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匠人说】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全角度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蛋雕传承人/郭书清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1)

郭书清,蛋雕技艺传承人,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陕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

蛋雕

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2)

蛋雕的来历颇有渊源,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当时在北京一带更是流行此风,而且用量也相当可观。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红色染过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发展到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由此延续有了蛋雕艺术流传至今。

在西安,有一位蛋雕达人,他将一个个普通的蛋壳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便是非遗匠人郭书清。

郭书清的爷爷、父亲、叔叔都是雕刻艺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受家里长辈熏陶,他就喜欢上了雕刻,尤其喜欢篆刻。三十多年前,他无意间得到一枚鸵鸟蛋,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3)

他在创作时一般要经过选蛋、打孔、清液、构思、画样、雕刻轮廓等十几道工序,每次做蛋雕时,郭书清总要找到合适位置打孔,通过大针管向里面打气排除蛋液,甚至连里面的那层薄薄的内膜也要剔除,然后再在上面构思图案,小心翼翼地进行雕刻,有时候雕刻的蛋壳太小,还要带上放大镜才看得清,虽然极其费眼睛,但在郭书清看来只要能做出好的作品,所有困难他都能克服。

刚开始做蛋雕的时候,因为蛋壳易碎,十多个蛋壳几乎都成不了一件作品,那时候郭书清买鸡蛋都是十几斤十几斤的买,家里的鸡蛋多的吃不了,他就把蛋清蛋黄送人,自己留下蛋壳练习微雕。

在不足1毫米的蛋壳上做微雕,即便是带着放大镜也要“步步惊心”、如履薄冰。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蛋雕郭书清也渐渐摸出了里面的门道,做出的蛋雕作品也更加的精致和惊艳。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4)

“蛋雕,用的是‘巧劲’,拿捏的是‘分寸’,劲用小了雕刻不成,下手重了又会支离破碎,这种感觉只能在实践中一次次慢慢体会感受了......”郭书清这样说道。

随着技艺的愈加熟练,郭书清创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甚至古典的诗词歌赋都成为他灵感的源泉,不仅如此,他的蛋雕作品设计的也更加的精巧,像《中国梦》这件作品,光蛋壳就用了三种,外面最大的是鸸鹋蛋壳,中间的鹅蛋壳,里面是鸡蛋壳,而蛋壳外面还雕刻着丝绸之路等元素,有时候郭书清还会在蛋雕中放入小彩灯,使它们看起来更加的熠熠生辉、美轮美奂。

小小的一枚蛋壳,在郭书清的手中,为人们呈现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精彩世界,展现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志和创新精神,我们也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像郭书清一样的民间匠人,用他们高超的技艺,让我们的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郭书清老师更多作品欣赏: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5)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6)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7)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8)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9)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10)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11)

非遗传承人推荐以及作品提供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湘翼名雕老郭(郭书清毫厘之上)(12)

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