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

什么是江湖(下)

金庸书中,第一个武林盟主是谁?

小龙女。

虽然她一分钟事情也没管,但她的确是英雄大会正正经经选出的武林盟主。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1)

南宋末年,蒙古铁蹄南下,大宋江山岌岌可危,御外辱成为了江湖团结在一块的外部动力。大胜关英雄大会只是个开始,到襄阳英雄大会时,不但有郭靖黄蓉夫妇为核心的江湖“正道”,也有杨过带来的“旁门左道”。当蒙哥汗率领蒙古大军兵临襄阳城时,他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华江湖势力联盟——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加上小龙女黄蓉瑛姑耶律齐,双雕故事里在世的S级或者A级高手一个不落,蒙古这边靠金轮国师独撑场面,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2)

襄阳城下击毙蒙哥汗,江湖联盟于战场正面御辱的第一次就建此奇功(雁门关那次,被乔峰调停没打起来),可谓出道即巅峰,但这样的战绩却再难复制。尽管张无忌、袁承志都在后世的一段时间里团结起了大部分中原武林,但其事业都以半途而废收场,后面的发展,都不在江湖势力的控制范围内,武林所谓的团结,也不过是各方为利益所诱,或形势所迫,做出的权宜之计罢了。

就像所有的社交平台在草创阶段会拥有和谐与专业一样,射雕时代江湖的纯粹,也仅仅因为这个江湖足够的“小”,足够的离散。江湖小到,搞一个英雄大会,围绕郭靖黄蓉一家就办得成,因为江湖顶层跟郭黄二人无不沾亲带故,黄人本人更是江湖最大帮派的帮主。有这层的关系网在,才让天下英雄共御外辱时,没人打着小算盘。

射雕时代江湖的离散,体现在矛盾大多只发生于个人或者小团队之间,一个门派与另一个门派过不去的事情,甚是罕见——古墓派和全真派倒是过不去,但古墓派把李莫愁、洪凌波、陆无双算上,满打满算也就5个人。

当大侠们出现在江湖上,是以个人身份或者小团队形式时,把他们组织到一块反倒是没有那么难。家国为大,既是为御外辱而来,就不会计较一点个人得失。可一旦跟门派挂上了关系,那就复杂起来。大侠若是为了个人利益争辩,就失了体面,但若抬出“岳某执掌华山一派,不敢愧对先师和华山派的历代先贤”,那么芝麻大点的小事都得斤斤计较,不然你让门下的弟子们怎么看?若是让别的门派在联盟里做大了,自己这一派将来又如何立足?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3)

在“门派利益”的观念形成后,屁大点事都不再是个人恩怨,绝不是醉仙楼或者烟雨楼约个架就解决得了的。你若犯我一次,我的师侄子弟就要报复你一回,上一代的仇还没了,下一代又添新恨,冤冤相报无止境,江湖的恩仇就不再快意,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无处不在的矛盾,开始串联起每个门派,也就串联了门派里的每个人。

门派的兴起,改变了江湖。

但南北宋的时候,就没有门派了吗?

当然有,《天龙八部》时就有了少林、丐帮、逍遥、蓬莱、青城、无量剑、神农帮,灵鹫宫还统治着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你只能说,金庸先生《天龙八部》写得晚,或者说写前面的作品时没想那么多,若是他能再前后统筹规划一下,那么《天龙》时代就不该有这么多门派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门派之间的恩怨,依然局限在小地域之内,大范围的联合,形成统治级的江湖大势力,他们倒是还没想到这一出。

到了射雕三部曲,你就能看出江湖的演化:

《神雕》时期,华山只是用来论剑的地方,并没有一个华山派,未来的武当创派祖师还是个跟着师父去华山讨书的小和尚。《倚天》时期,以六大派为核心的江湖正派势力,除了少林,都是在宋末、元初才出现。但在他们出现之后快速的接管了江湖权力,以至于到了《倚天》的元朝末年——元朝一共才98年——整个江湖已经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股对立势力:

以六大派为核心的正教联盟;

以明教各派系为核心的“魔”教势力。

尽管在他们内部又可以再细分,但武林顶层人物,几乎无不出自这两股势力,其余的精英,要么来自没落的丐帮,要么就是依附于汝阳王府的鹰犬。

换句话说,《倚天》的江湖,任凭你武功再高,你也无法形单影只的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江湖之上,每个高手都有他们所属的利益集团,或者说,高手只能从利益集团中诞生,顶级武学传承已经被大门派垄断,诞生不了黄药师这样以精英个体身份享誉江湖的大师了。

为何会这样呢?

