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系列(冯小刚的1942本是一部神作)
冯小刚导演最出名的是“冯式喜剧”。
对于我们,他最好的电影仍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甲方乙方》..
以至于人们都忘了还有《一声叹息》《集结号》《1942》等严肃深刻电影的存在,而这些作品都是严肃反思,具有现实意义的“正片”,但是在市场表现上真的是不尽如人意。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聊冯小刚的《1942》。
《1942》是刘震云于1993年发表的一部小说,然后冯小刚就找到刘震云说想拍这么一部电影。
但当时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1942》甚至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而且这题材在电影圈的共识就是拍了就是赔,所以一直没拉到投资,最后还是老东家华谊接下来这个盘子,此后刘震云一直不断的修改《1942》的剧本,甚至推翻重写。
冯小刚还是在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
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地点从东北到山西再到重庆,其中山西是主要拍摄场地,景点高达三十多个,这样一个剧组的数据和调度简直能让制片主任疯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冯小刚的用心值得肯定,他是真的想拍一部好电影。
一直被说是商业片导演,他是由衷的想有一部能对得起这一辈子的电影,这从他自己的讲述就知道了。他说不管我拍什么片子时,被骂的时候,一想到我还有一部《1942》在那搁着,这是特能站的住脚的一部片子,就觉得特踏实,特有盼头。
而《1942》的问世却又有些神秘色彩,冯导通过了“重重考验”和“艰难险阻”(而1942的问世却又有些神秘色彩,冯导通过了“重重考验”和“艰难险阻”,这种困难就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了解的了。反正1942最后还是和我们见面了……)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还原了民族灾难的史诗,尝试揭露时代的伤疤,更有大尺度的“人吃人”的隐晦影射。
作为一部痛斥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忆苦思甜片,这部电影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它告诉了我们1942年发生了什么,饿死人数是怎样被当成报表上要遮掩的数字,大国的面子是怎样重于数百万的生命。这一次没有遮掩,没有偷换,一切都展现的超真实超黑暗超血淋淋的。
记得当年看《一九四二》之前我酝酿好了所有的情绪,可是意外的是整部电影都没有催泪点,虽然天灾人祸的冰冷绝望始终贯穿全片,但冯导并没有把电影基调设定的那么严肃,反而在逃荒的过程中安排了不少诙谐却又心酸的场面来压制泪点,笑中带痛的无奈反而更让观众感受深刻。
以至于观影后的几天脑中频频浮现其中的场景,这种悲伤情绪的厚积薄发不像《唐山大地震》中的肆意煽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过后一想起来就揪心的痛,让观众对于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一九四二》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
英国《独立报》曾赞美,“给人非常奇妙的观感,让你在一部电影中经历各式各样不同的情感路程。”英国《卫报》评论赞美,“导演冯小刚通过《一九四二》展现了他驾驭和呈现一部史诗的能力。电影情绪十分克制,但又让人深受感动。”
虽然《一九四二》斩获了北京电影节大奖和罗马电影节奖项,其口碑也算良好,张国立还因此获得了金鸡影帝桂冠,华谊兄弟甚至花了天价霸占了IMAX厅,轰走了李安导演的《少年派》。可惜该片想进一切合法和非法垄断手段,让自己首日排片高达了46%,依旧是观众不愿买账。
为什么了?
因为当时《1942》是出现在了贺岁档中,你说,大过年的谁愿意看穷人苦难与死伤?
最终《1942》票房折戟沉沙,遭遇了影史难得一遇滑铁卢,并导致华谊兄弟公司股票大跌。
不要以为这样的片惨败是好事,它的资本压力逼迫冯小刚立即找到王朔写了《私人订制》的剧本,继续折腾闹剧广告垃圾片,不过一个月,边写边拍,最后票房大卖才算承了华谊的情,其中植入了8000万植入广告,没少挨网友的骂。
冯小刚也是没忍住...
中国电影需要像冯小刚那样的有实力的理想主义者,来充当中国电影的“看门狗”,坚持艺术道路,去探讨人性,反思社会,讽刺现象。
做到电影深刻化,艺术化,哲理化,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好看”,迎合市场,浮于表面的“好看”最终会被历史淘汰,只有真正的“精品”才能于时代浪潮的冲洗中屹立不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