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文化风俗习惯(现代的你了解这些文化风俗和背后的蕴意吗)
重阳节,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极快,人们的价值、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隔膜,对于传统节日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和仪式感。如果说人们对节日还有企盼,那就是学生可以放假,上班族也可以不用加班了。
然而时代再怎么变化,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惧)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今天对重阳节不会有太多的真切体知,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大都远离家乡,与自己的父母分离。但是人在异乡总会有一种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节之时,这种情感更浓。这便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积淀,中国人重视血缘家庭和团圆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当中。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个简单仪式的问题,它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诉求、文化诉求等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一窥他们的重阳节是如何过的?
重阳节,我们都知道时处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因为“九”为数之极,又是极阳之数,故二“九”相重,即为“重阳”。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风俗,故又有“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不同称谓。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谐音,即长长久久之意,蕴含了人们非常美好的价值诉求,所以民间也常在该日举行一些祭祖与敬老活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12年,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年节”。
既然重阳节如此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就会疑问,它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以及其风俗背后到底有何蕴意?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见于《吕氏春秋》。其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秋九月,农收之时就有祭祀上帝、祖先的活动。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类之本;先祖者,生之本”。之所以会举行这些活动,我们不能无知地将其看作是一种迷信,实则是古人追寻自己“从哪来”的问题,是一种报本反始的心里及价值诉求。
另外,根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由此,我们也可知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人们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令人长寿,这也许是受到当时一些术士服食药物追求长生的影响。
此外,《荆楚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这是什么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也就是说人们在重阳当天举行大型宴饮的活动不知起于何时,一直到宋代还依然保持完好。“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这是对当时重阳佳节的描绘。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宴饮,喝菊花酒,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整个一幅其乐融融的盛景。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种敬老、尊老的价值观。从这点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年节”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重阳节仪式、习俗已经相当完备了。因此,重阳节的起源绝不止于汉代,应该可以上溯到更早。不过,“重阳节”作为一个名词出现还是在三国时代。例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晋代,陶渊明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故爱屋及乌,对重阳节也是情有独钟。
当然从汉代到魏晋时期,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主要还是在宫廷及士大夫中传播。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位节日。从此以后,朝廷与民同乐,以及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贺这一节日。
- 关于重阳节,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当属“登高”。
可是人们为何登高呢,其意义何在呢?《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万物有灵论,即早期人类对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种崇拜。早期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渔猎来获取日常的生活资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种野兽,以及高山上的雷电击中树木导致自然起火,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可以用它来烤炙食物。总之,人们认为山是神秘的,故对其有敬畏之意。有人还对“崇”字做了解读,即“从山从宗,宗声”可见最早的崇拜也是对山而言的。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之说。我们都听过三月“踏青”之说,那么与“踏青”相对的就是“辞青”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 那么,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入药,菊花也一样。早在唐代这种习俗就已流行开来,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也可窥见。茱萸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九九重阳节,阳气过亢,为极凶。故而佩戴茱萸就是为了辟邪、逢凶化吉,这和端午节的佩菖蒲、喝雄黄酒有着相似的蕴意。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时,其他花都凋零了,惟有菊花在绽开,且菊花不艳俗,有着高洁的品格。故在三国魏晋以来,菊花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渐成风尚。
重阳节在秋季,文人对秋多有感怀之意,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重阳登高本是一种美好的习俗,但因客居他乡,抑郁不得志故而多有悲凉之感。我们大可不必,正如杜牧诗言“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帝京岁时纪胜》《礼记·祭法》《荆楚岁时记》《吕氏春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