江湖为何要走向抱团呢?

参考新垣平博士的研究,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御外辱的需要,江湖必然走向联合。在抗蒙运动失败后,一个全江湖团结在一块的武林联盟不存在了,但小团队却保留了下来,各方的扛蒙势力可能就近找个山头躲避蒙古骑兵,继而成立了门派;

第二个原因是,从武学传承的角度讲,门派比个人更利于武学传承——黄药师辛辛苦苦带了几个学生,然后发现自己的男学生睡了自己想睡但不好意思下手的女学生,还把自己珍爱的《九阴真经》偷走一本。这事当然不可姑息,但不应该迁怒于其他弟子。如果个个师父如黄药师这般,那再好的武学都得失传,所以弄个门派,靠规模授课增加容错率不说,也能立规矩,对师徒都有一些约束。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江湖的规模变大了,人多了必然趋向于集群。

尽管扛蒙运动的失败让江湖元气大伤,在短期内,侠客大量阵亡让本来就不大的江湖更小了,但长远的江湖预备队却增加了。

我们又得回到士大夫阶层的话题了——蒙古人来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民六工七娼八优九儒十丐,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娼妓。虽然做官依然能爬到社会顶层,但“华夷有别”,有骨气的士大夫又哪能情愿给蒙古人当官呢?

门阀世族衰落,士大夫阶层从天生的权利分享者,变成了潜在的职业官僚,社会地位的下滑本就是江湖于两宋开始繁荣的原因。而元初科举考试的停办,又断了读书人这一条上升通道,于是江湖顶层的阶级基础——不满意于皇权体系的士大夫阶层——变得壮大。越来越多不愿被皇权,尤其是异族皇权束缚,向往自由的社会精英,把自己的志向从庙堂转向了江湖。

与此同时,由于元朝政府初年没有禁止明教的传播,也让江湖底层的势力开始迅速壮大。明教具有革命性的教义,与当时汉族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情绪是一致的,作为四等公民的原南宋境内的百姓,特别是被徭役和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社会底层,也开始以明教徒的身份投身江湖。

顶层与底层人群的大量涌入,让各大门派与明教迅速成为了江湖主体,而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摩擦就不可避免。摩擦升级成为冲突,冲突升级,就成了不是你消灭我,就是我消灭你的门派斗争,而斗争必然促成联合,大门派吞并小门派,大门派再与大门派联手,去抵抗其他的大门派联盟。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4)

江湖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在元朝末年形成了六大派与明教这两大势力。江湖中原本的独立个体,要么加入了门派寻求庇护,要么被消灭,要么就只有归隐这一条路可走——除非你在行走于江湖时,老老实实的不引起任何纠纷与恩怨,但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常在江湖飘,又哪能不挨刀呢?

《射雕英雄传》里,江湖人士为了一本《九阴真经》,也没少了龌龊,但不管是哪位高手,好歹还有自重身份的意识,而他们追求真经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武学,“武功天下第一”再怎么也是个技术荣誉,更进一步的野心,没人想过。

到了《倚天屠龙记》时,争夺屠龙刀的目的就赤裸裸了——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为了这“武林至尊”的称号,让多少江湖好汉变成了不要脸的无耻之徒。

元末的江湖,跟“自在逍遥”早已没有了关系,门派的利益斗争虽不如后世残酷,但纪晓芙、张翠山们悲剧也绝不是偶然。

到了《笑傲江湖》(明朝)的那个江湖,你已经再看不到一丁点江湖的初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刘正风。刘正风只是想跟知己共研乐理,左冷禅的下属们便当着天下英雄的面,杀害他全家。事后岳不群以刘正风为反面典型,他不以嵩山派屠杀妇孺为耻,反斥刘正风战队不坚定。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5)

