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

这个故事里没有王子、没有骑士,只有木兰自己对信念的坚守,与命运的抗争。

——遇言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预告片放出,一时间各种反响充斥网络。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2)

▲黑皮、嘶吼,还有两片高原红,这真是勤勤恳恳去打仗的扮相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3)

▲也有网友纠结为啥木兰打仗时能甩着一头大波浪卷发

遇言姐看了下Youtube上的留言,排名第一的评论是:

电影版重塑了一个跟动画中全然不同的木兰形象。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4)

还有网友说,担心迪士尼会用力过猛,把木兰拍成一个叛逆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守护者。

还好电影维持了故事的本色。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5)

遇言姐说,这两条对于《花木兰》预告片的看法都很精准。

很多人在问木须和蟋蟀在哪里?为什么搞笑的同伴们都不见了?

但是如果你看下预告片,就会发现这部迪士尼的“公主片”很不迪士尼——

电影的画风凝重、严肃,跟动画中的喜剧元素和载歌载舞完全不搭。

而且鬼马的木须、放飞自我的奶奶,本来就跟中国文化的差异太大,肯定是不会在电影中出现的。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6)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7)

再往深远点说,《花木兰》动画版拍摄于1998年,那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刚刚起步、无足轻重。

《花木兰》面向的主要是西方观众,所以会出现木须这种带有喜剧色彩的宠物,以及充满平等精神的皇帝。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早已不容小觑。迪士尼势必要拍出一部既让全球观众能够理解,又让中国观众有认同感的电影。

这么说来,真人版《花木兰》还是挺让人期待的。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8)

用力过猛的迪士尼公主系列

讲真,遇言姐不喜欢迪士尼的公主系列。

以前那些傻白甜的公主我不喜欢,如今这些女权的公主我也不喜欢。

《青蛙与公主》中的主角变为黑人女佣的孩子,《美女与野兽》强行加入读书改变命运的学霸。

这些改变不能说不好,但总让我有种刻意迎合的感觉。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9)

▲亲吻王子的不是公主而是底层黑人少女,结果反而引发舆论:“为什么王子不是黑人,难道黑人不配当王子?”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0)

▲还有反对者认为,女主角的嘴唇不够厚、鼻子不够大,像是深色的欧洲女孩而不是真正的黑人女孩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1)

▲加入的学霸戏份真的很尬,谈个简单的恋爱也不行了?

尤其是迪士尼刚刚宣布启用19岁的黑人妹子Halle Bailey出演小人鱼

遇言姐觉得这已经是政治正确到了反智的地步

不是说种族主义不种族主义,制片方能不能尊重下原著呢?

把其他族裔的角色“洗白”固然不合适,但是,把白人角色强行“涂黑”难道就正确了吗?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2)

想当年,一部简单、纯真、不玩花哨的《狮子王》足以让大家看得如痴如醉,这种浑然天成的作品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所以你看,对比之下,《花木兰》选用的演员符合中国审美,福建土楼、鹅黄妆容虽有争议,但作为鲜少为大众所知的中国元素,这些场景起码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中国文化是广博多元的,不止是灯笼、屏风、花瓶这些常见的唐人街审美。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3)

▲讲真,土楼这种建筑形式,遇言姐也是在近年才了解到的

讲真,《花木兰》这部作品展现的年代、成书的年代原本就不得解,与其要求考据功夫做到面面俱到,对故事核心精神的把握更加重要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4)

淡化男女对立,强调共同品质,我看好《木兰》的设定

21年前,动画版《花木兰》的宣传语是——

不是男人拯救了女人,而是女人拯救了男人。

这种性别对立的视角如今看来是不太恰当的。

《花木兰》这个故事的核心是牺牲精神和自我实现,至于是男性救了女性,还是女性救了男性,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然而,在女性主义抬头伊始,反弹过度也是在所难免。

遇言姐犹记当年,这个“女人拯救男人”的噱头还是很让大伙雀跃的。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5)

除了东西方审美差异,《花木兰》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

如何既令影片符合当时历史阶段的认知,又能让现代观众有代入感。

遇言姐觉得,在预告片中,迪士尼将这种分寸把握得挺好。

在播出的预告中,遇言姐最喜欢的桥段是,媒婆所说的那段话——

安静、沉着、淑雅、守礼——这是一个贤妻应有的品质,这也是木兰所具有的品质。

( Quiet、composed、graceful、disciplined,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a good wife.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Mulan. )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6)

换句话说,优秀的品质和荣誉感是不分性别和职业的

“其徐如林,不动如山”,既可以体现在妻子身上,亦可以体现在战士身上,既可以体现在女性身上,亦可以体现在男性身上。

这种包容统一的设定,比当年“不是男人拯救了女人,而是女人拯救了男人”的slogan高明多了。

事实上,当年,动画版《花木兰》的制作班底表示:

起初,编剧也在考虑是不是把木兰改写成追求独立、反抗家庭的少女。但大家觉得这样一弄故事原本的独特性和感动点就荡然无存了。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7)

《花木兰》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性别对抗上面,没有鼓吹“男尊女卑了几千年,小女子抖回精神”(小时候看过《武则天》的亲唱起来),而是着眼于木兰的个人成长与意志实现

而这种历程是可以放之四海、可以超脱时代的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8)

《花木兰》受到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从《末代皇帝》到《艺妓回忆录》,但凡由西方来拍摄东方题材都会被批判“肤浅臆造”、“文化借用”

关于这个问题,遇言姐觉得,比起文化输出中的偏差,将文化传播出去的行为更加重要

遇言姐自己真的很喜欢木兰的故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个故事里没有王子、没有骑士,只有木兰自己对信念的坚守,与命运的抗争。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19)

北大比较文学教授戴锦华说:

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两种正面女性。

一种是秦香莲、王宝钏那种,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一种是像花木兰那种,把自己男性化,跟男人正面刚。女人应该怎么成为自己、跟男人无关的自己,其实大家自己根本都不知道。

而从《花木兰》预告中来看,剧组似乎找到了第三条途径来展示一个女性如何成为自己。

如此说来,迪士尼这部“公主”电影还是有点值得期待的。

刘亦菲外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迪斯尼公主片)(20)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