱
楼梯底部的端柱(Starting newel)既起着支撑栏杆的作用,同时也是楼梯端头重要的装饰物。为了使其具有一定的坚固性,端柱通常只做些浮雕装饰,或者在不破坏其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将柱身外轮廓雕刻成曲面形式。
- 古典建筑立面范例
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建筑元素又被重新使用,图示为几种典型的古典元素装饰的立面形式。建筑底部大门多采用拱门,可以是只在中间开设·一座大门,也可以在大门两边再对称开设两座小门,或采用连续拱券门的形式。建筑上部也多用拱券装饰,而且无论是拱券还是柱式都变化多样,可以采用从底部一直贯穿到顶部的巨柱式,也可以在各层采用单独的柱式。
-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门
文艺复兴建筑虽然强调对古典建筑风格的复兴,但毕竟在建筑思想和建造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反映在实际的建造上,就是新建筑形象的出现。此时的柱子更加多样,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样式,而大量雕塑作品的出现也使建筑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大大增强。
- 米维乐祭坛
文艺复兴早期兴建了很多家族性或城市性的纪念牌( Nonument),这些纪念碑或设在教堂中,或建有专门的礼拜堂供奉,或者就建在露天的广场上。纪念碑的样式与当时的建筑风格、样式也有着内在紧密联系,这座纪念碑从简到繁的图案设置与对称的构图,都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理性思想。图示为米维乐祭坛来自东哈姆教堂(Neville Monument, East Ham Church)。
- 弗兰奇一世住宅柱头
柱头采用了建筑顶部的飞檐形式,并且底部由裸体女神与植物组合的怪异彩图案装饰,只有柱头底部写真的苕茛叶饰仍旧保持着古朴的样式。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的一大特点,所有结构部件都被赋予新的形象,建筑立面开始成为室内装饰的样式,而室内装饰的一些做法也在建筑外立面中出现。
- 圣约翰拉特兰教堂
拉特兰教堂位于罗马城中,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与拉特兰宫相接。教堂正立面使用了成对的通层巨柱装饰,中心大门为圆形柱式,而两边则转变为方形柱式。建筑顶部对应柱子设置人物雕像,并通过基座的变化,形成在中心雕像统领下主次分明的雕塑群。拉特兰教堂中还树立着远从古埃及阿蒙神庙前运来的巨大方尖碑,这块方尖碑也是古罗马最大、最古老的一块方尖碑。
- 窗子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期时流行的窗形,由底部加高的基座与栏杆和上部的柱子、三角形山花组成。虽然窗子中包含的形状很多,但通过有条理的安排和协调的比例,使得整个立面显得很规整,装饰风格活泼而有节制。这种比较严肃的装饰风格,也是当时人们热衷于古典建筑的表现。
- 彩色拉毛粉饰
这是一种仿雕刻的装饰方法,但经彩色拉毛粉饰( Sgraffito )的墙面带有鲜艳的色彩,这是因为在雕刻之前要对墙面进行一定的处理。首先要在墙面上覆盖一层石膏或瓷釉,并在其上覆盖颜色,然后再在颜色层上再覆盖一层相同材料的墙面,最后在这层墙面上做雕刻,使这里露出底层的颜色,形成表现凹凸不平又充满颜色变化的立面效果。
- 文艺复兴风格对建筑的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形成的柱式为主要的构图要素,还将人体比例用于建筑当中,以和谐的比例关系、理性的构图来达到人文主义所宣扬的观念。世俗性建筑被大量建造起来,除了私人的府邸以外,为公众服务的广场及其附属建筑发展迅速。随着世俗建筑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对市镇的规划,秉承众多建筑大师的思想,对市镇的规划也同建筑一样追求理性和庄重,同时注重反映建筑师们的不同风格。在建筑立面造型、建筑群布置方法以及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到教堂建筑,这是此时期一个特别的现象。由于结构的成熟、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宗教要求等多方面的原因,此时的教堂建筑开始追求超大的规模和夸张的装饰,有失真实感。
- 壁柱柱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柱式虽然也遵循古典柱式的比例关系,但无论柱身还是柱头都开始出现繁复又精细的雕刻装饰,而且装饰图案的来源与风格更加广泛多样,各种涡旋、圆雕饰、人物最为多见,还出现了阿拉伯等地的东方风格图案。
- 圣玛丽亚教堂
小教堂不仅有一个拜占庭式的半圆形山墙面,还采用了古老的筒拱顶形式。教堂外立面由彩色大理石板镶嵌装饰,并设有方形壁柱,半圆形山墙上更是设置了六个不同花式窗棂的圆窗。这所小教堂集中了多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并以其可爱的造型与其中珍藏的大量珍贵装饰物而闻名。圣玛丽亚教堂是15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地区的代表性建筑(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Venice 1481 -1489),还被昵称为“威尼斯的首饰盒”。
- 中楣装饰
