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

是叛逆?是无情?从抬脚飞踹的那一刻起,可能这位母亲就感觉到"白养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小视频瞬间爆火:十岁男孩发怒甩脚猛踹母亲五下,原因是母亲没有立刻满足自己的要求。视频里的男孩伴随着吼叫,情绪激动的做出了以上行为,但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位母亲只是默默的"挨脚",并无"反击"的打算,还无奈的往孩子奶奶身后躲了躲,对于此举动和应对方式,网友们甚是不解: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教出这等无视尊长,行为极端的小孩?

十四岁的儿子沉迷于打网游,经常逃课去网吧。因在寄宿学校,一周回一次家,每每到家就与母亲王女士吵架要钱去打游戏,某天王女士没答应,结果儿子居然抡着拖把追着母亲打,直到母亲躲在亲戚家不敢再回家住。看到类似的这种新闻,人们不禁陷入沉思: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究竟是孩子真的大逆不道、六亲不认,还是在教育的环节出了差错?那么对于孩子这等不合乎道德常理的行为,根因基于哪里、父母要如何引导教育孩子,才能阻止此类衣冠枭獍的事情再度发生?

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1)

一、尊重孩子,赋予其独立人格

合理恰当的家庭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人格独立的家庭成员是整个家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现代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不同于以往的"阶级性"、"官僚性",譬如巴金先生的作品《家》中,高老太爷就好比家中地位最高的象征,孙子女觉新、觉民、觉慧都要以遵奉"天命"的架势按照老爷的安排走程序化的人生。如今的家庭成员间,首先必得做到民主平等。作为孩子,有权利在家中拥有话语权,有权保守自己的隐私,即可获得一个独立的人格

在这里要注意,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家庭采取权威式、强压形的模式,当孩子不愿顺从自己,就用极为严峻的方式让孩子屈服。比如,你现在想要孩子学会独立,而孩子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你的用意,表示拒绝,这时你就恼羞成怒,强逼着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孩子最终并没有打心底的自食其力,说不准还在心底埋下了日后"爆发"的种子。倒不如,你用温和、平易近人的口吻对孩子说:帮妈妈拿一下水杯可以吗?妈妈正在忙, 你搭把手,真是好孩子!注意,这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好言相对",而是在生活细节中一点一滴的熏陶孩子,让他们做一个有孝心,肯动手的人,如果得到父母的表扬与尊重,那么这对拉近彼此间的亲情关系也有很大的催化作用。

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2)

此外当下也有一大批家庭,家长将孩子当"祖宗"供着,"付诸最大的努力,养最白眼的狼"。依照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小霸王"们只会越来越猖狂,一不小心就"培养"出一个逆子,想要其孝敬父母,简直是无稽之谈!

总之,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其首要条件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被尊重的、被肯定与倾听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愿意放下身段教育孩子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但是家庭主次不难颠倒混淆,以孩子为"恒星",其他人都为绕其旋转的"行星",那么还这样指望孩子有孝心呢?

二、以身作则,将孝心"挂手边"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往心上去",那么既然如此,是为何又分批出"体谅父母"与"殴打父母"的两类人呢?当然绝大部分的孩子是心存孝心的,主要是从小被严苛家规的熏陶。在上述案例里,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打骂母亲"时,那名十四岁"抡母"的男孩有些抱怨着说到,"我爸妈从小就打我,我犯下一点小错误,我妈就追着我在大街上打,她经常当着外人面打我,我根本毫无自尊可言,直到有一次,她打我时,我顺势挡了一下,她吃惊的后退了几步,从那起,我就开始反抗了,他们揍我我就揍他们!"听着稚嫩的脸庞说出气愤而又得意的话,访问者还是能够理解的—贫瘠的家教毁了一个孩子健康的思想。这种暴力型父母在言行举止之中就给孩子埋下了模仿的炸弹,一旦有了导火线,报复心理就会油然而生。抱怨孩子不孝顺之前,得先审视自己是否为人父母,擅离职守。

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3)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对孩子外婆不孝顺,只给老人吃剩饭,还伴随着斥骂,孩子天真无邪的说了一句:妈妈,我以后也向你对姥姥这样对待你。虽然童言无忌,但是这短短的几个字足以让这位不孝的母亲反思自己的行为。家长于孩子而言,是榜样,是模范,想要孩子孝敬父母,尊师爱长,不仅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言辞上的说理、嘱咐对孩子的心理刺激强度远远不如亲自实践,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所以说,孝与不孝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是否有这方面的觉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就是这个道理。

三、让孩子体会家长的苦楚,增进亲情

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坚不可摧的必须品,也是让孩子孝敬父母的推进力。而想要建立亲情就必须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这个家庭付出的艰辛,或许,某天妈妈在工作上遇到了烦心事,心情不佳,回到家里又看到满地狼藉,气不打一处上来,指责了孩子几句,气泄了一半。这时若孩子能够体谅父母,明白父母的收入来之不易,以及作为成年人的沉重的压力,就可以适当的迁就父母了。

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4)

其实在父母斥责孩子的同时,心理也是极其矛盾而自责的。向孩子讲述金钱的来之不易,让孩子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是父母奋斗了十年之上而"打下来的江山",孝心往往在亲情激增的路途中悄然降临。那位十岁"踹母"的小男孩,正因为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懂得体谅父母,才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向母亲索要昂贵的物品,"一言不合就翻脸"。

故,没有打好地基的亲情很容易垮台,不懂得体谅的孩子永远不会给予家长诚挚的敬重与感激,不教育孩子感恩戴德,亦不会为孩子的"茁壮"而感到欣慰。

对亲情一味的付出换来理所当然(他真的看到了吗)(5)

《易经》里写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事,才能家道正,万事和。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有权有势,而是家和,家庭的融洽决定这个家庭以后的路。

子孙顺,懂孝悌。

世界上对你好的人,唯有亲人,他们或许不懂得表达爱,但是切记勿要冲动,否则会伤了亲人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家庭。

结语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亲情宛若世间最深情的讴歌,彼此间作着感心沁腑、沉默深厚吟唱,虽然这条道路上仍有偏离"轨道"的孩子,但只要家长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那么"你的付出,他会看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