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中的地名借喻)

在安徽庐江方言中,有“下芜湖”一词,是庐江东南乡泥河沙溪、缺口矾山一带比较经典的方言口语,表示小孩夜里尿床的意思。该地离芜湖相对较近,而临江立市的芜湖自古以来水系发达,为多条内河沟汊入江口,人们由此地貌生发联想,以此来借喻、形容尿床事由。

同样为“尿床”的表达,到了庐江的白山盛桥一带,用以借喻的地名出现了变化,变成了“下南京”。南京与芜湖一样,同为知名度很高的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对于这一带的居民,将“南京”地名嵌入所要表达的语境(尿床)里,更能夸张地衬托出渲染效果。

再到和庐江毗邻的肥西三河一带部分村落,对尿床的称谓转换成“下三河”。“三河”为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知名度显然比前面的“芜湖”“南京”小了不少,但它表达的语境、语意丝毫未变。

这种借喻表达从寿县正阳关镇一带对“尿床”的形容里,同样可以找到佐证。此地对“尿床”的戏谑语是“下正阳关”。正阳关,为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是淮河流域较有名的水系丰盛的地域,俗语里就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

由此,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勾勒出方言地名借喻中的一种方向或模式:借喻主体必须是所在区域耳熟能详、广泛认可的地方标志性地理域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民俗方言在民间土壤里千百年来的深厚积淀。无论是“下芜湖”,还是“下南京”“下三河”,这些地名的引用,都具有极强的本土自觉性和自发性。尽管随着光阴的更迭,人口迁徙流动等多重外部环境因素对当地语言产生了影响,但这类地域说辞一直在其固定的范围内存在,没有被干扰和同化。

当然,放大到全国其他地方,也可觅得类似示例,譬如山东济南孝里镇一带针对尿床有“冲入(下)姚河门”一说。姚河门是该地一处地势低洼、多有积水处的地名,每年雨水季节,洪水多汇经此地流入黄河。

通过这些“地名借喻”,我们不难理解,方言俗语正是因这种寻常简单、诙谐率性的特点而广受欢迎、广泛传播。

作者:张弯

来源:《语言文字报》2020年第2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袁云

校对:张纯瑜

责编:刘家瑶

安徽地方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中的地名借喻)(1)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