古典的苕茛叶与忍冬草都是古老的装饰母题,文艺复兴早期这些装饰图案被雕刻得极写实,但后期则陷入过分遵从古典模式的怪圈中。直到文艺复兴后期,雕刻图案才向着轻盈与灵动的新风格发展,并开始注意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使连续的图案产生光影变化。图示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楣(Italian Renaissance frieze )。
- 1586年在罗马圣彼得广场竖立方尖碑
时代的发展抹不去人们对于古老建筑的热爱,这种在广场前树立古埃及式方尖碑的形式甚至已经成为当时的一大传统。有许多方尖碑都是直接从古埃及神庙中运来的。由于方尖碑体积巨大,所以人们不得不分段竖立,同时还要建斜坡以运输各段碑体。为了固定并保证碑体与地面垂直,还要围绕碑体一周设置牵引力,并保证各个方位的受力一致, 这项工作当时都是由人工或畜力来完成的。圣彼得广场竖立方尖碑的工程由当时的建筑师方丹纳主持( Domenico Fontana)。吊装方尖碑使用的最关键的机械是一种简易的起重机,由地面上的绞磨转动起重机中央的一根轴,轴与可转动的推臂相连接,起重机高处操作台上被推动起的辘辘,并带动一个滑轮组吊起大块的石头。竖立方尖碑工程的完工不仅标志着建筑机械的进步,也说明人们进行大规模工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的提高。
- 厄比诺公爵府壁画(理想城)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的著作广为流传,当时许多建筑师的著作也很流行。以阿尔伯蒂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对建筑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以数学原理进行分析,并规定了各种形状单独或组合的理想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与音乐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被认为是建造严谨而优美的新型建筑以及城市所必须遵守的,甚至还拟定了各式各样的理想城市与街道面貌。图示理想城壁画来自厄比诺公爵府,这座府邸本身就是这样的一座代表性建筑。
- 扶手
扶手(Knob)通常设置在楼梯、栏板、阳台等处,是一个兼具实用与装饰性的凸起物。图示扶手顶部是一个饱满的松子形,而扶手下部则采用透雕的形式。
-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建筑及建筑师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发源地,也以其建筑最具有这一风格的代表性,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为中心,一般认为佛罗伦萨大教堂主穹顶(The Dome of St. Maria del Fiore)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早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也以大穹顶的设计者——伯鲁乃列斯基(Fillippo Brunelleschi) 以及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 等一批优秀的设计家的建筑作品为代表。
- 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顶部平面为八边形,为了减小侧推力,穹顶采用了尖拱形式。而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穹顶重量,穹顶被设计为中空的双层穹顶形式。在八边形上每个角的主拱肋暴露在外,而每个面中部的2根次拱肋则被隐藏在双层穹面之内,主次肋券集中于顶部一个八边形的环,并都由大理石砌筑完成。最后在收束环上砌筑采光亭。在穹顶底部内侧的砖块与石块之间设有榫卯和插销,还另设铁链和木箍,所有这些结构都为削弱穹顶的侧推力。
- 马拉泰斯塔教堂
这座教堂是阿尔伯蒂早期为里米尼地区的一位独裁者设计的纪念碑式的教堂建筑,为了使这座庄严而有纪念性的建筑同时达到炫耀功绩的效果,阿尔伯蒂使用了凯旋门式的建筑立面形式。他参考了古罗马时期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也参照了里米尼本地的的奥古斯都凯旋门样式,才有了马拉泰斯塔教堂(Tempio Malatestiano) 现在的拱门式立面,但在拱门以里,阿尔伯蒂也加入了极富表现力的三角形山花装饰。
- 祭坛立面
通过立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祭坛的结构。底部基座与上部拱券相对应,也横向分为三个大部分,两边以嵌板的方式对称地雕刻图案,中部则刻满了纪念性文字。基座与上部拱券之间设置了一条过渡性的雕刻带,以传统的涡旋叶饰和花环装饰。祭坛上部则通过加大中部的建筑高度来突出其中心地位,使墓主雕像与圣母子和最上部的神像处于同一轴心上,并通过两侧的雕塑突出其主体地位。
- 祭坛透视
文艺复兴早期,曾经流行过凯旋门式的建筑立面,这股建筑风潮影响颇广,图示坟墓中的祭坛就采用了凯旋门的建筑样式。整个祭坛上下以及左右都采用三段式构图,底部是雕刻着铭文的基座,上部则以雕像为主,中段以拱券和雕像为主。在三个拱券中,中心拱券被夸大,并设置主要的人物雕像。
