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的著作(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刘鹗,原名孟鹏,后改名鹗,字铁云,生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卒于宣统元年(1909)。据载,其二十二世祖为南宋大将刘光世(“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到其父刘成忠,以御史出官河南,在江苏淮安购置田地家宅。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刘鹗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大概是小说家,但是其实在当时令他名噪一时的是治河水利,创办实业和甲骨金石收藏。
没错,你以为人家只是个文学青年,却不知人家还是个河流工程师、实业家和收藏家。他的才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他爹虽然是个旧派官僚,但是思想却很开放,家里藏有许多关于治河、天算、乐律、医学、兵书等中外书籍。他爹也是治河专家,著有《河防刍议》一书。
刘鹗自幼聪颖,五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但他并不是循规蹈矩的读书,而是常常结交一些有志气、关心国家大事的“井里少年”,常关注国家和社会,个性放旷不拘,不同于流俗,因此青年时代起被人认为“不守绳墨”(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后来也参加了科举乡试,但是没中。
光绪六年(1880),刘鹗在扬州师从儒家太谷学派李龙川,接受太谷学派的“立功、立言、立德;希贤、希圣、希天”的学说,后来在扬州行医,淮安、上海经商,均无成就。
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按理说刘鹗都混了六七年了,奔三十的人了,还没什么成就,该安身认命了,可是他偏不,听说黄河在郑州决口,一拍大腿就决定到河南投效。之后刘鹗根据自己家传的治河之学,亲自参加河工操作,得到了河督吴大澂的赏识,接着他负责测量豫、鲁、直隶三省黄河河道,并绘制成图,著有《三省黄河图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名噪一时,然后河患移到山东,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刘鹗到山东,任黄河下游提调,成了有编制的河流工程师。他力主东汉王景设立水门,攻沙去淤之说,但是张曜的幕僚们连王景是哪朝人都不知道,所以没有采用刘鹗的方法,而是坚持“不与河争地”的做法,导致黄河在山东章丘、齐河、长清三次决口,十几个县被淹。后来刘鹗还在《老残游记》中狠狠讽刺了一番(即史钧甫献策治河那一段)。
后来,刘鹗因治河有功,咨送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因受到洋务派和太古学派的思想影响,刘鹗主张开矿筑路,兴办实业,认为“扶衰振敝,当从兴造铁路始,路成则实业兴,实业兴而国富,国富然后庶政可得而理也”。(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
他在总理衙门时,应张之洞邀请,到湖北商议修筑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回京后,又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修建津镇铁路,但因守旧派阻挠并没有实现,守旧派中有刘鹗的同乡甚至说要开除他的乡籍,不承认他是丹徒人。
这时,德商福公司与山西巡抚接洽,准备开采山西煤矿,并让刘鹗当经理。他提出“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其三十年而全矿归我,如是则彼利之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结果被人视为汉奸。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秋,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当时粮路断绝,北京发生粮荒。刘鹗主动捐钱买粮,参加了以李鸿章为背景,由陆树藩出面组成的救济会,办理救济事务。当时俄国占领了粮仓,但是他们并不吃米,准备烧掉的。刘鹗见此就低价买回,平价粜给百姓,解决了百姓的粮荒问题。后来救济会忽然又不同意向百姓粜米,刘鹗就自掏腰包,独立承担粮款。(阿英《小说二谈.庚子联军战役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之后,刘鹗一直为自己的实业奋斗着,在上海开办了坤兴织布厂,在天津和朝鲜商人郑永昌合办了海北精盐公司,但是都以倒闭收场。
1908年,袁世凯等挟私诬陷,借口盗卖仓米,在南京逮捕刘鹗,流放新疆。刘鹗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于此。
刘鹗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老残游记》这本书,通过主人公老残的经历,抒写了自己对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深切感受和不平。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刘鹗一生主张实业,大声疾呼,不留余力,可以说是“饮冰十年 难凉热血”,却被诬陷排挤,下场凄凉,不禁唏嘘感慨。
提一下刘鹗的《铁云藏龟》
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山东福山王懿荣发现并收购。此时,刘鹗也从古董商手中收购了一批。庚子之役后,王氏死难,所藏均为刘鹗所得。1903年,他将自己所藏5000余片甲骨文中选出千余片,印为《铁云藏龟》,成为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
此外,他还有《铁云藏陶》《铁云泥封》传于世。
刘鹗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书,还有
算术方面,著有《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
医学方面,著有《要药分剂补正》《人命安和集》(未完)
参考书目
蒋逸雪《刘鹗年谱》
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