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伤心乳头综合征

当你触碰乳头时,内心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伤心、失落与罪恶感。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自己的乳头被刺激时,身体和内心会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奇怪感受,这其中包括有孤独、寂寥,甚至悔恨,并同时伴随性欲降低,和想落泪的生理冲动——这就是“伤心乳头综合征”。

在哺乳期的女性群体中,这种情况则会更强烈。如果女性乳汁分泌得越多,那么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相反,如果乳汁分泌较少,则这种症状就会减轻。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男性也会产生这种状况。

当男性的乳头被刺激后,他们的乳头会产生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而这种激素会导致人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会触发伤感消极负面情绪。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1)

在网上,大家也对此现象有所讨论:

“一碰乳头就想妈妈,哪怕妈妈就在我身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碰乳头就会莫名其妙感到孤独、难过、突然伤心和空虚感。”

“好难受,一碰乳头就会像个迷路的小孩,还有一种怀旧感。”

“原来这是一种病,碰到后有那么十几秒钟会突然觉得悲伤。”

看来,这些并不是互联网的段子,委实是大家真金白银的感受,更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身体上的一种疾病。具体而言,会有如下一些心理学上的解释和说明。

恋母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过一个学说叫“俄狄浦斯情结”。以这一学说为基础,来理解伤心奶头综合征:在心理学上,奶头其实就是母亲的象征。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2)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幼儿经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如果母亲过早地给婴儿断奶,这个婴儿长大后性格悲观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这种与母亲亲密接触感越早被隔离,婴儿对此的感触和记忆就越深刻,也就越迷恋。

但是被强行断奶后,婴儿会怀着这种迷恋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但对乳头的亲密却一直不会忘记。又因为过早失去所以产生难过悲伤的性格底色,相对于断奶晚一些的孩子来说,长大后性格悲观成分要多得多。

与此同时,当人长大之后,人们自己的乳头也成熟了,当人在触碰乳头时,感受激发出了潜意识里的幼年期记忆。尽管这些记忆的闪现,并不能拼凑出一些具体的事情情节,但的确是重新唤起了婴儿时期的情绪和感受。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3)

心理学上认为,在婴幼儿时期,如果一个孩子过得比较快乐满足,被母亲完全宠溺和关爱过,长大之后,一般就不会有这种伤心乳头综合征。

相反,如果幼年时期妈妈特别严厉冷漠,并且婴儿期欲望(尤其是进食)经常得不到满足而且被忽视的人,在成年后触碰自己的乳头时,会瞬间感觉到想念妈妈,并且伴随着难以抑制的难过感、空虚感。

催产素

催产素,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催促妈妈生产的一种激素。它可以刺激女性的子宫阴道持续收缩,也能让哺乳期妈妈成功分泌出乳汁,同时还会给人带来温暖、舒适、放松的感觉。

催产素不仅女性能分泌、男性也能分泌。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看到可爱的狗狗或者猫咪等小动物时,就立刻会觉得“天呐,它们真的好萌啊!”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4)

其实,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你的身体分泌出了催产素。

同理,当你所爱的给你抚慰、拥抱,特别对你胸部这个部位深度刺激时,都会使你大量分泌出催产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欢女爱时,女性会喜欢男性极度揉捏她的胸部,因为这样她会产生大量的催产素,从而身体会体会到更为强烈的快感,也就是达到了收尾的催产素高潮。

虽然催产素听起来是一种很特别让人振奋和喜悦的激素,但是它其实是有着极大可能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

因为代表极致真正“快乐”感的激素多巴胺,在催产素分泌量上升的时候,多巴胺分泌量就会下降;而当多巴胺分泌量增加时,催产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症状(伤心乳头综合征)(5)

也就是说,催产素大量分泌时,虽然能够让人产生温暖慰藉舒适的快感,但同时因为代表快乐的多巴胺分泌量降低,反而会让人忽然感觉到很伤感、难过,甚至忧郁。

这种对比感,就好比歌词里写的那样:“电影越圆满,却越觉得伤感“。

而这也就解释了以下这种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触碰到乳头的时候,明明是刺激了催产素飙升,能够感觉到快感的,但人们却敏感地发觉,自己的情绪反而忽然之间极速跌落到谷底,整个人都变得失落悲伤起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medicine》

Brim, OG.; Baltes, PB.; Bumpass, LL.; Cleary, PD.; Featherman, DL.; Hazzard, WR.; Shweder, RA.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 1995–1996. Ann Arbor, MI: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1996.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