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思考(着力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夏青)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如何打造满足消费者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6月4日,在发展第三支柱服务养老事业热点对话暨养老金发展指数报告(2020)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要充分发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作用。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我国社会也将由一个轻度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类市场化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也在逐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在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一级巡视员刘宏健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发展,人民群众养老观念不断调整,对于丰富养老保险保障的供给要求日益强烈。刘宏健说:“最近大家关注到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印发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从6月1日开始试点,这项工作就是银保监会推动养老金融改革的第一步。我们鼓励试点的保险公司创新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专属保险产品。这个专属产品探索建立符合长期经营要求的销售激励、风险管控、资产配置、投资考核等机制,特别是在这类业务的试点过程中,我们也鼓励试点保险机构能够探索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需求。”

推动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第三支柱的建设,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上,探索社会需求、创新产品服务是今后金融机构增强养老金融供给的持续发力点。

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透露,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整体发展规模来看:第一支柱超过6万亿元,覆盖9.99亿城乡居民,“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逐步实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2.25万亿元,参加职工2717万人,职业年金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元,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整体覆盖面比较低;第三支柱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期间实现了保费收入4.26亿元,总体规模比较小,与人口快速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需求和其它两个支柱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刘峰表示:“丰富第三支柱发展方式,一方面完善税收递延政策,加快建设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渐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养老金融服务。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作为现有一二三类银行账户以外的单独类别账户进行管理,支持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将商业银行提供默认投资工具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机构职责范围,推进第三支柱规范发展。”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思考(着力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1)

图片来源:CFP

发布会上发布的养老金发展指数(2020)报告显示,在第一支柱方面,京津冀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近实现全覆盖目标,珠三角地区养老金待遇水平最高,京津冀地区待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珠三角地区养老缴费负担最轻。报告建议,加快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

长江养老董事长苏罡表示,面对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逐年下降,第二支柱年金覆盖面明显不足,大量新业态人群缺乏制度性养老保障的现实问题,第三支柱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养老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加快落地以及中国资管行业蓬勃发展,都将为第三支柱带来新机遇。苏罡介绍:“目前养老金融领域聚集了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的头部机构,未来第三支柱将允许更多机构共同参与,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资管市场将增长1倍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