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

细品论语——为政(2.4 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1)


原 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初步有了自己的学说主张,四十岁时对人生不再有困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道运行规律,六十岁时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时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2)

解 读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3)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4)

这一章中孔子讲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成长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习提高需要毕生努力,不可小有所得即安,更不可半途而废。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指十五岁立志做学问,而不是十五岁才开始读书。十五岁为古时弱冠之年,按朱熹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学”,也就是说十五岁一般已完成了启蒙教育,开始接受更高深的学问了。孔子在这个年龄立志做学问,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十五岁已进入青年阶段,求知欲最为旺盛,开始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建立却尚未成形。此时立志,对人生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若早几年,还处于少年懵懂阶段,一般人很难真正定位自己的兴趣,也不易正确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再晚几年,思维方式、“三观”逐步定型,此时再做人生方向选择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也错失了求知欲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

“三十而立”,到三十岁左右时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人的成长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思想的自由,也就是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见解,对事物发展有自己的主张。古人讲“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孔子说“三十而立”,应当是认为自己的思想、学说初步确立,而德行亦有所成。据有关资料推断,此时已有学生追随孔子求学了。三十岁是人之壮年,精力、体力、智力均处于巅峰时期,也基本成家立业,在家成为支柱,在职场成为骨干。此时的“立”,既是事业的“立”,更是自信的确立、志向的巩固。当今时代,人们用于知识和技能积累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长,但即便如此,三十岁左右的人基本上都已不再是专职的学生,而是早已走入了社会,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凭事业立身,既是宣言,更是行动。如果到这个阶段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那就太“晚熟”了。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6)

“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左右时面对现实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不再感到迷茫困惑,内心强大,信念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稳定成熟,对自己的道坚定不移,不会动摇。人到四十岁左右时处于壮年,已经是一个人生的成熟阶段,既有充沛的精力体力,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已经拥有了生活的智慧。人到中年,生活中的矛盾困难依然很多,但此时我们面对生活的波折、事业的坎坷都会有一种成熟理智的态度,会有各自的思路方法,不会一遇难题就张惶失措,自然就少了迷茫困惑。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职业基本安定,所着眼的不是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不再会有人生选择上的迷茫困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到中年,但是余生的路依然漫长,我们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精彩,要防止安于现状,一味求稳,要振奋精神,强化创新求进的勇气,努力谱写更加美好的人生华章。

“五十知天命”,这里的“天命”,并不是唯心主义的“命运”。从《论语》里的多处表述来看,孔子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虽然不能说他一定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并不相信命运是确定无疑的。所以这里的“天命”应当是指是事物消长、人事代谢、兴衰成败的客观规律。五十岁,在孔子的时代,人已经步入老年了,精力体力无疑要走下坡路,但却更加睿智。此时的孔子以其过人的智慧,洞察世事,对各国政事得失、兴衰成败规律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可以说是智珠在握。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五十岁左右仍属中年,由于经验积累、实践磨练,能力素质进入巅峰状态,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基本上处在独当一面的位置。不能自得自满、求稳怕变,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动担当,让人生继续绽放璀璨的光芒。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7)

“六十而耳顺”,“耳顺”有两种解释,一是闻言而知义,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明白其隐含的意思;另一种则是修养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没有听不进去的话,哪怕是很难听的话也无碍于心。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前一种颇有自夸之意,感觉不像是孔子在向弟子传授道理,这里取第二种意思。人到老年,事业有成,修养有成,学识丰富,阅历丰富。这时候,最怕的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志骄意满,故步自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孔子强调要“耳顺”,保持虚怀若谷的境界,多听听别人的逆耳忠言,继续砥砺修身。历史上有很多晚节不保的例子。如唐玄宗李隆基,早期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但晚年好色淫逸,宠信奸佞,造成了“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从盛世一下子变成了衰世。现在反腐败领域有一种“五十九岁现象”,也很发人深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我们知道孔子活了七十三岁,那么他说这话时应该是他生命的最后两三年。作为崇尚礼义道德的儒家学说创始人,在人生最后阶段说这样的话,绝不会是对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夸(这也不符合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标准),而应是一种客观陈述,是一种规律总结,从“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致力于修身进德做学问,辛勤不辍,一直到七十岁左右始能“从心所欲不愈矩”,既是给弟子们讲述修身进德的途径,按这样的顺序去做,就可以达到修身进德的最高境界;又是告诫弟子们修身进德无止境,必须勤学不辍,毕生事之才能期望有所成。他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因为长期修身已经使礼义道德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规矩与思想已经融为一体,“安而行之,不勉而行”;“心所欲”也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从而在规矩之内实现了大自由。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往往只羡慕“从心所欲”的状态,而不愿意经历毕生修养的苦功夫,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8)

孔子在这里给我们描述了他的人生路径。圣人也是凡人,凡人也可成圣。人生是不可复制的,成功的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学习、修身,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成功秘诀。只要我们坚持毕生学习,修身进德不辍,每个人最终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人生的真境界、大自由。

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为国贡献、为民服务、实现人生梦想的目标天天奋斗,我们的生活就充满意义,无比充实,就一定天天快乐。因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论语十二章士不可以不弘毅(国学赏析论语细品)(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