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

自日本元明帝和铜四(710AD)年迁都平城京的同时,日本朝廷就在九州的北部设立了太宰府。太宰府一方面是对西海一代的行政管理机构,另一方面更是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机构。太宰府的衙门位于今天的太宰府市区以内,但作为太宰府出海口的博多才是日本对外贸易、交流的中心基地。

这里要先说明一下太宰这个官职。太宰之号始于宗周,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冢宰”这些称呼顾名思义,往往和烹饪有关,而在上古时代最高统治者们亲自操刀割牲、准备贡品则是一种必须的宗教义务。比如儒者就经常以烹饪来比喻治理国家,也就是“盐梅之道”;而老子也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观点。上古的传说中伊尹出身于厨师;姜太公曾经经营餐饮业都是这种古老习俗的折射。《楚辞•天问》中有: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王逸注:“后帝谓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饰玉鼎,以事于汤。

也就是说实际上伊尹这些大人物当时做饭是在位神灵准备贡品,没很高地位是没资格给神灵做饭的。而做饭的器物,比如彝鼎之类也在日后演化为宗庙神器。但后来由于政治组织升级(或者说王权的日益膨胀),太宰这一官职的重要性在东周时期逐渐被边缘化,并且不再成为权力的核心。至秦朝时,太宰仅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汉承秦制,太宰地位依旧没有恢复,甚至沦落为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至晋朝虽然因避讳司马师之讳,将太师改称太宰,但具体职务已经于周朝完全不同。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1)

太宰府遗址。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2)

太宰府衙门复原。

在日本奈良-平安京时代,太宰府的职能似乎又和之前的两晋有所不同。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太宰府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被称为“西海的小朝廷”、“边疆的朝廷”。自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后,便于筑前国设太宰府,辖九国二岛。太宰府的最高长官称“帅”,因太宰府所在之地为筑前国,所以太宰帅有时又被称为“筑紫帅”。自承和年间开始所有的太宰帅基本上要都由平安京中的亲王担任(也有例外,稍后再讲),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朝廷对于太宰府的完全掌控。比如平安朝女文豪和泉式部的男朋友、冷泉帝的皇四子敦道亲王就是一位官拜太宰帅的亲王,所以按当时的习惯世人都称他为“帅宫”。但是太宰帅其实是一种名誉职位,授职的诸王通常不会离京赴任,所以“权帅”或者是作为次官的“大弍”才是太宰府的实际长官,负责太宰府的日常运作。

因为奈良时代的日本全面吸收大唐的文物制度,所以太宰府的设置也参考了唐朝广州都督府和岭南节度府的种种特点。在南越国灭亡之后岭南地区一直是一个令中原贵族士大夫态度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当时的岭南远离政治中心且地广人稀,各种独立的族群社群山头林立极难管理,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和各种流行疾病,使得岭南之地成了中央王朝流放政治斗争中败北者的天然集中营;另一方面,两广首府广州又是万国商贾云集的国际化大都会,全世界的奢侈品都在此销售。曾经亲眼目睹郭广府繁华的韩愈这样描述到:

“其海外杂国,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於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若岭南帅得其人,则一边尽治,不相寇盗贼杀,无风鱼之灾,水旱疠毒之患,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於中国,不可胜用。”

像广州这样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如此的繁华,以至于到了隋唐之际天竺国人“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止那也”。对于那些没有政治野心,只想发财的权贵来讲,能够到广州任职可以说是掉进了钱眼,《南齐书》记载:

“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正因因为广州的对外贸易给统治阶层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所以到了有唐一代,岭南节度使的地位十分尊贵,甚至威仪拟于天子,周边郡县守令侍奉“大府帅”时皆战战兢兢“虔若小侯之事大国”。

而作为中古日本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位于筑前国的太宰府和广州有着类似的地位。大宰府不设国守,而是朝廷直接任命最高长官,并开府设辅佐大弍、少弍;属僚如大监、少监、大典、少典。一般来说大宰权帅等同于朝堂之上的中纳言,大宰大贰相当于参议,皆为“殿上人”级别的高官。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曾经感慨道:“如果能做到大宰大贰、四位、三位的位置的话,位列上达部的公卿也会礼遇有加。”可见大宰大贰的重要。而一向高贵冷艳的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也曾借侍女三条之口转述,称大贰的娘子在参拜观世音寺时的阵仗之大,怕是不输一代人王帝主。

