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题(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1、条件相同的四边支承双向板,采用上限解法求得的极限荷载一般要比采用下限解法求得的极限荷载( A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题(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级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题

1、条件相同的四边支承双向板,采用上限解法求得的极限荷载一般要比采用下限解法求得的极限荷载( A )。

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比较。

2、在确定梁的纵筋弯起奌时,要求抵抗弯矩图不得切入设计弯矩图以内,即应包在设计弯矩图的外面,这是为了保证梁的( A )。

A.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B.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C.受拉钢筋的锚固; D.箍筋的强度被充分利用。

3、在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中,正确的叙述是( B )。

A.若同时满足极限条件、变形连续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解答才是结构的真实极限荷载;

B.若仅满足极限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解答则是结构极限荷载的下限解;

C.若仅满足变形连续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解答则是结构极限荷载的上限解;

D.若仅满足极限条件和机动条件的解答则是结构极限荷载的上限解。

4、按弯矩调幅法进行连续梁、板截面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应遵循下述规定( A )。

A.受力钢筋宜采用I、II级或III级热轧钢筋;

B.截面的弯矩调幅系数< >宜超过0.25;

C.弯矩洞整后的截面受压区相对计算高度< >一般应超过0.35,但不应超过< >;

D.按弯矩调幅法计算的连续紧、板,可适当放宽裂缝宽度的要求。

5、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中间支座处,当配置好足够的箍筋后,若配置的弯起钢筋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 B )来抵抗剪力。

A.纵筋 B.鸭筋

C.浮筋 D.架立钢筋.

6、承受均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等跨),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的结果,而使 ( B )

A.跨中弯矩减少,支座弯矩增加 B.跨中弯矩增大,支座弯矩减小

C.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都增加

7、按弹性方法计算现浇单向肋梁楼盖时,对板和次梁采用折算荷载来进行计算,这是因为考虑到 ( C )

A.在板的长跨方向能传递一部分荷载 B.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C.支座转动的弹性约束将减少活荷载布置对跨中弯矩的不利影响

8、求连续梁跨中最小弯矩时,可变荷载(活载)的布置应该是 ( B )

A.本跨布置活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载

B本跨不布置活载,相邻两跨布置活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载

C.本跨及相邻两跨布置活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载

9、按单向板进行设计( A )。

A.600mmX3300mm的预制空心楼板;

B.长短边之比小于2的四边回定板;

C.长短边之比等于1.5,两短边嵌固,两长边简支;

D.长短边相等的四边简支板。

10、按弹性理论计算单向板肋梁楼盖时,板和次梁采用折算荷载来计算的原因是( C )。

A.考虑到在板的长跨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

B.考虑到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

C.考虑到支座转动的弹性约束将减小活荷载隔跨布置时的不利影响

11.进行疲劳验算时,计算部分的设计应力幅应按( C )。

A 标准荷载计算 B 设计荷载计算

C 考虑动力系数的标准荷载计算 D 考虑动力系数的设计荷载计算

12.下面的( B )情况应将其设计强度进行折减。

更多结构工程师讲义试题 点击下载>>《2015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宝典》

A动力荷载作用的构件 B单角钢单面按轴压计算稳定的构件

C有应力集中影响的构件 D残余应力较大的构件

13.结构钢材易发生脆性破坏的应力状态是( D )。

A. 三向同号等值拉应力 B. 两向异号等值正应力

C. 单向压应力 D. 三向等值剪应力

14.残余应力对结构的影响是( B )。

A降低构件静力强度 B降低构件稳定承载力

C增加构件刚度 D减轻结构低温冷脆倾向

15.Q235钢的质量等级是按( A )。

A. 强度划分 B. 厚度划分 C. 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划分 D. 不同的硫磷含量划分

16.钢材的冷弯性能可检验钢材的( A )。

A. 在单向拉伸应力下塑性变形能力 B. 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工作能力

C. 在复杂应力下的塑性变形能力 D. 在低温下弯曲时吸收机械能的能力

17.钢材的强度指标是( )。

A延伸率 B韧性指标 C屈服点 D冷弯性能

18.钢材的设计强度是根据( C )确定的。

A比例极限 B 弹性极限 C 屈服强度 D 极限强度

19. 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的大小与( D )关系不大。

A 钢材的种类 B 应力循环次数

C 连接的构造细节 D 残余应力大小

20.反应钢材的最大抗拉能力的是( D )。

A 比例极限 B 弹性极限 C 屈服强度 D 极限强度

"�!�{�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