- 帕奇礼拜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帕奇礼拜堂( Pazzi Chapel)由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其形制借鉴了一些拜占庭建筑的风格特点。礼拜堂为长方形的大厅,其顶部由一个大穹顶和两段筒拱支撑,中央穹顶直径达10.9米。建筑前后各有一个小穹顶,前部穹顶柱廊相搭配,后部穹顶下则为圣坛。礼拜堂内部装饰素雅而轻快,主要由白墙和深色的壁柱、拱券构成,但柱廊装饰异常华丽。
- 佛罗伦萨主教堂
佛罗伦萨主教堂是中世纪基督教国家中建造的最大教堂建筑之一,其穹顶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完成,穹顶底部直径达42米。佛罗伦萨主教堂早从1296,年就开始建造,当巨大的穹顶与最后的修建工程结束时,已经是140年后的1434年了。这座教堂不仅体现了新的设计、建造和技术成就,也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
-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建筑及建筑师
中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及他设计的位于罗马蒙多里亚圣彼得修道院中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in St. Pietro in Montorio)及罗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为代表,这两座建筑都被当做典范,被后世建筑师大量模仿,除布拉曼特以外,此时期著名的建筑师还有小桑迦洛( Antonio da San Gallo, the younger)、塞利奥(Sebastiano Serlio)等,他们设计的建筑和推出的总结性建筑著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 拉斐尔宫
布拉曼特于1512年设计的拉斐尔宫是一座二层建筑,建筑立面按照古罗马的建筑规则设计,主要房间设在二层,而底部使用粗面石墙和拱门结构,主要用于出租商店。但与古罗马建筑不同的是,这座建筑二层使用了成对的多立克式柱。这种在当时既古老又现代的建筑形象也被许多建筑师所使用,尤其这种建筑在威尼斯地区最为多见。图示为布拉曼特设计的现已不存在的拉斐尔宫(Raphael)。
- 拉德克里夫图书馆
布拉曼特设计的坦比哀多(Tenpietto) 建成后,即成为完美的建筑范例,各地都争相模仿其柱廊围绕圆形平面并以穹顶为核心的建筑形式。图示为吉布斯(James Gibbs)在牛津设计建造的拉德克里夫图书馆( Radcliffe Library), 这座建筑使用了成对的柱式,并设计了一个较高的墩座,墩座墙上还环绕了一圈间隔设置山花的拱券。作为一座图书馆来说,此种建筑形象未免过于繁缛。
- 文艺复兴的图书馆立面
这座两层的建筑也采用三段式立面,但最为特别的是大小柱相结合的柱式。底层简洁的多立克柱式与顶层优雅的爱奥尼克柱式,都被分为支撑拱的小柱与支撑横梁的大柱形式。这种处理手法使得整个立面形成以大柱为主体、以小柱为装饰的结构,这些是柱式应用的重要创造,但使用范围较小。图示为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克的老图书馆(Old Library of St. Mark, Venice, Italy)。
- 陵墓建筑
这座建筑的外部形制也模仿布拉曼特的坦比哀多,只是为了突出坟墓肃穆的风格而将柱子加多,也奠定了如堡垒般森严的建筑基调。压低的穹顶下是一个祭祀空间,而在高高的底座下,则是穹顶结构的地下墓室。霍克斯摩尔(Hawksmoor)陵墓是一座大型的家族坟墓,位于霍华德堡(Castle Howard)。
- 圣彼得大教堂立面
位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过程极其曲折,早在16世纪初,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就被选中,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完全实施,此后拉斐尔、帕鲁齐、小桑迦洛、米开朗基罗、维诺拉等诸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分别领导过大教堂的建筑工作,最后由巴洛克风格建筑师伯尼尼完成了大教堂最后的柱廊与室内装饰工作,而此时距布拉曼特的方案被确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米开朗基罗对于大教堂的建设功不可没,他不仅恢复了布拉曼特的希腊十字形平面形式,还设计了直径达41.9米的中央大穹顶,外部加上采光塔上十字架尖端,大穹顶高达137.8米,成为罗马城中的最高点。圣彼得大穹顶也分为内外两层,整个穹顶结构只有肋架采用石料,其他部分则都用砖砌筑,最后在大穹顶外包砌一层大理石装饰。由于很好地解决了侧推力,大弯顶的外廊变为饱满的球面体,底部鼓座上还有双柱装饰的一圈开窗。
- 伦敦萨默塞特宫立面
萨默塞特宫( Samerset House) 位于英国伦敦,威廉.钱伯斯爵士设计的这座住宅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布拉曼特对于建筑立面的处理方式,底部使用粗面石砌墙面,而上两层则使用了通层的巨柱装饰。萨默塞特宫立面极为规整,各种门窗设置的位置、装饰元素的设置都恰到好处,但也不可避免会给人单调之感。
自己学习的同时陆续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尽量做到定期分享一个章节,分步学习,让所看到的知识能够吸收并在工作中应用。本书作者为王其钧老师,有性急非要一次看完的朋友可以自己购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