在奈良-平安京时代日本曾有两个国际贸易市场,一个是以平安京鸿胪馆为中心,主要是招待来自渤海国的使臣和商人;另一个就是位于筑前国博多鸿胪馆,负责招待来自中原、高丽、南蛮、天竺、甚至是波斯的商人,所有贸易皆需通过太宰府认可。

当各国的商船驶入博多,太宰府就会请示朝廷是否允许登岸。一旦朝廷许可,这些外国商人就会被安排到鸿胪馆,而宫中则会派遣宫中的近幸小臣担任唐物使,企图优先采购来自世界各地的舶来品。由于朝廷禁止宗室外戚公卿诸侯僧俗士庶参与任何舶来品的黑市交易,所以平安京中有实力的权贵“诸院诸公诸王臣家等”——比如说藤原北家的公卿们就以先向外国商人购买“远物”——也就是预先订购的方式抢在唐物使的前头,这使得宫中派遣的唐物使常常空手而归。至醍醐帝延喜九年(909AD),朝廷便多次停止从近幸中派遣唐物使的做法,改由将物品清单送至太宰府,由太宰府官员负责采买。从此太宰府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逐渐开始形成垄断。尤其是在延喜十九年,渤海国使臣最后一次离开平安京之后,平安京鸿胪馆贸易就不复存在——因为七年之后渤海国便为契丹所灭——太宰府的唐物贸易就成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唯一途径。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3)

唐朝如意·正仓院藏。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4)

唐琴·正仓院藏。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5)

唐朝琵琶·正仓院藏——所有这些珍宝几乎都是经过了太宰府才转入宫廷。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自从太宰府垄断对外贸易之后,本已经丑闻不断的太宰府高官们就更加的腐化。平安王朝的纪实文学如《枕草子》、《源氏物语》、《宇津保物语》中的太宰大弍几乎全都是簠簋不饰之辈。而学富五车、素有贤臣之谓的藤原伊房在担任太宰权帅时甚至暗中向契丹出口军械从而大发横财,在东窗事发后被降位并除职。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太宰帅的职务一般都是有诸王挂名,但是在历史上确实也有一次公卿官拜太宰帅之位并走马上任的例子。这个人就是将太宰府推向衰亡的平惟仲。

和大多数太宰府长官一样,平惟仲来自于一个中下层的贵族,在一条帝时期以文章生出身。这个人虽然有才学,但是更有心机,靠着钻营投机在平安京平步青云。据《荣华物语》记载,平惟仲与另一个叫藤原有国的太宰大弍是当时摄政藤原兼家的左膀右臂。也可能是穷怕了,这个平惟仲从来都是“爱财不怕死”——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以至于他的私邸多次成为绿林好汉们劫富济贫的对象。长保三年正月二十四日,中纳言正三位平惟仲接替为尊亲王就任太宰帅,由公卿担任太宰帅是一次特例的任官。目的是希望平惟仲能压制九州地方豪强,宇佐八幡神宫。

但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平惟仲的“铁腕”终究是短了点。三年后的宽弘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宇佐宫“神人(神宫中的工作人员)”数百人偷偷潜入平安京并闯入平安京大内,于阳明门外喊冤示威,控告平惟仲亵渎神明、贪赃枉法。被朝廷如此寄予厚望的平惟仲竟然把差事办的一塌糊涂,甚至最后还要朝廷背锅,所以这位太宰帅、筑后权守立刻就被他所依仗的朝廷抛弃了。八月,朝廷决定派遣推问使(类似御史)前往太宰府调查平惟仲的政治、经济问题,按现在的话讲,就是被“双规”了。

此后一系列事情让人感到充满了“巧合”:宽弘元年十二月二日,平惟仲在入厕时不慎摔倒,折断腰部。十二月二十八日,平惟仲被正式罢免,由藤原高远担任太宰大贰,处理太宰府事务。宽弘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太宰府病死,终年六十二岁。而太宰府也此后逐渐的随之走向衰亡。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6)

太宰府天满宫——供奉着最著名的太宰权帅菅原道真。

日本太宰府繁华吗(中世日本的小窗户)(7)

传说菅原道真就在这间屋子中恨恨而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