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直觉与客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直觉与客观)(1)

前言:如果要解决问题,自然要实事求是,力求精准;如果是为了达成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安慰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一直在跑步,感觉状态越来越好。不过临近清明的一周接连下雨,也就没法儿去外面跑了。对于一个渐入佳境的人来说,突然中断自己熟悉、习惯的生活方式,一时会有些无所适从。

就像是忙里偷闲刷个剧,追个小说,会觉得十分舒爽,可如果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丢给我去做这件事,反倒会很无聊。同样,流汗之后的休息,效果也更好。

不过我很快就说服自己了,连着跑对膝盖不好,能有这样一个缓冲的时间,也能让身体放松,以更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可很快事实就教我做人了。首先,我已经给原先跑步的时间填上了其他的事情,因此雨停之后的第1天,我死赖在家里没有出去。

等到第2天,强逼着自己迈动双腿后才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得劲儿,腿也酸,脚也使不上力。雨停之后的第1个5公里,与其说是跑完的,不如说是走完的。

这时我在想,什么叫劳逸结合?劳和逸的工作强度,时间比例怎样决定呢?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算不算劳逸结合呢?这时我明白了,出于主观直觉的判断,只定性不定量,与其说是客观判断,倒不如说是自我安慰的成分更多。

倒不是说自我安慰就没有价值,而是要看想要达成的目的。如果要解决问题,自然要实事求是,力求精准;如果是为了达成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安慰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这个目的往往容易被忽略,经常发生以自我安慰的方式谋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以前看书时,得出的一个结论。

即大战开始之后,弱势的一方,局面会越来越差,不单单因为实力上的差距,也是因为弱势一方中,越是有勇气的人,越是容易牺牲。随着时间的发展,弱势一方的平均勇气逐渐下降。而一个集体要靠智者指引方向,却要靠勇者一步一步走出来。

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先冒头的人为后来者削弱了反对势力。由此可见,先发者是具有劣势的。就像是前人将荆棘上的刺一根一根拔掉,后人才能轻松地将光棍子拿起来。

最早掀起反秦起义的陈胜、吴广,为之后的刘邦、项羽,扫清了障碍;扰乱中央、残害百官的董卓、李傕,为之后迎奉天子的曹操减少了反对势力;隋末的各路反王沉重打击了杨家的统治,成就了开创大唐江山的李渊。

但是说到这里,用这个结论继续推演下去,就会发现矛盾之处。这岂不是说强者对弱者发动战争,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吗?这样的推论肯定是错误的,抗日战争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在于它的前提,假定所有的情况都是一成不变的。即那些看着同胞惨死、国土沦丧的国人始终无动于衷。可这明显不是事实。人总是随着环境而改变。

就像一位东德牧师的墓志铭上写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人不只看眼前,也看未来。当敌人的侵略一步步加深,利益受损的人逐渐增多,勇气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也不要因此而庆幸,因为并不是每一次外敌入侵,我们都能最终获胜。唐朝以前,北方的草原民族虽然强大,但汉人王朝从不认为对方能够统治整个华夏大地,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

但是唐朝之后没有人再敢说这样的话了,因为南宋、明朝之后都出现了断代,统治民族已经发生了改变。

事实真是教育人,我本来以为从定性升级到定量,便足以提升判断的准确性了,可事实反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这巴掌由两个战例组成。

一个战例是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爆发的城濮之战。此战楚国损失惨重,但国家却迅速恢复。另一个战例是东晋时期,秦晋之间爆发的淝水之战。此战前秦损失巨大,没过多久便宣告灭亡。

同样都打了败仗,前者迅速稳定,最后称霸成功;后者四分五裂,曾经的辉煌如昙花一现。区别在于受损的是主干,还是枝叶。

城濮之战中,楚军主帅成得臣是楚国最大家族若敖氏的家主,军队也多出自若敖家族,对楚王的统治形成了严重威胁。这次战败,对楚国而言是强干弱枝,是瘦身。

而肥水之战中,前秦的统治民族氐族遭受了重创,族中优秀人才大量损失,部族军队损失惨重。这次战败对前秦而言,是强枝弱干,是严重残疾。

可见,要想改造自己的主观直觉,不仅要从定性上升到定量,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