这里最绝的是,刘正风在金盆洗手前,当着天下英雄的面,受了朝廷的封的小官,为天下英雄所不齿。

江湖,最初本是刘正风这样不愿与皇权体系妥协的士大夫保留骨气的避难所,而现在,江湖成了比皇权体系更恶臭的地方,于是刘正风发现,原来他瞧不上庙堂,竟然才是香的。

江湖本是个追求“笑傲”的地方,但《笑傲江湖》里的江湖,恰恰是没人可以“笑傲”的地方。五岳剑派的所有人,除非获得了令狐冲的主角光环庇护,不然不管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是死在封禅台或者思过崖的一员。日月神教的教徒,跟东方不败,可能会被任我行杀。跟任我行,除了几个撑到最后的大佬,要么早就被东方不败铲除,要么就得服下三尸脑神丹。

如果是武威镖局的一员呢?以下是知乎上的一道问题: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6)

最深层的恐怕,莫过于你提前知道危险即将降临,可不管你作何选择,它都会如期而至。林震南体验的,就是江湖版的“死神来了”。

最终,在消耗了半个江湖之后,《笑傲江湖》的江湖获得了短暂的平静,这也绝非江湖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消失,仅仅是因为,武林旧势力少林武当在斗争中意外的获得了胜利,让江湖矛盾暂缓,一旦有新势力崛起,斗争随时可能再起。

故事的最后,令狐冲和任盈盈告别了江湖,他们才能奏响《笑傲江湖》曲,你不得不说,金庸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江湖在这个时代,跟庙堂已经没了分别。不是张无忌、令狐冲们没有郭巨侠为国为民的觉悟,而是《倚天》《笑傲》的江湖,跟郭巨侠那个江湖已经不是一回事。

江湖,从庄子说的那个可以“相忘于江湖”,变成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侠士们的避难所,终于变得跟他们厌恶的庙堂同一味道,成为了他们想要逃离的地方。

但一切结束了吗?

高潮在《鹿鼎记》。

江湖?武林?侠客?

你们是说,在“杀龟大会”上意淫革命胜利后如何处置陈圆圆,如何瓜分胜利果实的那帮,或油腻、或卑鄙、或虚伪、或愚蠢的家伙们?

若说《笑傲江湖》里的野心家,是把江湖争斗玩成了庙堂游戏,那《鹿鼎记》的这帮江湖草莽,就是人在江湖,意淫庙堂,区别大概是,前者追不到斯嘉丽,就把大学初恋当成了斯嘉丽,后者则是,每天晚上拿着斯嘉丽照片开冲。

这些人,已经不配叫做侠。

到这里,金庸先生也想明白了——既然江湖跟庙堂已经没了区别,我又何必让大侠会武功?既然人在江湖的归宿只能是携红颜退隐江湖,我又何必不痛快点,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有什么意思呢?

去TM的,先把什么郑公子的相好,沐王府的郡主,武功天下第一洪教主的老婆睡了再说。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7)

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真性情了一把。

江湖的变迁史,也就是金庸先生对于武侠理解的进化史,那个武林,那个江湖,一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春梦,终于在最后被创作者自身否定。这并非岁月杀死了理想主义,而是金庸这位造梦大师,怕你们像《盗梦空间》里小李子迷失在梦境一样醒不过来,《鹿鼎记》就是那个标记现实世界,可以停下的陀螺。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8)

所以,什么才是江湖?

如果你相信庄子所言,江湖最初的那个定义,那么你就不需要再刻意的寻找江湖,因为江湖与庙堂,早已没有了本质区别。但江湖依然没有消失,有人说,“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我们以为,那是说人情世故乃相处的常态。仔细一想,有谁能脱离了他人生活,又有谁能脱离了他人的慰藉,还能行走于人世间呢?

果然,说来说去,佟掌柜,还是对的。

江湖,就是那个可以庇护你心灵,给你安宁的地方,也许,它就在身边。

所谓的江湖(所以这才是江湖)(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